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研讀經典 汲取智慧
字數:3932 加入書籤
在啟蒙學堂的時光裏,陳天佑對經典書籍的研讀,猶如在知識的肥沃土壤中深深紮根,不斷汲取著古人的智慧,讓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在經典的滋養下茁壯成長。
那是個蟬鳴聒噪的午後,熾熱的陽光透過學堂窗欞,在青磚地上灑下斑駁的光影。陳天佑第三次翻開《論語》,書頁間夾著的楓葉書簽微微顫動,仿佛在訴說著秋日的故事。前日同窗李書墨在爭辯 “學而不思則罔” 時,突然反問他:“若讀書已覺疲憊,還要強逼自己思考嗎?” 這個問題像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得他連平日熟稔的字句都變得晦澀難懂。
陳天佑的目光在書頁上遊移,卻怎麽也無法集中精神。他的思緒飄回了昨日的市集,那個賣糖畫的老翁。老翁坐在街邊,麵前的小鍋裏糖漿翻滾,散發出誘人的甜香。隻見他手腕輕輕翻轉,勺子裏的糖漿如金色的溪流,在冰涼的石板上勾勒出活靈活現的鳳凰。那鳳凰的羽翼仿佛隨時都會扇動,帶著甜蜜的夢飛向遠方。
“天佑,來與為師辯上一辯。” 夫子突然的召喚驚得他手一抖,書 “啪” 的一聲掉在地上。夫子將《論語》往案幾上一擱,蒼老的手指重重叩在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的字句上,目光如炬地問道:“前日你與書墨爭論,可曾想過,若遇愚鈍之人,又如何為師?” 陳天佑望著夫子鬢角的白發,喉嚨發緊,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他緊張地絞著衣角,腦海中不斷回想著市集上的場景。突然,他眼睛一亮,鼓起勇氣說道:“夫子,就像市井匠人,雖不通文墨,卻有獨門技藝。那賣糖畫的老翁,僅憑一勺糖漿,就能創作出精美的圖案。若我們放下成見,以謙遜之心去觀察,便會發現處處皆有可學之處。” 夫子聽後,撫須大笑,笑聲驚飛了簷下的麻雀,也讓陳天佑心頭的陰霾一掃而空。
隨著研讀深入,陳天佑對《論語》的理解愈發深刻。學堂組織的辯論會上,氣氛緊張而熱烈。同窗們圍繞著治學方法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陳天佑靜靜地聽著,眉頭時而緊皺,時而舒展。當爭論進入白熱化階段時,他站起身來,聲音沉穩而有力:“君子和而不同。我們雖治學方法不同,但目的皆是追求知識。何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他的話語如同一股清泉,澆滅了大家心中的怒火,巧妙地化解了這場爭論。
在生活中,陳天佑也時刻踐行著《論語》中的道理。一天,弟弟蹦蹦跳跳地跑進他的房間,不小心打翻了他珍愛的硯台。墨汁如黑色的洪水,瞬間濺滿了剛寫好的課業。陳天佑的臉色瞬間變得鐵青,拳頭緊握,眼看著就要發火。但就在這時,“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這句話在他腦海中閃過。他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心中的怒火,然後蹲下身,耐心地教導弟弟收拾殘局。弟弟愧疚地看著他,眼中滿是感激。
對《詩經》的探索同樣充滿驚喜。某個月圓之夜,月光如水,靜靜地灑在藏書閣的窗台上。陳天佑在閣中翻找書籍時,偶然發現一本破舊的《詩經注疏》。泛黃的書頁間滿是前人批注,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他如獲至寶,小心翼翼地捧著書,借著月光逐字研讀。
當讀到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時,他仿佛置身於一片朦朧的秋水之畔。蘆葦在風中輕輕搖曳,潔白的霜花在月光下閃爍。對岸的身影若隱若現,似真似幻。他的心隨著詩句跳動,靈感如泉湧般襲來。他立刻找來紙筆,開始嚐試用自己的理解為詩句作畫。
他筆下的蘆葦隨風搖曳,細長的莖稈在風中彎曲,葉片沙沙作響。水波蕩漾,月光灑在水麵上,泛起粼粼波光。那個神秘的 “伊人” 卻始終隻留一抹剪影,給人無盡的遐想。他的畫作被同窗看到後,引發了一場關於《詩經》意境的激烈討論。
有人堅定地認為 “伊人” 就是指戀人,那是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也有人覺得 “伊人” 象征著理想與追求,是人們心中遙不可及卻又無比渴望的目標。陳天佑認真地聽著大家的發言,思考良久後說道:“或許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伊人’,它可以是戀人,是理想,也可以是任何美好的事物。它存在於我們的想象中,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 這番見解得到了夫子的讚賞,還被寫進了學堂的牆報。
在研讀《史記》時,陳天佑更是沉浸其中,無法自拔。他常常在課餘時間,帶著書本來到學堂後的竹林。竹林裏靜謐清幽,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他席地而坐,翻開《史記》,隨著文字走進那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
讀到荊軻刺秦王那一段,他仿佛穿越時空,來到了易水河畔。蕭瑟的秋風呼嘯而過,吹起他的衣角。高漸離擊築的悲壯曲調在耳邊回蕩,荊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的決絕誓言震撼著他的心靈。他為荊軻的勇氣所震撼,同時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真正的勇氣,究竟是無畏的犧牲,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帶著這個疑問,他向夫子請教。夫子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讓他去觀察學堂外那棵被雷劈斷卻依然頑強生長的老樹。陳天佑守在樹旁整日,從清晨到黃昏。他看著枯枝上冒出的新芽,嫩綠的葉片在風中輕輕搖晃。陽光灑在新芽上,仿佛給它們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終於,他明白了:勇氣不僅是麵對危險時的果敢,更是在困境中堅守希望、不斷成長的力量。
為了更深入了解《史記》中的人物,陳天佑還開始走訪村裏的老者。一位曾做過私塾先生的老人,坐在自家的院子裏,搖著蒲扇,給他講述了許多關於項羽和劉邦的民間故事。這些故事與書中記載相互印證,又有所不同。老人的講述生動形象,仿佛將那段曆史重新展現在陳天佑眼前。
他開始嚐試撰寫人物評論,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記錄下來。在撰寫過程中,他反複查閱資料,仔細斟酌每一個字。他的文字逐漸變得成熟穩重,對人物的分析也更加深刻透徹。
隨著閱讀的經典越來越多,陳天佑發現不同經典之間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儒家的積極入世與道家的超然物外,看似矛盾,卻能在某些情境下相互補充。他興奮地將這些感悟與同窗分享,大家聽後都深受啟發。於是,他們一起成立了 “經典研讀社”。
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大地上,他們便會在露水中誦讀《詩經》,感受詩歌的優美韻律;黃昏時分,暮色籠罩大地,他們在夕陽下探討《史記》,品味曆史的滄桑變遷;夜晚,漫天星鬥閃爍,他們在星空下辯論諸子百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這個過程中,陳天佑也遭遇過挫折。一次,他在研讀《孟子》時,對 “性善論” 產生了困惑。他認為人性複雜,不應簡單歸結為善。當他在研讀社提出這個觀點時,遭到了部分同窗的反對。有人指責他質疑先賢,是不敬之舉。
陳天佑陷入了迷茫,心中充滿了委屈和困惑。他開始懷疑自己研讀經典的意義,甚至想要放棄。那段時間,他整日悶悶不樂,對讀書也失去了興趣。但他的內心深處,總有一個聲音在告訴他:不要放棄,要堅持自己的思考。
於是,他重新振作起來。他再次翻閱更多典籍,查找資料,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尋找答案。他還多次與夫子長談,在夫子的引導下,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質。經過漫長的思考和探索,他終於明白:研讀經典並非盲目崇拜,而是在傳承中思考,在思考中創新。
他再次站到研讀社的講台上,從容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他用詳實的論據和深刻的見解,有理有據地論證自己的想法。他的發言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讓同窗們心服口服,最終贏得了大家的認可。
經典書籍的研讀,不僅豐富了陳天佑的知識儲備,更塑造了他的思想和價值觀。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他逐漸形成了積極向上、仁愛善良、謙遜有禮的性格品質;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他學會了順應自然、淡泊名利、保持內心的寧靜;在曆史故事的啟迪下,他懂得了要以史為鑒,從過去的經驗教訓中汲取智慧,不斷提升自己。這些經典書籍,成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寶貴財富,陪伴他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探索,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成長 。
喜歡筆架叉將軍請大家收藏:()筆架叉將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