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堂前百態顯仁心
字數:2477 加入書籤
濟世堂開業之後,並未因孫家、百草堂的示好而變得門庭若市到不堪重負,也未因之前的流言而冷清。它如同溪流匯入江河,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清河灣生活的一部分,每日裏前來求診問藥的人流穩定而有序。
堂內的運作也日漸步入正軌。蘇仁經驗老到,德高望重,坐鎮主堂,處理的多是些陳年痼疾或疑難雜症,他往往能通過細致的望聞問切,洞悉病根,用藥精準老辣,令不少久病纏身者重獲希望,被尊稱為“蘇老神醫”。
林逸則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創新的思維和那手神乎其技的針法聞名。他接診的病人範圍極廣,從急症重症到奇難雜症,皆能應對。尤其在外傷處理、正骨複位和急症搶救方麵,展現出的手段遠超尋常郎中,成為了濟世堂一塊響亮的招牌。不少鎮上乃至周邊村落的年輕人受傷,都會慕名而來。
蘇婉清則以其溫柔細膩、耐心周到贏得了眾多婦孺病患的信任。她負責的診室總是格外安靜,她輕聲問詢,仔細檢查,尤其在婦科、兒科以及調理方麵,展現了極高的天賦。她還將《青囊經》中一些養顏護膚、調理氣血的方子加以改良,製成藥膏或丸劑,頗受鎮上女眷的歡迎,也為濟世堂開辟了一條小小的財路。
這一日,濟世堂如常開門。
上午,一位母親抱著咳嗽不止的幼兒前來,蘇婉清診斷為肺熱,開了清肺化痰的湯藥,又耐心教了母親一套簡單的推拿手法輔助治療。
午後,一個碼頭搬運工扭傷了腰,疼得齜牙咧嘴,被工友抬來。林逸檢查後,運用獨特的手法為其正骨理筋,輔以針灸通絡,不過片刻,那工人便能扶著牆慢慢行走,嘖嘖稱奇。
臨近傍晚,一位衣著樸素的老婦人揣著幾個銅錢,怯生生地進來,說是心口疼了好些天。蘇仁為她診脈,發現是心脈淤阻之兆,開了通絡活血的方子,見其家境貧寒,不僅未收診金,還讓閻虎抓藥時悄悄多包了兩劑。
“蘇老神醫,林小神醫,蘇姑娘,你們真是活菩薩啊!”老婦人千恩萬謝地離去。
類似的情景,幾乎每天都在濟世堂上演。他們秉持著“醫者仁心”的準則,無論貧富貴賤,一視同仁,盡力救治。該收的診金藥費分文不少,但對於實在困苦的人家,也常常減免費用甚至倒貼藥材。這種行事風格,與鎮上其他或高高在上、或唯利是圖的醫館藥堂形成了鮮明對比,使得濟世堂的聲譽在底層民眾中如日中天。
當然,也並非全是和諧之音。
偶爾也會有自恃身份、挑剔難纏的病人,或者是對林逸幾人年紀輕輕便享有盛名而感到不服,前來“考較”的同行。但無論是麵對質疑還是刁難,林逸總能以紮實的醫學功底和從容不迫的氣度應對,蘇婉清的溫柔化解也往往能消弭不必要的衝突。幾次下來,再無人敢小覷這間新開的醫館。
這一日打烊後,林逸與蘇仁、蘇婉清坐在後院,清點著今日的收支。
“今日診金收入八百文,藥材售出所得約三兩銀子,扣除成本,盈餘約二兩。”蘇婉清撥弄著算盤,輕聲報出數字。這對於一個剛開業不久的醫館而言,已算是不錯的成績,至少能夠維持日常運轉並略有結餘。
蘇仁滿意地點點頭:“不錯,穩步增長便好。我等行醫,首要在於濟世,其次才是謀生。如今能自給自足,已屬難得。”
林逸看著賬本,目光卻有些深遠:“師父,師姐,如今濟世堂算是初步站穩。但亂世之中,僅靠行醫售藥,所能做的終究有限。北麓局勢動蕩,瘟疫、戰亂、饑荒,隨時可能降臨。我想……我們或許應該未雨綢繆。”
蘇婉清抬起頭:“師弟的意思是?”
“我想逐步增加藥材儲備,尤其是應對瘟疫、外傷的藥材。同時,或許可以嚐試培養一些學徒,將一些基礎的救護知識、常見病的辨識與處理傳播出去。多一個人懂醫理,關鍵時刻或許就能多救一條命。”林逸說道。這是他研讀《青囊經》,感受到其中“上工治未病”和“廣傳醫道”理念後產生的想法。
蘇仁眼中露出讚許之色:“逸兒有此遠見,甚好!醫道傳承,本就不應藏私。廣濟眾生,方為大醫之道。隻是此事需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弟子明白。”林逸點頭。他知道,在這個時代,知識尤其是醫術,往往被視為不傳之秘,他的想法實施起來必然會遇到阻力,但他願意嚐試。
夜色漸深,濟世堂內燈火熄滅,歸於寧靜。但在這寧靜之下,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孕育。林逸不再僅僅滿足於做一個治病救人的醫者,他開始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和知識,在這亂世中,守護更多人的健康與生命。
濟世堂的招牌,在月光下靜靜地懸掛著,它所代表的,不再僅僅是一間醫館,更是一份責任,一份在亂世中點燃並努力傳遞下去的生機之火。而林逸的“醫道”,也正在這日複一日的實踐中,悄然發生著更深層次的蛻變。
喜歡亂世,我以醫術救天下請大家收藏:()亂世,我以醫術救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