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火種不是燒出來的
字數:3045 加入書籤
五日後卯時三刻,藥鑒司當值的小吏撞開雲知夏的院門時,她正蹲在藥圃裏給新栽的紫蘇苗培土。
晨露沾濕了青布裙角,聽見“楚大人居所走水“的急報,她指尖的泥點“啪“地落在葉心。
“帶路。“她扯下腰間的藥囊甩給陳小栓,廣袖掃過沾露的籬笆,帶落一串白色的木香花。
楚昭南的院子在太醫院後巷,朱漆門半掩著,門縫裏漏出焦糊的紙灰。
雲知夏踹門的力道比平日重了三分,門板“哐當“撞在牆根,滿院的煙火氣裹著未燃盡的書灰撲麵而來——東廂的檀木書架燒得隻剩焦炭,地上的《黃帝內經》抄本蜷成黑蝴蝶,連房梁上懸的“懸壺濟世“木匾都塌了半塊,正壓在一具焦黑的藥碾子上。
“王妃!“跟來的捕快指著案幾喊。
雲知夏跨過滿地殘頁,案上那半枚“仁“字醫牌正泛著暗紅。
燒熔的金漆在牌角凝成小瘤,像滴凝固的血。
牌下壓著張紙,字跡被煙火熏得模糊,卻能辨出“我以火醒世,火卻燒盡了我“的歪斜筆鋒。
她指尖撫過殘牌邊緣的豁口,忽然想起三日前在大理寺見到的楚昭南。
那男人從前總把醫袍洗得泛白,如今囚衣皺成鹹菜幹,見了她卻笑:“雲姑娘,你說醫道該是實證的,我信了。“
“他昨日巳時去大理寺自首,說放火燒了自己的醫書。“捕快壓低聲音,“可老獄卒說,他在牢裏背了一宿《太醫典》,背到"清瘟湯"那章突然哭了。“
雲知夏將殘牌收進袖中,轉身時瞥見牆角未燃盡的《本草拾遺》,書頁間夾著半朵幹枯的紫菀——那是林九娘咽氣前攥在手心的藥,楚昭南撿來夾了二十年。
“收了這些殘頁。“她對陳小栓道,“燒過的醫書,更要仔細抄錄。“
辰時二刻,聖旨到的時候,雲知夏正在藥鑒司擦那枚新授的金印。
檀香裹著墨香從門縫鑽進來,小太監尖細的嗓音穿透前院:“著設藥理實證院,隸藥鑒司,主理雲氏,調戶部三庫......“
她沒接那串明黃的聖旨,隻把金印往案上一按,紅泥在“藥理實證院“五個字上暈開。
趙典簿捧著新製的院牌站在廊下,銀須被風掀起:“王妃不去謝恩?“
“謝什麽?“雲知夏抄起案頭的狼毫,在草廬前的青石碑上重重刻下“醫道不私,傳於眾人“,“皇帝要的是人心,我要的是規矩。“
日頭偏西時,草廬前的空地上圍了上百人。
陳小栓站在臨時搭的木台上,手裏的《藥理記錄冊》被攥出褶皺。
他望著台下穿粗布短打的流民、攥著藥鋤的藥農,還有三個穿著太醫院青衫的年輕醫官,喉結動了動:“血清......每日一劑,連用三日。“
“好!“老陶頭的妻子舉著盞新燈擠到前排,燈芯是用她丈夫生前的藥囊布做的,“我男人說,這燈得傳下去。“
雲知夏接過燈,燈油在瓷盞裏晃出細碎的光。
她將燈放在藥爐旁,爐裏的青焰“呼“地竄高半尺,映得“傳火燈“三個字亮堂堂的:“從今天起,每晚兩盞燈時,這裏教識字、記病、辨藥。“她掃過台下發亮的眼睛,“你們記的不是我的話,是病人的命。“
趙典簿帶著三個醫官跪了下去,最年輕的那個膝蓋磕在青石板上:“我們願隨王妃,重寫醫書!“
“起來。“雲知夏伸手拉他,“要寫就寫自己的藥典,別學那些老古董。“
月上柳梢時,蕭臨淵的玄色大氅掃開草廬的竹簾。
他腰間的玄鐵劍碰在門框上,發出清越的響。
雲知夏正給傳火燈添油,抬頭見他手裏捏著卷染了雪水的密報:“戶部三庫的紫藤香,全運去了北境軍營。“
她的指尖頓在燈芯上,油星子濺在腕間的疤痕上。
那是重生時原主留下的割腕舊傷,現在被新生的皮膚蓋成淡粉:“他們還想燒一次?“
“你燒了太醫院的規矩,燒了楚昭南的信仰。“蕭臨淵將密報遞給她,燭火在他眼底跳動,“下一步,要燒誰?“
雲知夏將密報投進藥爐,青焰“轟“地裹住紙頁,“霜髓計劃“四個字剛露半角就被燒成灰。
她取出新刻的實證院印信,在案上的《新藥典》首頁重重按下:“燒到最後,不是人,是製度。“
藥爐的火舌舔著爐壁,傳火燈的光漫過整間草廬。
窗外,百名學徒正借著月光在石板上練字,“活“字歪歪扭扭卻筆力千鈞。
雲知夏登上樓頂,望著京城萬家燈火,輕聲道:“娘,我建的不是家,是火種。“
北境的雪下得急,黑甲騎兵的馬蹄踏碎半尺厚的積雪。
為首的將領裹著狐裘,袖中一卷“霜髓密檔“被捂得溫熱。
他抬頭望向南邊,嘴角扯出冷笑:“實證院?
等太醫院的藥庫燒幹淨了,看她拿什麽傳火。“
藥鑒司的更夫敲響三更時,太醫院後巷的藥庫突然騰起濃煙。
守庫的老卒提著水桶往火場跑,卻見庫門大開,三十七種疫病用藥的封條被撕得粉碎,火星正從裝著紫菀的陶甕裏往外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