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輿論的風向

字數:5910   加入書籤

A+A-


    顧軒站在巷口,雨滴順著帽簷往下淌。他沒動,盯著那輛黑色轎車消失的拐角。手機在口袋裏又震了一次,還是周臨川。
    他掏出一看,是條加密圖文:一張配電箱內部照片,角落有個銀色u盤,標簽上寫著“0615”。下麵一行小字:“鐵軌已取,東西在手。”
    他鬆了口氣,拇指下意識蹭了蹭袖口的檀木珠。那串數字像根刺,紮得他胸口發悶。但他沒時間琢磨。現在最要緊的是——東西安全了,接下來,怎麽用。
    他轉身往回走,腳步比剛才穩。剛拐出小巷,迎麵一輛環衛車“突突”開過,濺起半人高的水花。他側身避讓,順勢把手機塞進口袋,抬頭看了眼天。
    灰得像塊髒抹布。
    回到單位時剛過八點。他沒直接回辦公室,先去了地下車庫。b區監控升級的事兒不能當耳旁風,他得確認周臨川那邊有沒有被盯上。
    他在角落的柱子後蹲下,從包裏摸出那台老式翻蓋機——林若晴給的,沒實名,不聯網,專用來走暗線。他按下快捷鍵,發了條指令:“鐵軌,脫網驗貨,視頻分三段導出,隻傳摘要。”
    等了三分鍾,回複來了:“已脫網,三段內容確認可辨。一段會麵,王金強和劉慶;一段轉賬,李衛國簽字;一段銷毀,審計局老張。清晰度一般,但臉都能對上。”
    顧軒盯著屏幕,心跳快了半拍。
    證據鏈閉環了。
    他把翻蓋機關了,塞回包裏,起身拍了拍褲子。現在輪到林若晴出牌。
    中午十二點十七分,宣傳口的走廊安靜得反常。林若晴坐在工位上,手指敲著鍵盤,屏幕是篇剛改完的稿子,標題寫著《台風七十二小時:那些被忽略的細節》。
    她點了下鼠標,把附件裏的三張圖調出來:一張是工地南角堆成小山的沙袋,一張是排水渠設計圖,第三張是現場照片和圖紙的對比圈紅圖,標著“非泄洪區為何有應急物資”。
    她嘴角動了動,沒笑,點了“提交審核”。
    五分鍾後,處長辦公室的電話打了過來。
    “小林,你這篇稿子什麽意思?”處長聲音不高,但字字帶刺,“我們是宣傳口,不是調查組。你問‘為何流向非風險區’,這是要引導輿論?”
    林若晴靠在椅背上,右手習慣性抬起來捋了下鬢角,腕表攝像頭無聲啟動。
    “處長,我隻是記錄事實。”她說,“沙袋在那兒,圖紙在這兒,市民拍了照,問我能不能報。我總不能說‘不能’吧?再說了,標題寫著‘致敬一線人員’,內容全是救援現場,問題就一句,還是開放式提問。”
    電話那頭沉默兩秒。
    “開放式?你這是往火藥桶裏扔煙頭。”處長壓著火,“這篇稿子卡了,等我請示。”
    “行。”林若晴語氣平靜,“但您得知道,隔壁晚報已經收到同樣線索了。他們沒我們審核嚴,明天頭條要是出了‘沙袋疑雲’,咱們可就成了捂蓋子的。”
    電話“啪”地掛了。
    林若晴放下聽筒,手指在桌麵上輕輕敲了三下。三下,是他們約定的“信號已發”。
    她打開郵箱,把稿子另存一份,命名“救援紀實_v2”,加密後存進u盤。然後從抽屜裏拿出一張公交卡,背麵寫著“中山路3號站,北側燈箱”。
    這是新聯絡點。
    下午三點,中山路廢棄公交站。風卷著落葉打轉。顧軒穿著深灰風衣,背靠鏽鐵柱站著,像等車的路人。
    一輛破舊的三輪摩托“突突”停在路邊,司機戴頭盔,沒下車,隻從車窗遞出個牛皮紙袋。
    顧軒接過,點頭,對方調頭就走。
    他拆開,裏麵是u盤和一張便條,字跡清秀:“稿子被壓,但消息已漏。晚報記者下午去了b區工地,估計明早見報。新信箱:燈箱夾層。”
    他把u盤收好,便條塞進嘴裏嚼了兩下咽下去。
    味道像紙殼。
    他轉身要走,眼角忽然掃到站台對麵——一個穿藍馬甲的環衛工正低頭掃地,但手裏掃帚沒動,眼睛盯著這邊。
    顧軒沒停步,繼續往前走,拐進小超市買了瓶礦泉水,從後門出去,繞了三條街才回單位。
    他坐在工位上,把u盤插進加密電腦。林若晴傳來的稿子他看了一遍,點頭。夠狠,也夠巧。表麵是致敬,實則埋了鉤子。那句“為何流向非風險區”,聽著像疑問,其實是刀。
    他打開內網,查了下“防洪物資調配”流程,發現係統裏多了個新備注:“所有對外發布信息,需經分管領導簽字確認。”
    動作來了。
    他關掉頁麵,從抽屜裏摸出一張便簽,寫了幾行字:“風眼,別硬衝。放一段‘市民錄音’,問‘我們捐的沙袋去哪兒了’,把情緒引到民間。火候到了,自然有人接話。”
    他把紙條拍照,用翻蓋機發給周臨川:“讓鐵軌轉交。”
    半小時後,手機震了一下。林若晴的朋友圈更新了。
    一條語音,三十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背景是風聲和雨聲,一個中年男人的聲音,帶著哭腔:“我兒子在泵站值了一夜,差點淹死……可我們捐的沙袋,為啥堆在沒人管的地方?誰來給個說法?”
    底下評論瞬間炸了。
    “我也捐了!沙袋去哪了?”
    “是不是被挪用了?”
    “查查海川建設,那公司早有問題!”
    林若晴沒說話,隻點了根蠟燭表情。
    熱度,起來了。
    顧軒盯著屏幕,手指輕輕敲著桌麵。他知道,王金強那邊肯定坐不住了。這種事,壓得住一時,壓不住三天。隻要有人開頭,後麵就是滾雪球。
    他正要關電腦,手機又響了。
    陳嵐。
    不是電話,是一條內網消息,走的是政務郵箱加密通道:“審計局新局長明天報到。你之前問的‘土地置換’,有三份補充協議沒歸檔,建議關注流程合規性。”
    顧軒盯著那行字,看了足足十秒。
    她這是在遞刀。
    他回了兩個字:“收到。”
    然後打開一份新文檔,標題寫上:“關於b區應急物資流向的幾點疑問——供內部參考”。內容沒寫長篇大論,隻列了三條:
    一、沙袋簽收時間與預警發布時間不符;
    二、部分物資運往非泄洪區,無調度記錄;
    三、資金流向顯示,八百七十萬經三家公司周轉,最終進入恒達地產賬戶。
    他沒提王金強,沒提李衛國,更沒寫劉慶。但每一條,都指向同一個窟窿。
    文檔末尾,他加了一句:“建議由審計局新領導牽頭複核,避免輿情發酵。”
    然後點了發送,收件人:陳嵐。
    他知道她會轉給誰。
    傍晚六點,宣傳處辦公室。
    林若晴正在收拾包,處長又來了電話。
    “稿子……放了吧。”處長語氣鬆了,“但你要加一句‘本報道基於市民提供信息,不代表官方立場’。”
    “可以。”林若晴點頭,“但我得加個補充:我們收到了一段市民錄音,反映捐贈物資去向不明,已轉交相關部門。”
    “你……”處長頓了頓,“行,隨你。”
    電話掛了。
    林若晴打開後台,點擊“發布”。頁麵刷新,標題亮了:《台風七十二小時:那些被忽略的細節》。
    閱讀量開始跳動。
    50……100……500……2000。
    她靠在椅背上,閉了會兒眼。
    手機震動,一條私信:“燈塔,火點著了。”
    她沒回,隻把那張寫著“中山路3號站”的公交卡,輕輕折了兩下,塞進鞋墊夾層。
    與此同時,顧軒站在單位天台,風吹得他眼鏡有點滑。他扶了扶,掏出翻蓋機,收到周臨川的消息:“鐵軌確認,b區所有公共攝像頭,昨晚升級了ai識別係統。人臉識別已聯網,車輛軌跡可回溯七十二小時。”
    他盯著那行字,慢慢把手機放回口袋。
    然後從包裏拿出一張新的公交卡,背麵寫著:“人民路7號站,南側長椅第三塊木板。”
    他把它夾進筆記本,轉身下樓。
    走到一樓大廳,迎麵碰上陳嵐。
    她手裏端著保溫杯,銀匙輕輕攪著,眼神掃過來。
    顧軒點頭,沒說話。
    陳嵐停下,銀匙在杯口敲了兩下。
    兩下。
    意思是:事情壓住了,別再追。
    顧軒懂了。
    他摸了摸袖口的檀木珠,低聲說:“我從沒追過什麽,隻是覺得,有些問題,總得有人問。”
    陳嵐沒接話,轉身走了。
    顧軒站在原地,看了眼她背影,抬腳往門外走。
    雨又開始下了。
    他沒打傘,低著頭,走到街角,從垃圾桶底摸出個塑料袋,裏麵是部舊手機。
    他開機,插卡,打開瀏覽器,搜索“台風 沙袋 去向”。
    第一條,就是林若晴的稿子。
    閱讀量:三萬二。
    底下熱評第一寫著:“我們捐的沙袋,能不能要個說法?”
    喜歡重生官場:我從基層逆襲成王請大家收藏:()重生官場:我從基層逆襲成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