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轉機出現
字數:2600 加入書籤
第130章:轉機出現
紫小楓在臨時住所中來回踱步,眼神中透露出焦急與期待。他時不時望向門口,盼望著蕭逸塵能早日帶回好消息。支持他的大臣們也都麵色凝重,默默祈禱著轉機的出現。此時,門外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紫小楓心中一緊,莫非是蕭逸塵回來了?他快步走向門口,準備迎接未知的變數。
門“吱呀”一聲被推開,蕭逸塵風塵仆仆地站在門口,他的身旁,還跟著一個神色緊張的中年男子。紫小楓見狀,心中大喜,忙問道:“蕭兄,這位是?”蕭逸塵微微一笑,說道:“紫兄,這位便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關鍵證人,他是暗月教與朝堂反派勾結的中間人,知曉其中諸多隱秘。”
紫小楓趕忙將二人迎進屋內,對那中年男子說道:“閣下能在此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實乃大乾國之幸。還望閣下在朝堂之上,如實供述,讓那反派勢力無所遁形。”中年男子微微點頭,雖麵露懼色,但還是堅定地說道:“紫公子放心,我既已決定站出來,便不會退縮。這些時日,r夜受良心譴責,如今,也算是給自己一個解脫。”
當下,眾人不敢耽擱,立刻趕往皇宮朝堂。此時的朝堂,依舊彌漫著一股壓抑的氣氛。大臣們各懷心思,有的麵露擔憂,有的則在暗自盤算。皇帝坐在龍椅上,眉頭緊鎖,顯然還在為昨日紫小楓與反派之間的證據博弈而苦惱。
紫小楓等人進入朝堂,向皇帝行禮後,紫小楓高聲說道:“陛下,臣幸不辱命,尋得一位關鍵證人。此人知曉暗月教與朝堂反派勾結的諸多細節,定能讓真相大白於天下。”皇帝聽聞,眼中閃過一絲希望的光芒,說道:“哦?快快宣上堂來。”
那中年男子在太監的引領下,戰戰兢兢地走上朝堂。他先是向皇帝行了大禮,然後抬起頭來,環視了一圈朝堂上的眾人。李丞相等人看到此人,臉色瞬間變得極為難看。李丞相心中暗忖:這究竟是何人?為何從未見過?難道是紫小楓故意找來混淆視聽的?
中年男子深吸一口氣,開始供述:“陛下,諸位大人,小人名叫劉三,原本是暗月教的一名普通jt。因有些辦事能力,被教主看重,後來便負責暗月教與朝堂幾位大人之間的聯絡。”他頓了頓,接著說道:“大約在三年前,暗月教主與李丞相、王公公等人在京城郊外的一處別苑秘密會麵,商議如何裏應外合,顛覆大乾國朝政。小人當時負責在外望風,親耳聽到了他們的謀劃。”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一片嘩然。大臣們交頭接耳,紛紛議論起來。皇帝麵色一沉,看向李丞相等人,問道:“李愛卿,王公公,你們對此作何解釋?”李丞相趕忙出列,說道:“陛下,這分明是紫小楓找來的人故意誣陷老臣。此人身份不明,所說之話,不可輕信啊!”
劉三並不慌張,繼續說道:“陛下,小人所言句句屬實。後來,他們又多次在不同地點商議,每次都有詳細的計劃。例如,暗月教負責在各地製造混亂,煽動百姓鬧事,而朝堂上的幾位大人則負責打壓朝中正直之士,為暗月教的行動提供便利。就在上個月,他們還商議趁著邊境戰事吃緊,裏應外合,逼迫陛下退位。”
隨著劉三的供述,許多細節逐漸清晰起來。他不僅說出了每次會麵的具體時間、地點,還提及了一些參與其中的小人物,這些都可以作為佐證。蕭逸塵站出來說道:“陛下,天機閣已對劉三所言進行了初步查證,部分內容屬實。而且,劉三願意提供暗月教與朝堂反派往來的一些信件作為證據,這些信件此刻就在臣手中。”說罷,他將一個包裹呈給太監,由太監轉呈給皇帝。
皇帝打開包裹,仔細查看信件內容,臉色愈發陰沉。這些信件字跡清晰,內容詳實,鐵證如山。李丞相等人見狀,心中大駭,卻依舊妄圖狡辯。王公公尖著嗓子說道:“陛下,這些信件說不定也是偽造的,紫小楓與蕭逸塵勾結外人,意圖陷害朝中大臣,其心可誅啊!”
然而,此時朝堂上的大臣們,已有不少人開始動搖。他們看著劉三,又看著皇帝手中的信件,心中明白,此事恐怕並非空穴來風。一些原本支持反派的大臣,此刻也不敢再隨意發言,生怕站錯了隊伍。
紫小楓說道:“陛下,證據確鑿,證人在此,還請陛下明察,嚴懲這些勾結xj、意圖謀反的奸臣。”皇帝重重地拍了一下龍椅扶手,怒道:“李丞相、王公公,你們身為朝廷重臣,不思為國效力,竟與xj勾結,妄圖顛覆朕的江山,實在是罪大惡極!”
李丞相“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說道:“陛下,老臣冤枉啊!這都是紫小楓的陰謀,他想借此機會鏟除異己,掌控朝堂。”其他反派殘餘勢力也紛紛跪地,喊著冤枉。但此時,他們的狡辯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皇帝看向劉三,說道:“劉三,你如實供述,有功於國。朕暫且記下你的功勞,待此事查明,必有重賞。”劉三趕忙磕頭謝恩。
朝堂局勢瞬間逆轉,原本占據上風的反派殘餘勢力,此刻陷入了絕境。紫小楓看著跪地的反派們,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這隻是一個開始,後續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然而,就在眾人以為大局已定之時,紫小楓心中卻隱隱有些擔憂。他知道,這些反派勢力經營多年,根基深厚,絕不會輕易認輸。他們是否還有後招?自己等人能否順利懲治反派,讓大乾國真正恢複太平?這些問題,如同陰霾一般,籠罩在他的心頭。
※※
喜歡穿越古史之楓華請大家收藏:()穿越古史之楓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