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艱難的扶貧之路
字數:4834 加入書籤
一九八零年·初春·麻城李家坳
桂西北的風雲激蕩仿佛還在耳邊回響,南丹礦區那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遠未結束,但李雲龍和丁偉將後續工作交予了石鬆精心培養的專業團隊和葉英統籌協調的龐大資源網絡。他們懷揣著在桂西北積累的經驗與更深沉的責任感,再次踏上了北上的列車,目標明確——湖北麻城,李雲龍的根,李家坳。
這一次,身份截然不同。在桂西北,他們是京都欽點、石鬆親王倚重的“特使”,手握尚方寶劍,能調動資源,能組建兵團,能強勢推進。但在麻城,在李家坳,他們隻是“海外愛國商人李雲龍先生及其合夥人丁偉先生”,帶著巨額投資意向歸來的“外商”。沒有指揮官員的權力,沒有搞準軍事化訓練的特權,每一步都需要協商、爭取,甚至妥協。
歸鄉·身份之囿
再次回到李家坳,迎接他們的依然是淳樸而熱切的鄉親。一年多前送來的物資帶來的改善是短暫的,山村的麵貌並無根本改變,貧困依然是主色調。看到李雲龍回來,老族長和三叔公們眼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苗。
李雲龍緊緊握著鄉親們粗糙的手,感受著那份沉甸甸的期待,心中卻多了一份在桂西北未曾有過的謹慎。他召集了縣、公社、大隊的幹部,在李家坳那間破舊的祠堂裏開了個會。
沒有許世友式的豪邁支持,沒有葉英那樣的強力外援坐鎮。李雲龍和丁偉穿著筆挺的西裝,以“李董事長”、“丁總經理”的身份,攤開了他們的計劃書。
“各位領導,各位鄉親,”李雲龍的聲音沉穩,帶著商人的客氣,卻也掩不住骨子裏的那股子勁兒,“我和丁偉先生,在海外經營多年,有些積蓄,也認識一些朋友。我們這次回來,是想為家鄉的發展盡一份力。我們計劃在李家坳及周邊區域,進行一係列投資建設。”
他詳細介紹了資金來源:石鬆親王慈善基金會定向捐贈三千萬人民幣,用於李家坳及麻城指定貧困區域的民生改善;他個人投資兩千萬人民幣,用於設立“大別山農業發展公司”,進行現代化農業開發。
計劃與現實的碰撞
計劃的核心圍繞著“造血”而非“輸血”:
農業革命:
引入石鬆爪哇農場的高產雜交水稻、小麥良種和科學種植技術。
在李家坳及附近幾個大隊,集中流轉部分貧瘠坡地按政策給予合理補償),建立現代化示範農場,配備小型農機拖拉機、抽水機、脫粒機)。
聘請石鬆農場的技術專家常駐指導,並免費培訓本地農民。
基礎設施先行:
修路! 投資修建一條連接李家坳到最近鄉鎮的硬化公路這是所有計劃得以實施的基礎)。
引水灌溉: 建設小型水庫和配套灌溉渠網,解決靠天吃飯的問題。
通電! 將高壓電線架設到李家坳及周邊自然村。
民生根本:
在李家坳選址,捐建一所完全小學和一座配備基本醫療設備的衛生所,並承諾承擔初期運營費用和醫生教師的部分補貼。
設立專項基金,資助貧困家庭孩子上學。
產業萌芽:
利用大別山資源,初期試點建立菌菇種植大棚技術成熟、周期短、見效快)和板栗、油茶深加工小作坊,吸納本地勞動力,產品由李雲龍負責聯係外銷渠道初期可借助石鬆的貿易網絡)。
計劃很美好,但現實的阻力立刻顯現:
土地流轉: 部分思想保守的老農和擔心失去“命根子”的村民疑慮重重。基層幹部怕擔風險,推進緩慢。
資金使用: 縣裏、公社對這筆巨額“外資”如何使用充滿“熱情”,提出了各種“建議”和“配套項目”,有些明顯偏離了李雲龍設定的扶貧重點,甚至想挪用部分資金去搞縣城的“麵子工程”。李雲龍必須強硬地堅持資金使用的專項審計和透明化,這讓他與一些官員的關係變得微妙。
效率與官僚: 修路、通電、建水庫,每一項都需要層層審批,蓋無數的公章,效率低下得讓習慣帝汶島和桂西北雷厲風行的李雲龍和丁偉心急如焚。
身份掣肘: 當看到村裏一些遊手好閑、打架鬥毆的青年時,李雲龍多麽想像在南丹那樣,把他們拉去進行嚴格的紀律和技能訓練!但他不能。他隻能通過“招工”的方式,吸引他們進入農場或小工廠,用勞動紀律和工資待遇來慢慢約束和引導,效果緩慢且不可控。
艱難破局·潤物無聲
沒有軍令如山,沒有兵團衝鋒。李雲龍和丁偉的“扶貧攻堅戰”,更像是一場需要極大耐心、智慧和人情世故的“持久戰”和“精細活”。
示範的力量: 他們頂住壓力,先在李家坳自己的幾畝祖田和幾戶思想開明的鄉親田裏,試種了高產水稻和小麥。當金秋時節,示範田的產量數倍於傳統田地時,巨大的視覺衝擊和實實在在的糧食,瞬間打消了大部分人的疑慮。要求加入良種種植和土地流轉的村民排起了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以點帶麵: 第一條從李家坳通往山外的沙石公路先硬化主幹道)終於通車那天,全村沸騰了。拖拉機第一次開進山村,運送建材和農資的效率倍增。這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也說服了縣裏加快其他項目的審批。
民心工程: 小學和衛生所的建設是最得民心的。看著磚瓦房一天天蓋起來,孩子們有了明亮的教室,老人頭疼腦熱不用再硬扛幾十裏山路,李雲龍在鄉親們心中的地位,超越了“外商”,重新成為了他們信賴的“龍伢子”。
丁偉的智慧: 丁偉發揮了儒將的特長,耐心地與各級幹部周旋,利用政策條文據理力爭,同時也不失時機地“聯絡感情”,用一些“合理”的、不違背原則的變通方式比如優先采購本地建材,解決一些幹部親屬的就業等),化解了不少阻力,為項目推進潤滑。
“李董事長”的堅持: 麵對試圖染指資金的“建議”,李雲龍展現出在商場上淬煉出的強硬。他聘請了獨立的會計事務所,定期公開賬目,每一筆大額支出都要求有詳細的計劃和驗收報告。他拍著桌子對縣裏某位領導說:“這錢,是石鬆先生和我的血汗錢,是給李家坳和麻城窮鄉親救命、發展的錢!誰想打它的主意,先問問我李雲龍答不答應!我雖然就是個外商,但我也知道,這錢亂花一分,我對不起家鄉父老,更對不起老領導的期望!” 這股子當年戰場上“亮劍”的狠勁兒,震懾住了不少人。
初見曙光·前路漫漫
兩年時間,在無數次的斡旋、爭吵、妥協和夜以繼日的奔波中,悄然流逝。1982年初春,當李雲龍和丁偉再次站在李家坳的山梁上俯瞰時,景象已大為不同:
一條嶄新的沙石公路蜿蜒通向山外,偶爾有拖拉機或縣運輸隊的卡車駛過。
山坳裏,一片平整的土地上,現代化的溫室大棚菌菇)反射著陽光,旁邊的示範農場裏,小型拖拉機正在耕作。
村口,嶄新的紅磚瓦房小學裏傳來朗朗讀書聲;旁邊的衛生所雖小,但窗明幾淨。
家家戶戶的屋頂上,豎起了電線杆,不少人家亮起了電燈雖然電力尚不穩定)。
曾經麵黃肌瘦的孩子臉上有了血色,穿著雖然樸素但整潔不少。閑聊中,村民們談論的是農場的工錢、大棚的收成、孩子的學業,愁苦的神色少了許多。
那幾個曾經的“刺頭”青年,有的成了農場的技術骨幹,有的在菌菇大棚負責管理,雖然偶爾還有些舊習氣,但精氣神已完全不同。
“老丁,你看,”李雲龍指著山下,語氣中帶著疲憊,但更多的是欣慰,“這條路,這電燈,這學校…雖然慢,雖然難,但總算看到點樣子了。比不得爪哇,更比不得南丹的大手筆,可這是咱們一寸一寸,磨出來的!”
丁偉點點頭,望著遠方層巒疊嶂的大別山:“是啊,老李。在桂西北,我們是開山裂石,搞的是大場麵。在這裏,我們是精雕細琢,縫的是百家衣。意義都一樣重大。看著孩子們能讀書,老人們能看上病,這心裏,踏實。”
然而,兩人都清楚,這隻是開始。示範農場的規模還小,深加工產業剛剛萌芽,村民的整體文化技能水平依然很低,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還很薄弱。縣裏、公社裏保守勢力和利益糾葛依然存在。麻城的扶貧之路,李家坳的蛻變之旅,依然漫長而艱辛。
李雲龍深吸了一口帶著泥土和新生草木氣息的山風,目光堅定:“路還長著呢。但隻要方向對了,步子穩了,總有走通的一天。石鬆的錢,咱得一分一厘花在刀刃上,對得起他的信任,更要對得起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這裏的鄉親!” 他拍了拍丁偉的肩膀,“走,老夥計,再去看看新規劃的油茶加工廠選址!咱們這‘外商’,還得繼續磨嘴皮子去!”
夕陽的餘暉將兩人的身影拉長,映在剛剛煥發一絲生機的李家坳土地上。沒有硝煙,沒有兵團,隻有兩個老人,用商業的規則、堅韌的意誌和深沉的愛,在這片紅色的故土上,進行著另一場靜默而偉大的“戰鬥”。
喜歡1946:係統綁定,家族傳奇請大家收藏:()1946:係統綁定,家族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