第2408章 青城霞舉1425-1459)
字數:1980 加入書籤
宣德二年的青城山,夏日幽深。178歲的張三豐沿著天師洞前的石階徐行,手中鬆杖輕點青苔,每一步都驚起林間宿鳥。蜀王朱友堚早已率眾等候多時,見老道碧眼方瞳,行走時道袍生風,竟將滿地落葉卷成太極圖形,不禁暗自驚歎。
王爺可知何為道妙如如三豐忽向朱友堚發問。不待回答,他取過侍衛長劍,在古銀杏樹下舞動。劍鋒過處,樹影婆娑,眾人恍惚間竟見樹冠現出老子騎牛像。待收劍時,劍尖挑著的三片銀杏葉,赫然呈現三字。《蜀中廣記》詳載此異事:時碧眼方瞳,行如飄風,劍影中現紫氣東來。
此後三年,三豐在天師洞講授《道德經》。最令人稱奇的是,每逢他講到精妙處,洞中石壁便會滲出甘露。有患病香客飲此水竟得痊愈,於是天師洞聖水之名不脛而走。某日講到上善若水章,忽然山雨傾盆,雨水卻在三豐頭頂三尺處自動分開,形成透明穹頂。弟子們見狀,對不爭之爭的領悟更深一層。
正統元年秋,英宗敕封通微顯化真人的詔書抵達鶴鳴山。宣旨太監尋至觀棋台時,但見三豐正與青城山隱士範邈對弈。聞聽詔書,他執子長笑:
輸贏成敗,又爭由人算!
笑聲中棋盤震動,黑白子躍起空中,排列成《辭封誥》詩文。待棋子落定,老道已不見蹤影,唯餘鬆間鶴唳。這首辭誥後來刻於天師洞壁,其中虛名好似井中月,大道方為不死方之句,至今猶在道人間傳誦。
在青城的歲月裏,三豐完善了他的丹道體係。他常帶弟子在丈人峰觀雲,解說金丹大藥的奧義:采藥不在深山裏,隻在人心一念間。有次為示範龜息法,他靜坐潭底三日,出水時袖中竟遊出數尾錦鯉。最神奇的是朝陽初升時,弟子們常見他吞吐朝霞,七色光華在口鼻間流轉如環。
景泰七年的重陽節,三豐雲遊至貴州平越衛今福泉)。此時的他已經213歲,銀發轉青,麵容卻如六十許人。他在灑金穀結廬,每日在犀牛灘垂釣。當地苗民常見他踏浪而行,鞋襪不濕;又見他在月夜與山猿對嘯,聲震林樾。
這年冬至前夜,三豐將隨身多年的藥鋤贈與苗醫阿朵:此物可活千人。又將《金丹秘旨》抄本付與弟子沈萬三:此卷當傳五百年。次日清晨,他登臨福泉山,在古銀杏樹下閉目養神。午時三刻,忽然滿城異香,空中仙樂繚繞。據《貴州通誌》記載:白雲覆城三日,香傳百裏,泉湧甘醴。
待異象散去,弟子們發現師尊保持盤坐姿態,麵容如生,唯頂上鹵門洞開,似有清氣逸出。按道門規矩,他們以陶甕為棺,將法體安葬月山寺側。下葬時忽聞鶴唳九霄,墓旁石壁自然顯現《了道歌》全文。
萬曆年間,雲南總兵沐琮因仰慕真人,特奏請將遺蛻遷葬雲南軍屯。啟棺時異事又生:陶甕輕如無物,開視但見杖履,法體已不知所蹤。今存軍屯的仙人塚,實為衣冠塚。塚前有碑,刻著三豐自題偈語:來時空空,去時空空。留個墳墓,也是癡人說夢。
遷葬途中更顯神異。運棺隊伍行至盤江時,忽遇山洪。眾人眼見棺木被激流卷走,卻見甕棺逆流而上,最終停駐在江心沙洲。是夜沐琮夢見三豐笑言:我本雲水身,何必困於土木?次日果見沙洲生出參天古榕,樹根盤結如太極圖。當地彝民遂奉為神樹,年年祭祀。
在青城山留下的影響尤為深遠。他曾經講經的天師洞,後來成為龍門派祖庭。洞前那株古銀杏,每逢真人忌辰便會飄落金葉,葉脈自然形成經絡圖。而他在鶴鳴山對弈的石台,至今留有棋盤紋路,雨天積水成珠,弈者飲之可明目清心。
三豐在西南的三十五年,恰似晚霞絢爛。從青城到福泉,他留下無數傳說:有點石成藥的,有隨月盈虛的,還有預報晴雨的應天鍾。正如他在《無根樹詞》中所寫:仙家本是真凡人,隻在無心處用功。這位跨越元明兩代的老宗師,最終在黔南的青山綠水間,完成了他的霞舉飛升。
而今當你漫步青城山徑,或許還能在晨霧中看見那個碧眼方瞳的身影,聽見鬆風裏傳來的吟哦:一片白雲橫穀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