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5章 國威遠達非洲
字數:4115 加入書籤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公元1405年7月11日),江蘇蘇州,劉家港。
這一天,注定要銘刻在人類航海史的豐碑之上。長江入海口,水麵開闊,帆檣如林。以六十二艘巍峨如山的“寶船”為核心,加上馬船、糧船、水船、坐船、戰船等各類輔助艦隻,總計二百零八艘艦船,如同一條巨大的海上長城,鋪滿了整個江麵。船上旌旗招展,繡著“明”字和各式號令的旗幟在夏日的海風中獵獵作響。岸上,人聲鼎沸,鑼鼓喧天,從各地趕來的官員、百姓,以及即將遠征的船員家屬,匯聚成一片望不到邊的人海,共同見證這空前絕後的盛況。
二萬七千八百餘名船員、士兵、工匠、醫者、通事翻譯)、文書……這支龐大隊伍中的每一個人,都身著統一的號服,肅立於各自的崗位。他們臉上交織著與親人離別的傷感、對未知航程的忐忑,以及身為天朝上國使者的豪情。空氣中彌漫著香火的氣息為祈求海神保佑而舉行的祭祀剛結束),也彌漫著一種曆史即將被開創的凝重與激動。
鄭和,身著禦賜的麒麟服,屹立在艦隊旗艦——那艘最為宏偉的九桅寶船高聳的指揮台上。他目光沉靜,緩緩掃過眼前這支凝聚了帝國力量與個人心血的龐大船隊。江風拂麵,帶來鹹濕的海水氣息,也帶來了童年時父親口中關於“西洋”的模糊描述,那些關於巨浪、異獸和遙遠國度的故事,此刻不再是虛幻的傳聞,而是即將親曆的現實。他深吸一口氣,將所有的思緒壓下,轉化為無比的堅定。
“吉時已到——起錨——” 鄭和沉穩而洪亮的聲音,通過傳令兵,如同水波般層層傳遞開去。
霎時間,低沉而雄渾的號角聲劃破長空,與節奏鮮明的戰鼓聲交織在一起,蓋過了岸上的喧囂。巨大的鐵錨在絞盤的吱呀聲中被緩緩拉起,帶著江底的淤泥,脫離水麵。水手們如同矯健的猿猴,攀上高聳的桅杆,解開了束縛著巨大帆布的繩索。一麵麵飽含風力的巨帆次第升起,如同雲霞蔽日。在領航船的引導下,這支史無前例的龐大艦隊,如同一條緩緩蘇醒的巨龍,開始移動,逐漸駛出擁擠的港口,駛向那煙波浩渺、前途未卜的海洋。
岸上的歡呼聲、祝福聲、哭泣聲,匯成一股巨大的聲浪,追隨著船隊,直至帆影在天際線上漸漸模糊。
航行並非一路凱歌。艦隊憑借對季風和沿岸地形的熟悉,順抵福建長樂太平港休整,並在此等候最後的季風。隨後,船隊正式揚帆南下,進入真正的“西洋”水域。浩瀚的南中國海,展現了它溫柔背後的猙獰。在馬六甲海峽附近,原本晴朗的天空驟然變色,烏雲如墨,翻滾匯聚。狂風呼嘯著掀起如山般的巨浪,狠狠砸向船隊。數百艘船隻在這自然的威力麵前,如同片片落葉,劇烈地顛簸搖晃。雷霆在頭頂炸響,閃電撕裂昏暗的天幕,雨水橫潑,能見度降至極低。
“鄭公公!右前方發現暗礁群!浪太大,看不真切,但水色有異!”桅盤上的了望員聲嘶力竭地呼喊,聲音中充滿了驚恐。若在平時,憑借精湛的航海技術或可規避,但在此等風暴中,一旦觸礁,便是船毀人亡的結局。
指揮艙內,燭火搖曳,器物滑動,所有人都麵色發白,緊緊抓住固定物。副使王景弘等人焦急地看向鄭和。卻見鄭和神色凝重,卻毫無慌亂。他一邊緊緊握住扶手穩住身形,一邊凝神傾聽了望員的報告,目光死死盯住麵前那張雖粗糙卻凝聚了無數心血的航海圖。
“傳令!各船緊隨旗艦燈號,聽鼓聲行事!降半帆,左滿舵,繞行‘犬牙礁’外側深水區!”他的命令清晰、果斷,不容置疑。號旗在風雨中艱難升起,與節奏特定的鼓聲一起,將指令傳遞給在風浪中掙紮的鄰船。整個艦隊在他的指揮下,如同一個整體,艱難而精準地調整著航向,與那片死亡礁石區擦肩而過。鄭和的鎮定,如同定海神針,感染了船上的每一個人,恐慌的情緒逐漸被專注和信任取代。
曆經艱險,船隊終於抵達了遠航的第一個重要目的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當這支遮天蔽日的艦隊出現在占城沿海時,當地土著的獨木舟與之相比,猶如螻蟻仰望巨象。占城國王身穿華麗的民族服飾,率領文武百官和盛裝的儀仗隊,在海岸邊舉行了最隆重的歡迎儀式。空氣中飄散著異域的香料氣味,鼓樂之聲迥異於中原。鄭和身著朝服,手持旄節,在衛士的護衛下,莊嚴地踏上異國的土地。他向占城國王宣讀了永樂皇帝的詔書,表達了友好通商、共享太平之福的意願,並呈上了帶來的大量絲綢、瓷器、金銀器皿等珍貴禮物。占城國王感激涕零,對明朝的富庶與慷慨驚歎不已,欣然同意遣使朝貢。這首次外交接觸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船隊的士氣。
離開占城,船隊繼續向西,穿越了戰略要衝馬六甲海峽。海峽兩岸鬱鬱蔥蔥的熱帶雨林,與中原風光截然不同。他們先後訪問了蘇門答臘島上的須文答剌、黎代等國,以及爪哇島上的麻喏巴歇王國滿者伯夷)。在這些地方,鄭和同樣宣詔賜賞,建立友好關係,展現了明朝“和平使者”的形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航程中也需要應對複雜的地區局勢。在蘇門答臘島的舊港今印尼巨港),存在著一個由廣東潮州人陳祖義領導的勢力龐大的華人武裝走私集團。陳祖義剽悍狡猾,盤踞馬六甲海峽要道,劫掠商船,甚至對周邊小國構成威脅。同時,當地還有另一位來自廣東的華人首領施進卿,相對傾向於與明朝交好。鄭和抵達後,陳祖義懾於明朝艦隊的強大,假意歸順,實則暗懷鬼胎,企圖詐降並偷襲寶船隊,掠奪船上無盡的財寶。
鄭和憑借其敏銳的政治嗅覺和情報網絡,早已洞察陳祖義的陰謀。他一方麵安撫陳祖義,假意接受其投降,另一方麵則秘密聯絡施進卿,了解當地情況,並暗中部署精銳官兵,設下埋伏。當陳祖義果然趁夜率眾來襲時,迎接他的是嚴陣以待的明軍火箭與刀槍。一場激戰,陳祖義部眾被徹底擊潰,其本人也被生擒。此役,鄭和以最小的代價,清除了馬六甲海峽的一大禍患,保障了未來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暢通。明成祖聞訊大喜,下令將陳祖義押回南京處決,並在舊港設立“舊港宣慰司”,任命效忠明朝的施進卿為首任宣慰使,這是明朝在海外設立的唯一一個行政機構,極具戰略意義。
船隊繼續航行,抵達了富庶的佛教古國錫蘭今斯裏蘭卡)。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aagakkonara)貪婪成性,對明朝船隊攜帶的巨額財富垂涎三尺。他表麵上對鄭和一行盛情款待,親自迎入都城,安排居住在宏麗的佛寺中,暗地裏卻調兵遣將,封鎖道路,企圖切斷鄭和與其船隊之間的聯係,然後一舉圍殲分散的明軍,搶奪寶船。
“將軍,情況不妙。城內軍隊調動頻繁,通往港口的要道已被巨木亂石阻塞。錫蘭王借口宴請,恐是調虎離山之計!”副使王景弘急匆匆地向鄭和報告,臉上難掩憂色。
鄭和臨危不亂,他迅速分析了形勢:己方主力在港口船上,身邊僅有少量護衛,若強行突圍,正中敵人下懷;若坐以待斃,則船隊主力群龍無首,必遭攻擊。他目光銳利,當機立斷:“彼等既傾巢而出來算計我,其國都必然空虛。此乃‘擒賊先擒王’之良機!”
他立刻做出了一個大膽到極點的決定:不向港口突圍,反而直取王宮!他挑選了兩千名最精銳的士兵,乘著夜色掩護,由熟悉路徑的向導帶領,繞過敵軍主力布防的正麵,沿著隱秘小路疾行,如神兵天降般突襲錫蘭王宮。亞烈苦奈兒正做著奪取珍寶的美夢,萬萬沒想到明軍竟敢深入虎穴,措手不及之下,連同其家眷、眾多貴族官員一並被俘。圍攻港口的錫蘭軍隊聞聽國王被擒,老巢被端,頓時軍心大亂,頃刻瓦解。鄭和以其過人的膽識和果決的軍事行動,不僅化解了覆滅的危機,更反敗為勝,震懾了南洋諸國。他將亞烈苦奈兒及其部分重要家屬扣押,準備帶回中國交由永樂皇帝發落。
首次遠航的歸途,已是滿載著勝利與榮耀。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鄭和船隊浩浩蕩蕩駛回中國。船上不僅裝載著沿途各國進貢的奇珍異寶包括象牙、香料、寶石、珍稀木材、藥材等)、異獸如麒麟——實為長頸鹿),更載有來自占城、爪哇、蘇門答臘、錫蘭等數十個國家的數百名使節,他們懷著朝聖般的心情,前來覲見傳說中的大明皇帝。
消息傳回,舉國振奮。永樂皇帝朱棣親自在南京奉天殿接受獻俘和朝賀。當被俘的陳祖義和亞烈苦奈兒跪伏於殿前,當各國使節用生硬的漢語山呼萬歲時,當那些前所未見的奇珍異獸展現在文武百官麵前時,大明的國威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朱棣看著風塵仆仆卻精神矍鑠的鄭和,龍顏大悅,對他的成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賞賜極厚。這首次遠航,不僅圓滿完成了“宣德化而柔遠人”的政治任務,打通了海上貿易通道,更積累了無比寶貴的遠洋航行經驗,錘煉了整個使團。它向世界宣告了一個強大而自信的東方帝國的崛起,也為後續六次更加波瀾壯闊的遠航,奏響了輝煌的序曲。鄭和的名字,從此與浩瀚的海洋緊密相連,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象征。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