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海邊仙城
字數:4431 加入書籤
那艘赤紅如火的飛舟自雲淨天關破空而出,劃破蒼穹,在浩瀚雲海間穿行數月之久,最終抵達一方偏遠小國的邊境城鎮。
飛舟緩緩降落在鎮外的小山坡上,何太叔掐訣念咒,將飛舟與二人的身形隱於無形,隨後與王飛燕悄然落地。
這鎮子不大,卻透著幾分古樸滄桑的氣息。
青石板鋪就的街道蜿蜒曲折,兩旁是低矮的瓦房,偶有炊煙嫋嫋升起,顯出一派寧靜祥和。
何太叔與王飛燕混入人群,不動聲色地打探單氏三兄弟的消息。
不多時,他們便在一處柴市前駐足,向一位須發斑白、身形佝僂的賣柴老者詢問。老者眯著渾濁的雙眼,沉吟片刻,終是道出了那段塵封已久的往事。
原來,數十年前,這鎮子上曾有三兄弟,姓單,自幼父母雙亡,孤苦無依。
然而,他們卻憑著過人的膽識與狠辣的手段,硬是在這魚龍混雜之地闖出了名頭。
後來,三人離開鎮子,外出闖蕩,音訊全無。
直到多年後,老三單山斌獨自歸來,卻已是滿身傷殘,形容枯槁。
令人驚異的是,他竟帶著一筆驚人的財富,歸來當日便大擺宴席,宴請全鎮百姓,連擺一日流水席,酒肉不絕,極盡豪奢。
自此,單山斌便在鎮中定居。起初,不乏宵小之徒覬覦他的財富,暗中謀劃,甚至有人付諸行動。然而,那些心懷不軌者,最終皆如泥牛入海,再無蹤跡。
久而久之,鎮民們便明白,單山斌背後必有倚仗,絕非尋常之輩。
此後數十年,他廣施善行,修橋鋪路,濟貧扶弱,漸漸博得了一個“善人”的美名。他購置田產,娶妻生子,過上了富足安穩的日子。直至八年前,方才壽終正寢,安然離世。
老者說完,長歎一聲,渾濁的眼中閃過一絲複雜之色,似懷念,又似忌憚。
何太叔沉吟片刻,又向那賣柴老者細細詢問了單山斌墓地的具體方位。
老者抬起枯瘦的手指,顫巍巍地指向鎮外西北方向的一處荒僻山崗,道:過了鎮西的石橋,沿著溪水往上遊走三裏地,見一片老槐樹林,穿過去便是了。那單老爺的墳修得氣派,很好認。
何太叔微微頷首,隨手從袖中取出一塊碎銀拋給老者。那老者下意識接住,待看清手中之物,渾濁的雙眼驟然睜大——這銀錢成色極佳,分量更是他賣柴半月也掙不來的。
他慌忙左右張望,見無人注意,這才哆哆嗦嗦地將銀子揣進懷裏,連剩下的柴火也顧不上收拾,挑起扁擔便匆匆往家趕去,腳步竟比平日輕快了許多。
師徒二人依著老者所指,穿過鎮子向西行去。
王飛燕跟在何太叔身後,一雙靈動的眸子不住打量著四周。
這凡俗小鎮的一切都令她倍感新奇:街邊叫賣的糖人小販、茶館裏說書的先生、甚至孩童們踢著的毽子,都讓她忍不住多看幾眼。
行至鎮外石橋,王飛燕終於按捺不住,快走幾步追上師父:師父,咱們為何非要來這偏僻之地?那個單山斌...與您有何淵源?
何太叔腳步未停,隻是仰頭望向天際流雲。
暮色漸沉,最後一縷夕陽將他的側臉鍍上一層金邊。他抬手按在胸前某處,那裏似乎藏著什麽物件,隔著衣料也能看出輪廓。
故人罷了。他的聲音低沉,帶著幾分難以言說的複雜,此來...隻為斬斷一段因果。
語畢,他再不言語,隻加快步伐向前走去。
王飛燕見狀,雖滿腹疑問,卻也知趣地不再追問。她輕輕撇了撇嘴,轉而繼續好奇地打量起四周景色。
晚風拂過田野,送來陣陣稻香;遠處農舍升起嫋嫋炊煙,與暮色交融在一起。這般人間煙火氣,在她修行的山門中,倒是難得一見的景致。
二人漸行漸遠,身後的小鎮漸漸隱沒在暮靄之中。前方,那片老槐樹林的輪廓已在視線盡頭隱約可見。
當二人終於抵達單山斌的墓地時,暮色已籠罩四野。王飛燕手中不知何時多了幾樣凡塵俗物——左手攥著個栩栩如生的麵人,右手握著串糖漬山楂,腰間還別著個叮當作響的撥浪鼓。
她一邊小口咬著酸甜的山楂果,一邊擺弄著新得的玩具,眉眼間盡是孩童般的歡喜。何太叔對此視若無睹,目光徑直落在前方那座氣派的墓塚上。
單山斌的墓地確實修得不同凡響。漢白玉砌成的圍欄在月光下泛著清冷的光澤,三尺高的青石碑上鐫刻著單公山斌之墓五個鎏金大字,碑前還擺放著雕刻精美的石製供桌。
這般規製,在這偏遠小鎮堪稱奢靡。
何太叔從懷中取出一隻青玉酒壺,壺身隱隱有靈光流轉。
他拔開塞子,清冽的酒香頓時彌漫開來。他將壺中瓊漿緩緩傾倒在墓碑之上,酒液順著碑文蜿蜒而下,在月光下泛著琥珀色的微光。
當年之約,今日終得踐行。何太叔的聲音低沉而肅穆,你兩位兄長的仇,連同你的那份,都已了結。雖遲了這些年,但總算沒有辜負當年誓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夜風拂過墓前的鬆柏,枝葉沙沙作響,仿佛在回應他的話語。何太叔就這般立於墓前,將這些年來的恩怨情仇娓娓道來。
約莫半刻鍾後,他忽然仰首望天,但見星河璀璨,明月如盤。多年來壓在心頭的那份誓約,此刻終於煙消雲散,頓覺靈台清明,周身真氣運轉都比往日順暢了幾分。
他知道,這是天道感應,誓言圓滿之兆。轉身看向仍在把玩民間小物的徒弟,何太叔嘴角微不可察地揚了揚:該走了。
王飛燕聞言,連忙將最後半顆山楂塞進口中,鼓著腮幫子含混不清地問道:師父,咱們接下來去哪?
東海。何太叔袖袍一揮,那艘赤紅飛舟再度顯現,此間因果已了,是時候辦正事了。
二人踏上飛舟,轉瞬間便化作一道流光劃破夜空。
他們不知道的是,自那夜起,鎮上便開始流傳起月夜遇仙的傳說。有更夫信誓旦旦地說親眼目睹仙人駕著紅霞而來,又有樵夫聲稱在單老爺墓前聞到異香。
這些傳聞越傳越廣,後來竟引得不少文人雅士專程來此尋訪仙蹤,在單山斌墓前題詩作賦。不過這些,都已是後話了。
...
經過整整一年的長途跋涉,那艘赤紅飛舟終於穿越雲海,降落在東海之濱的滄瀾城。
這座依山傍海的雄城被一道蜿蜒的玉石長階一分為二——階下是凡人的市井街巷,酒旗招展,人聲鼎沸;階上則是修仙者的瓊樓玉宇,靈光隱現,雲霧繚繞。
鹹濕的海風裹挾著人間煙火與仙家清氣,在這座人仙混居的奇城中流轉不息。
這一年光陰裏,王飛燕終於選定了自己的修行之道。
出乎何太叔意料的是,這個平日裏跳脫頑皮的丫頭,竟毅然選擇了醫修這條艱難之路。
何太叔聞言,眉間的皺紋都舒展了幾分——當年他與公孫大夫把酒言歡時,贈一套《青囊錄》,內載醫道入門要訣,各類藥草圖鑒千餘幅,正可作啟蒙之用。
自此,飛舟內便常見這般景象:王飛燕盤坐在鎏金雲紋案前,麵前堆著半人高的書籍玉冊。
時而對照《百草經》描摹靈藥形態,時而捧著《經脈注》比劃穴位走向。
何太叔雖不通醫理,卻時常以神識探查,見她將岐黃要術四字繡在絹帕上係於腕間,顯是存了刻苦之心。
當赤紅飛舟終於降落在滄瀾城的青玉碼頭上時,王飛燕幾乎是跳著躍下甲板的。
鹹澀的海風撲麵而來,帶著久違的人間煙火氣,讓她忍不住深深吸了一口氣——這一年來在飛舟上研讀醫書的苦修歲月,此刻終於畫上了句點。
喜歡修仙之我有個裝備欄請大家收藏:()修仙之我有個裝備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