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分析與疑問
字數:2628 加入書籤
陳林繼續回憶著夢境中的細節。他回想起夢中那場部落戰爭的細節:玄鴉部戰士手持青銅劍,劍身泛著詭異的紅光;而敵對部落的戰士則赤手空拳,肉身強橫無比,每一拳都帶著崩山裂石之威。
"煉體部落..."陳林喃喃自語。夢中那些敵人的戰鬥方式,表麵上看與他的《九鍛體訣》頗有相似之處,但似乎更加原始狂暴。
最讓他在意的是青銅劍的異常。夢中玄鴉部的那些青銅劍仿佛活物般吞噬鮮血,而持劍者也會逐漸變得嗜血瘋狂——這與他在流沙域失控時的情形何其相似!
"難道這劍..."陳林下意識看向腰間的青銅古劍。劍格處的烏鴉眼睛暗淡無光,卻讓他感到一絲不安。
他繼續回憶夢中場景。那些祭司的儀式、血池中的怨魂、還有最後鏡中那個瘋狂的自己...每一個畫麵都透著詭異。
"以血飼劍,以魂養靈..."陳林重複著夢中祭司的話語,突然渾身一顫。他想起青銅劍吸收精血反哺自身的特性,與這話何其吻合!
更讓他心驚的是最後那個場景:鏡外的自己將劍刺入心髒,而鏡中的倒影卻露出解脫的笑容。這似乎在暗示著什麽...
"難道這劍最終會反噬其主?"陳林心中升起明悟,但馬上又搖了搖頭,否定了剛剛的想法,“如果是那柄劍操控著自己自殺的話,那當時的自己為什麽又要露出解脫的笑容呢?”。
陳林又再次回想著夢中那些持劍者最後都變得瘋狂嗜殺,與自己的夢中就有一幕,他當時正站在屍山血海當中,而在屍山下麵的則是一大片人正在下麵狂熱的跪拜著自己,嘴中不斷重複著“玄鴉聖主”,“為了玄鴉部”的字眼。夢中的種種好像都是在證明著自己的身份已然轉變,“玄鴉聖主...”陳林小聲的重複著。
陳林再次將那如蛛絲般纖細的夢中時間線往回拉扯,夢境中的記憶如潮水般洶湧而至,再次將他帶回了與那柄青銅古劍綁定在一起的場景。他當時隻覺得自己仿佛被無盡的怨氣和戾氣等不祥氣息所籠罩,那種感覺猶如被洶湧的波濤淹沒,甚至比他與賀九拚命時被大量戾氣吞噬還要痛苦難耐。那不僅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感覺,更像是心中燃起了一團無名的怨念之火,與殺戮的欲望交織在一起,熊熊燃燒。同時,還有一絲對感情的冰冷,如同寒夜中的冰霜,無情地侵蝕著他的心靈。而在那無盡的黑暗中,他感受到了一種無法言喻的孤獨,宛如置身於無底的深淵,不斷下墜。自己的意識也逐漸模糊,仿佛被一個陌生的意識所取代,但他卻又清晰地意識到,那個陌生的意識正是自己的意識,如影隨形。
想到這裏,陳林突然感覺到腦袋突然不由得刺痛了一下,他查找了一下來源,卻發現這突然的疼痛竟然是來自自己與青銅古劍的那一縷聯係。陳林心情複雜的看向正在安靜躺在自己旁邊的青銅古劍。
那一次意識的下墜,陳林已經覺得自己算是已經死了,但是場景的突然轉變,他似乎又掌握了一些意識,他能夠看到那些屍山血海,那明顯是他夢中世界的現實,但場景的再次變換,陳林就感覺到了一絲詭異與不對勁。
他當時正處在鏡中,陳林又回憶了一下,準確來說,那是一個麵前隻有一個鏡子的世界,周圍是一片黑暗的,隻有麵前一麵如鏡子一般的東西正矗立在自己的麵前,可鏡子外麵的自己卻做著與自己完全不相同的動作,鏡子外麵的自己甚至已經徹底陷入了瘋狂與嗜血,自己當時似乎想要阻止,但並沒有成功,並且還喊出了那句“那不是我!”,到最後的自殺。
這冥冥之中,似乎都在暗示著什麽,但其中似乎又有著什麽別扭的地方,就比如為什麽是一個類似鏡中的世界?而不再是夢中的現實世界,那鏡中世界又代表著夢中哪裏?而自己為什麽又要自殺?
這些問題,陳林所以感覺到了疑惑,但他也隻是感覺到別扭而已,直到現在始終有著一個問題縈繞在陳林的腦海當中,那就是為什麽夢中的自己長著與自己一模一樣的臉?這是非常詭異的,想到這,陳林全身不禁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
突然,陳林感覺到靈光一閃,他似乎想通了一些事情,“那並不是青銅古劍反噬其主,因為青銅古劍本就有反噬”,這是他親身體驗過的,到後麵這種反噬會不會加強,他不知道,但是他現在似乎知道自己為什麽會出現在那鏡中世界,又為什麽會自殺,陳林說出了聲∶“因為那隻是當時自己心中的想法,事情並沒有發生,而鏡外的自己明顯是已經被青銅古劍反噬了。”
突然,陳林又開始小聲的呢喃著∶“鏡外,鏡內...”,陳林眼睛一亮,“鏡子外麵的自己似乎是真正操控現實當中身體的意識,而鏡子中的自己應該就是原本我的意識。”
再結合之前的猜測,陳林已經大概想出了,當時自己為什麽要自殺,為什麽又要露出解脫的笑容了,夢中的自己明顯是不想成為鏡子外麵嗜血瘋狂的自己,所以最終他自己選擇了自殺。
但露出解脫的笑容,陳林有些不敢確定,雖然自殺的最後一刻,鏡中世界開始徹底破碎,但是陳林並不知道他這種自殺是單方麵自殺還是同歸於盡,如果是自殺,那就是有可能他認為自己不用再看到自己陷入瘋狂與嗜血的樣子,如果是同歸於盡,那就更好解釋了,那就是自己想要阻止自己嗜血瘋狂的變化。
但馬上一個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如果是同歸於盡,那他為什麽不早一點阻止呢?”
喜歡柴門仙途請大家收藏:()柴門仙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