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火裏撈藥的人
字數:3572 加入書籤
晨光在焦土上漫開時,雲知夏的布鞋已沾了半層黑灰。
她立在地宮入口坍塌的石拱前,指尖輕輕撫過腰間懸著的“溯毒針“——這是前世自製的探毒法器,此刻卻因觸到焦土下未散的藥氣,在掌心微微發燙。
“夏姑娘!“蹲在斷碑旁的老藥農捧著半張殘頁直起腰,“您瞧這方子,"寒水石配青蒿",是不是治高熱的?“
雲知夏回頭笑了笑,喉間卻壓著股悶火——昨日那場大火燒了三天三夜,藥隱穀珍藏的千年醫典十不存一。
可她總覺得,這火來得太巧了些。
前日她剛收到線報,說守脈閣的人在穀外轉悠;昨日辰時她帶人衝進地宮,未時便有火星從牆縫裏竄出來,燒得連梁木都化了鐵水。
“或許...“她垂眸看向掌心的溯毒針,“該用老辦法。“
閉目凝神的刹那,藥感如遊絲般滲入焦土。
那是前世當藥師時練出的本事,能順著藥氣殘留的脈絡,摸到藏在歲月裏的痕跡。
起初隻有焦糊的煙火氣,突然,一絲極淡的苦香鑽進來——是曼陀羅根的味道,混著鐵鏽味的血。
幻象來得毫無預兆。
雲知夏猛睜雙眼,額角已滲出冷汗。
她看見石壁上的水痕裏,有個女子被鐵鏈鎖在青銅鼎下,長發黏著血汙,腕上烙著“鼎三“兩個字。
她嘴裏塞著黑乎乎的藥團,正用指甲在石壁上刻字,每一筆都滲著血:“藥非祭器,命非引火...“
“挖!“雲知夏抬手攥住小火的手腕,指甲幾乎掐進少年的皮肉裏,“鼎紋牆後必有密室!“
“哎?“正在搬碎石的小火被她拽得踉蹌,可看見她發紅的眼尾,立刻扯開嗓子喊:“黑子!
二壯!
把撬棍拿來!“
石梁坍塌的聲音驚飛了幾隻山雀。
當鏽跡斑斑的暗格從牆縫裏露出來時,白芷舉著鬆明火把湊過去,手都在抖:“夏...夏姐姐,這...這是?“
三卷密封的竹簡躺在暗格裏,裹著的黃絹雖被煙火熏得發黑,邊角卻壓著守脈閣的朱印。
白芷用帕子擦了擦手,才敢輕輕展開第一卷。
墨跡未幹的名錄上,“鼎一至鼎九,皆死於丙辰年三月十七“幾個字刺得她眼眶發酸:“他們說那批藥童是染了時疫...原來都是被鎖在鼎下當藥引!“
“還有這個!“金針翁扶著老花鏡湊近第二卷,突然劇烈咳嗽起來,“龍血七童...試"醒龍散"...暴斃焚屍...案卷焚...“他布滿皺紋的手重重拍在石桌上,“我就說先帝怎麽突然能多活三年!
原來用的是宗室孩童的命!“
雲知夏將竹簡輕輕收進錦匣,指腹擦過“鼎三“那頁上未幹的血痕。
她能想象那女子刻字時的模樣——或許知道自己活不成了,所以拚了命要把真相留在石壁裏。“這些名字,“她聲音輕得像歎息,又冷得像冰錐,“我要刻進殘燭書院的碑裏。“
“夏姑娘!“小火突然從地縫裏抽出根焦黑的引繩,湊到鼻尖嗅了嗅,“是火油!
這繩子浸過火油,從牆根一直通到後山腳!“他猛地抬頭,臉上的灰被汗水衝出兩道白印,“他們早就在牆裏埋了油管!
這火根本不是我們點的——是他們自己要燒幹淨!“
雲知夏的手指在錦匣上頓住。
她翻到竹簡最後一頁,果然看見新鮮的朱砂印——“楚雲歸“三個字還帶著墨香。“守脈閣的人知道我們會來。“她低笑一聲,笑聲裏淬著冰碴,“所以提前焚典,隻等我們撲空。“
“那咱們怎麽辦?“白芷攥緊了腰間的藥囊,“總不能就這麽算了!“
“灰裏也能撿出罪。“雲知夏將錦匣抱進懷裏,目光掃過穀裏正在抄藥方的百姓——有老婦把殘頁貼在布衫裏,有小藥童用樹枝在地上臨摹脈訣。
她忽然想起藥婆婆說的“藥心在蒼生“,嘴角終於翹了翹,“他們燒得掉書,燒不掉人心。“
夜更深時,殘燭書院的密室裏飄著血腥味。
雲知夏咬破指尖,在新刻的“血鑒碑“上一筆一畫地寫著名字。
每滴鮮血滲進碑麵,都會騰起一縷淡白的藥煙——這是她用前世的秘法煉的碑石,能讓這些被抹去的名字,永遠留在醫道史上。
“孩子。“
藥香突然漫上來。
雲知夏抬頭,看見藥婆婆站在燭火外,白發被火光映得暖融融的。“您又來啦?“她笑了笑,繼續寫“鼎三·蘇巧娘“,“我在給她們立碑呢。“
“你救的不隻是醫道。“藥婆婆伸手虛撫她額角的舊傷——那是前世被師兄推下懸崖時磕的,“是那些被抹去的名字。“
雲知夏的筆尖頓住。
她想起幻象裏那個女子,刻字時指甲都翻了,卻還在拚命。“我若不記,“她輕聲說,“誰還記得她們曾活過?“
“你不是繼承者。“藥婆婆的身影開始變淡,可聲音卻更清晰了,“你是終結者。“
黎明前的山風卷著露水灌進窗戶。
雲知夏將《皇脈試藥錄》的副本封進防水油紙,塞進裴九思手裏:“明日早朝,我要讓滿殿文武,親眼看著先帝的密令,是怎麽用宗室孩童的命,換來的"延壽奇方"。“
裴九思接過紙包時,觸到她指尖的涼意。
他張了張嘴,終究沒說“小心“——他知道,眼前這個女子,早不是當年被人欺負的棄妃了。
而此時的藥隱穀外,山道上的黑衣人已撤離到半山腰。
為首者回頭望了一眼殘燭書院的火光,月光照亮他臉上的刀疤:“火種未滅...“他摸了摸腰間的淬毒匕首,“那就連根拔。“
晨霧漫進書院正堂時,供著“藥心令“的香案上,燭火忽明忽暗。
雲知夏熬了整夜的眼尾還泛著紅,她推開門的刹那,晨光正落在空了一半的錦緞上——那枚刻著藥草紋的玉令,不知何時,竟不見了蹤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