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關中大旱,麗質歸來

字數:4046   加入書籤

A+A-


    大唐貞觀二年,三月的長安城本該春意盎然,但太極殿內卻籠罩著一層揮之不去的沉重陰霾。殿角的青銅仙鶴香爐吐著嫋嫋青煙,卻驅不散空氣中彌漫的焦灼。
    禦案之後,李世民緊鎖著眉頭,一份份來自關中各郡縣的加急奏疏如同沉重的山石壓在他心頭。
    他剛批閱完一份,疲憊地揉了揉眉心,那奏疏上字字泣血,描繪的景象令人揪心:
    “臣,涇州刺史惶恐上奏:去歲秋至今,轄內滴雨未落,赤地千裏。去冬無雪,今春無雨,麥苗盡枯,井河幹涸。”
    “百姓以草根樹皮為食,鬻兒賣女者不絕於途,餓殍時有見聞……懇請陛下速發天恩,開倉賑濟,遲則恐生大變!”
    類似內容的奏疏,案頭已堆積了厚厚一摞。旱魃肆虐關中已近一年,數個郡縣顆粒無收,災情如火,燎烤著這位以“濟世安民”為己任的年輕帝王。
    “唉……”一聲沉重的歎息在寂靜的大殿中格外清晰。李世民放下朱筆,身體微微後仰,靠在龍椅的靠背上,隻覺得一股深深的無力感攫住了他。
    天下初定,百廢待興,突厥的威脅如同懸頂之劍,前隋遺留的府庫早已在戰亂中消耗殆盡,加之連年用兵,如今的國庫,用“捉襟見肘”來形容都算客氣了。
    他知道地方官員的奏請是實情,是百姓的哀嚎,可朝廷……實在是力有未逮啊!
    他提起朱筆,在奏疏末尾沉重地批複:
    “覽奏憂心如焚。著令地方官府,速開常平倉,盡最大努力賑濟災民,組織百姓自救互濟,掘井尋水,勿使一人流離失所。朝廷亦在竭力籌措,不日當有調撥。務必安撫民心,嚴防奸人煽動。欽此。”
    每一個字都寫得異常艱難。他知道“竭力籌措”四個字多麽蒼白,但他必須給地方,給百姓一個希望。
    就在這時,一陣熟悉的、清雅的香氣伴隨著輕微的腳步聲傳來。李世民抬眼望去,隻見長孫皇後端著一隻白玉碗,步履輕盈地走了進來。
    她穿著一件素色的宮裝長裙,顏色已有些黯淡,袖口和下擺處,隱約可見幾處細密的針腳,顯然是精心縫補過的痕跡。雖貴為國母,卻無半分奢華之氣。
    “二郎,”長孫皇後的聲音溫婉柔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擔憂,目光落在李世民緊鎖的眉頭和疲憊的臉上,“可是又為關中的旱情煩憂?”
    李世民看到妻子,緊繃的神色稍稍緩和,勉強擠出一絲笑容,但那笑容裏也滿是苦澀。“觀音婢,你來了。”
    他示意皇後在旁邊的錦墩上坐下,又深深歎了口氣,指向案頭那堆奏疏,“還是關中的事。旱情愈演愈烈,各郡縣告急文書雪片般飛來,都在求糧。
    可……”他頓了頓,聲音低沉下去,“府庫空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長孫皇後那身素淨得甚至有些寒酸的宮裝上,心中猛地一痛。
    眼前這位陪伴他走過晉陽起兵、曆經玄武門驚濤、母儀天下的女子,如今身上穿的,竟是縫補過的舊衣!那錦袍上黯淡的光澤,仿佛無聲地訴說著皇家的窘迫。
    他清楚地記得,就在去年,朝廷因北禦突厥、賑濟水患而財政吃緊時,是觀音婢帶頭,默默地變賣了自己陪嫁和封後時受賞的許多珍貴首飾、華服,連同後宮嬪妃的份例也一減再減,將換得的錢帛悉數充入國庫,解了燃眉之急。
    堂堂大唐皇後,論吃穿用度,恐怕連長安城裏一些富商巨賈的妻子都比她體麵。念及此,李世民心中的愧疚如潮水般湧來。
    “二郎,”長孫皇後將溫熱的銀耳羹輕輕放在案上,走到李世民身後,一雙柔軟而有力的手搭上他的肩膀,力道適中地按揉著,試圖驅散他肩頸的僵硬。
    “憂思傷身。天災非人力所能抗拒,但事在人為。或許……可以召集群臣商議,集思廣益?看看是否有開源節流、籌措糧草的新法子?”
    她頓了頓,聲音更輕,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實在不行……妾身那裏,還有幾件當年母後賜下的珠翠首飾,以及幾匹壓箱底的蜀錦,皆是宮中造辦,價值不菲。若變賣出去,總能換些糧食,解一解燃眉之急。”
    “不可!”李世民幾乎是立刻打斷了她,語氣斬釘截鐵,帶著一絲心疼的慍怒。他反手握住皇後放在他肩上的手,那手心因常年操持後宮事務而略顯粗糙。
    “觀音婢,那些是你最後的體己了,更是母後的心意!朕豈能再讓你……” 後麵的話他說不下去,隻覺得喉頭有些發哽。
    他登基為帝,本該讓她享盡世間榮華,卻讓她一次次為了這個國家,為了他這個皇帝,掏空了自己的妝奩,節衣縮食。這份情意,這份付出,讓他既感動又無比自責。
    他深吸一口氣,平複了一下情緒,語氣緩和下來,卻帶著深深的無奈:“至於大臣們……哼。”
    他冷哼一聲,“家財萬貫者,此刻怕是正忙著哭窮;那些清貧些的,即便有心,傾囊相助也是杯水車薪,於事無補。此事休要再提了。” 他輕輕拍了拍皇後的手背,示意她安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殿內一時陷入沉默,隻有香爐的青煙嫋嫋上升。李世民的目光無意識地掃過殿門,忽然想起一事,話鋒一轉,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擔憂:“倒是麗質那丫頭,去那北境尋訪那神山仙蹤,已有十幾日了。按說早該有消息傳回,便是遇仙不成,也該派人回報平安。”
    “可羽林衛的平安信斷了數日,至今杳無音信……莫不是……” 他沒有說下去,但眉宇間的憂色更濃。他主動提起此事,一來是轉移話題,不願妻子再為變賣首飾操心;二來,女兒的安全,確實也讓他懸心。
    長孫皇後聞言,眼中也閃過一絲憂色,但隨即被她強壓下去,臉上露出溫婉的笑容,帶著母親特有的信任:“二郎莫要太過憂心。麗質雖為女兒身,但行事卻頗有你年輕時的穩重與韌性。她心思細膩,或許是在那神山之上真有所遇,想探查得仔細些,好給你帶回一個確切的、甚至是驚喜的消息呢?遲遲未歸,未必是壞事。”
    她的話音剛落,仿佛冥冥中有所感應,殿前一名內侍腳步匆匆卻又恭敬地走了進來,躬身立於階下,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興奮:
    “啟稟陛下,啟稟皇後娘娘!長樂公主殿下車駕已至宮門!殿下現已前往皇後娘娘的立政殿,特命小人前來通稟陛下與娘娘!”
    “哦?回來了?!”李世民猛地站起身,臉上的陰霾瞬間被驚喜和一絲疑惑取代。他看向長孫皇後,嘀咕道:“這丫頭,既已回宮,為何不先來這太極殿複命,反倒直奔你的寢宮去了?莫非真有什麽緊要之事,或是……得了什麽不便在朝堂上展示的‘驚喜’?”
    長孫皇後看著丈夫那混合著關切、期待和一絲吃味的複雜表情,不由得莞爾一笑,眼中充滿了對女兒的寵溺:
    “陛下多慮了。麗質離宮多日,想必是思念妾身,想先與母親說說體己話兒。陛下難道還要跟妾身爭這個不成?”
    她巧妙地化解了丈夫的疑惑,也點出了女兒的小女兒心思。
    “哈哈,豈敢豈敢!”李世民被妻子說中心思,爽朗一笑,連日來的愁緒似乎也被這突如其來的好消息衝淡了幾分。
    “麗質平安歸來便好!走走走,觀音婢,咱們這就去你的立政殿!朕倒要聽聽,這丫頭此番北境之行,到底有何奇遇,竟連規矩都顧不得了!”
    他牽起長孫皇後的手,帝後二人相視一笑,暫時將關中大旱的沉重擱置一旁,帶著幾分好奇與期待,快步走出太極殿,向著立政殿的方向而去。
    喜歡大唐,開局收徒李麗質請大家收藏:()大唐,開局收徒李麗質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