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東蚌新進展
字數:4281 加入書籤
1月25日。
2101年1月25日·東蚌城建設日誌更新
主題:文化中心破土動工,生態科技與人文共振
一、文化中心啟動:從藍圖到地基
今日上午,東蚌城文化中心正式破土動工。作為“土木之春”計劃的核心項目,開工儀式別具一格:現場未使用傳統爆破,而是由生態機器人團隊以微振動技術精準挖掘地基,避免對周邊土壤生態的擾動。奠基儀式中,風雲建築首席工程師林默然將一枚嵌有古代陶片碎渣的鈦合金“時間膠囊”埋入地下,象征曆史與未來的交融。
技術亮點:
生態建材應用:建築主體采用3d打印的“再生混凝土”,原料為廢棄前哨站磚石與本地玄武岩混合,強度提升30,碳排放降低70。
動態光感幕牆:外立麵搭載可根據日照角度自動調節的太陽能玻璃板,夜間則化身巨型投影屏,實時播放居民創作的數字藝術。
二、爭議與創新:曆史展區的“數據考古”爭議
曆史展區的“前哨站數字複原”項目引發學界討論。生態考古團隊利用ai複原了210年前前哨站的虛擬場景,但部分學者質疑其準確性。對此,項目組宣布開放“眾包修正”係統:居民可通過上傳家族檔案、老照片或口述曆史,參與數據校準。一位蒙古族老人娜仁托婭貢獻了曾祖父的戍邊日記,ai據此還原了前哨站冬季取暖的“地火龍”結構細節,平息爭議的同時,意外催生出“全民修史”熱潮。
三、社區參與:手工藝工坊的“種子計劃”
文化中心尚未建成,其附屬的“流動文化篷車”已深入社區。今日,蒙古族銀匠巴特爾在臨時工坊中演示“智能鏨刻”:傳統銀器紋樣經3d掃描後,由ai生成可穿戴ar圖騰,年輕人可掃碼將家族紋飾投影至衣物。首批50名學員中,12歲學生阿古拉設計的“賽博那達慕”動態紋樣融合摔跤手與無人機圖案)已獲風雲建築采購,將用於文化中心導視係統。
四、全球矚目:碳信用額度交易新模式
東蚌城宣布文化中心建設過程將納入全球碳交易體係:
綠色積分池:每平方米建築所節約的碳排放量,將轉化為“東蚌碳幣”,居民可通過參與垃圾分類、騎行通勤等行為兌換,用於抵扣公共服務費用。
國際聯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派員考察,擬將東蚌城生態文化模式納入《22世紀遺產公約》預備名錄。新加坡“零廢城”代表團今日抵達,洽談碳幣互通協議。
五、挑戰:沙塵暴中的“韌性測試”
今日午後,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襲擊東蚌城,在建工地啟動“生態應急模式”:
無人機群迅速釋放生物凝膠膜,覆蓋裸露土方,防止揚塵擴散;
建築機器人切換為密閉艙模式,利用沙粒摩擦發電維持作業;<2.5值穩定在35以下。
這場意外成為絕佳壓力測試,工程師蒙鋒在日誌中寫道:“風沙是草原的呼吸,我們要學會與之共舞。”
明日預告:
1月26日,首期“市民策展人”招募啟動,獲勝者可參與設計文化中心開幕大展《遷徙者之歌——從戍邊者到未來城》。
東蚌城建設指揮部·2101年1月25日
“讓記憶生根,讓未來發芽”
2101年1月26日·東蚌城建設日誌更新
主題:市民策展啟動,沙塵後的生態覺醒
一、《遷徙者之歌》策展人招募:從牧民到碼農的跨界狂歡
今日上午9點,“市民策展人”計劃在“東蚌城元宇宙平台”同步啟動,48小時內報名人數突破2000人。遴選機製充滿實驗性:
初選考題:參賽者需在虛擬策展空間中,用ai工具將“一塊磚、一首牧歌、一串代碼”三個元素融合成裝置藝術。
爭議作品:程序員蘇合提交的《算法敖包》引發熱議——觀眾對ar敖包祈禱時,ai會根據實時天氣數據生成“數字風馬旗”,旗麵飄動速度與當日風速同步。有評審批評“過度科技化”,卻獲生態學家力挺:“這正是人與自然的動態對話。”
最終,10位策展人入圍,包括蒙古族說唱藝人青格樂用電子呼麥聲波生成建築投影)、前哨站戍邊者後裔李文娟用祖輩日記訓練ai書寫“未來家書”)等。
二、沙塵暴餘波:從危機到資源的“沙粒革命”
昨日沙塵暴中收集的3噸沙粒,今日被送入“東蚌材料實驗室”再生處理:
沙製電池:利用沙粒中二氧化矽的高純度特性,製成鈉離子電池核心材料,儲能效率提升18。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生態磚塊:混合沙粒與廢棄羊絨纖維的“溫感磚”,可在低溫下釋放儲存的太陽能,用於文化中心地暖係統。
藝術創作:藝術家娜布其用磁吸沙粒在工地圍擋上創作動態壁畫《風之紋》,沙畫隨風力變化每日自動重組圖案。
三、碳幣係統升級:菜市場裏的綠色革命
今日,首個“碳幣智慧菜場”在安置區試運營:
智能秤玄機:稱重時自動計算食材的“碳裏程”,本地牧民直供的羊肉比冷凍肉多贈2碳幣。
塑料袋終結者:租用可降解餐盒需押10碳幣,歸還後返還15碳幣,老人其其格笑稱:“送筐比賣羊肉還能賺。”
意外效應:菜販自發組建“減碳聯盟”,用駱駝隊替代部分貨車運輸,碳幣交易所已將其列為“綠色資產包”。
四、科技與傳統的衝突:電子那達慕大會提案
青年理事會提議舉辦“22世紀那達慕大會”,部分傳統派強烈反對:
革新項目:
無人機叼羊賽需穿越動態風力障礙)
增強現實搏克選手佩戴ar眼鏡,虛擬場地隨機出現沼澤、雪原等場景)
妥協方案:大會增設“傳統技藝認證”環節,ai係統對摔跤動作進行古法評分,隻有符合《1765年那達慕圖譜》97以上相似度的動作才計分。
文化博弈:82歲搏克冠軍寶音表態:“讓年輕人用科技打開門,我們負責守住門裏的魂。”
五、幽靈信號:前哨站地下城的意外發現
生態機器人團隊在文化中心地基施工中,探測到地下15米處存在金屬空洞。經掃描確認:
冷戰時期避難所:內藏2100餘份保存完好的紙質檔案,包括19691971年前哨站氣象日誌,為氣候變遷研究提供珍貴數據。
未啟封的時空膠囊:鏽蝕鐵箱內發現一封1971年士兵的信,結尾寫道:“如果你們找到這裏,請告訴草原上的馬兒,我們曾用生命愛過它們的自由。”
保護爭議:風雲建築建議整體切割遷移,曆史學家要求原位保存。最終決定:用透明氣凝膠封裝整個空間,作為“地下展中展”向預約觀眾開放。
明日預告:
1月27日,東蚌城將迎來首場“人工降雪”——利用沙塵暴中收集的顆粒物為核心,發射生態雪晶導彈,測試城市氣候調節係統。
東蚌城建設指揮部·2101年1月26日
“每一粒沙都在尋找歸處,每一個靈魂都值得被存檔。”
喜歡林天:無限神豪請大家收藏:()林天:無限神豪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