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研讀兵書 學習戰略

字數:3244   加入書籤

A+A-


    自從與《孫子兵法》初次邂逅,陳天佑仿佛被引入了一個充滿智慧與謀略的全新天地。此後,他對兵書的研讀愈發深入,如饑似渴地汲取著古代軍事智慧的精華,逐漸領略到了軍事戰略的博大精深。
    陳天佑一頭紮進了兵書的世界,書房的油燈常常徹夜不熄。泛黃的書頁在他手中輕輕翻動,墨香與燭火交織成獨特的氛圍。在研讀《吳子兵法》時,他對著 “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 這句話久久凝視,思緒飄遠,仿佛透過文字看到了古代戰場的風雲變幻。為了更深刻地理解這句話,他開始主動涉獵儒家經典和曆史典籍,試圖從不同的文化領域尋找答案。
    清晨,微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書房的案幾上,陳天佑捧著《論語》輕聲誦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思索著,這 “仁” 道如何融入將領的素養之中。戰場上,麵對降兵,若能以 “仁” 相待,是否能化敵為友,為己所用?而 “禮”,又怎樣在排兵布陣、指揮調度中體現,以彰顯軍隊的威嚴與秩序?午後,陽光暖煦,他沉浸於《史記》之中。讀到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麵對強秦,不卑不亢,憑借機智周旋,成功扞衛趙國尊嚴。陳天佑豁然開朗,原來文化素養賦予將領的,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一種麵對複雜局勢時的從容與智慧,是在戰場上剛柔並濟的底氣。他想,若將領飽讀詩書,深諳處世之道,在與敵軍談判或應對突發狀況時,定能如藺相如般,沉穩應對,化解危機。
    而研讀《六韜》時,“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的觀點如同一記重錘,敲醒了陳天佑。他開始關注民間疾苦,常常走出家門,到集市、鄉村去觀察百姓的生活。有一回,烈日高懸,他在鄉間小路上遇到一群衣衫襤褸的流民。孩子們麵黃肌瘦,眼神中滿是恐懼與無助;老人們唉聲歎氣,腳步蹣跚。詢問之下得知,當地官府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這一幕深深刺痛了陳天佑,他更加明白了戰爭正義性和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回到家中,他在《六韜》的書頁空白處奮筆疾書:“若為將者,不體恤百姓,不以正義之師出征,即便兵強馬壯,也終將失了民心,敗於無形。” 他深知,一支軍隊若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注定難以長久。
    每一本兵書,陳天佑都讀得極為認真,他的書房裏,密密麻麻寫滿批注的兵書整齊排列。遇到難以理解的地方,他會像著了魔一般,整日泡在藏書閣裏查閱資料。藏書閣裏光線昏暗,蛛網在角落輕輕搖曳,陳天佑卻毫不在意。他踮起腳尖,從高高的書架上取下一本本古籍,時而眉頭緊鎖,時而露出欣喜的笑容。有一次,為了查證一個關於古代陣法的解釋,他連續三天泡在藏書閣,餓了就啃一口冷饅頭,渴了就喝一口涼水。他翻閱著一本本古籍,從先秦時期車戰常用的雁行陣,想象著士兵們如何在戰車上保持良好視域,協同作戰;到唐代李靖的六花陣,研究其下營、行軍、作戰三個環節的精妙布置,思考如何在不同場景下靈活變陣。他還發現,有些陣法在實際戰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而有些則僅存在於理論或小說之中,充滿了玄幻色彩。
    夫子雖主要教授儒家經典,但對兵書也略有涉獵,他常常會從不同的角度為陳天佑解答疑惑,引導他深入思考。在研讀《孫子兵法》“虛實篇” 時,陳天佑對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這句話困惑不已。他帶著問題來到夫子麵前,眼中滿是焦急與期待。夫子放下手中的書卷,微笑著示意他坐下,然後緩緩說道:“天佑啊,你看這世間萬物,皆有虛實。就好比這山間雲霧,看似有形,實則無形。敵人就如同這雲霧,我們要做的,就是撥開雲霧見青天。” 夫子起身,走到窗邊,指著遠處的樹林繼續說道:“你看那樹林,若我們想要摸清敵人的部署,就可以派出小股兵力進行騷擾,讓敵人以為我們要從正麵進攻,這就是 ‘形人’;而我們真正的主力,則隱藏在暗處,等待最佳時機,這便是 ‘我無形’。如此一來,敵人就會分散兵力應對我們的騷擾,而我們則能集中優勢兵力,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夫子的講解讓陳天佑茅塞頓開,但他並沒有滿足於此。回到家中,他用沙盤模擬戰場,擺放上自製的士兵模型,反複推演 “形人而我無形” 的戰術。他不斷變換敵我雙方的兵力部署和行動策略,觀察不同情況下戰局的發展。有時,他模擬敵軍識破我方騷擾之計,集中兵力反撲,他便思考如何調整主力的隱藏位置和出擊時機;有時,他假設我方騷擾部隊遭遇敵軍頑強抵抗,難以脫身,又該如何支援和應變。在一次次的推演中,他對這一戰術的理解愈發深刻,甚至還想到了許多延伸的應用方法,比如利用地形優勢,巧妙隱藏主力,讓敵軍在複雜地形中迷失方向,分散兵力,然後我方再出其不意地發動攻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為了更好地理解兵書中的戰略戰術,陳天佑還會結合曆史上的著名戰役進行分析。在研究赤壁之戰時,他不僅查閱了大量的史料,還親自繪製了長江沿岸的地形圖。他仔細標注出孫劉聯軍和曹操大軍的駐紮地點、行軍路線,以及風向、水流等關鍵因素。他常常對著地圖陷入沉思,想象著當年戰場上的緊張局勢。
    有一天深夜,萬籟俱寂,隻有書房的油燈閃爍著微弱的光。他在油燈下研究赤壁之戰的火攻戰術,突然靈光一閃。他意識到,孫劉聯軍能夠以少勝多,不僅僅是因為火攻這一戰術的精妙,更是因為他們對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把握。他興奮地在書房裏來回踱步,嘴裏喃喃自語:“若不是東南風起,火攻難以奏效;若不是長江天險,曹軍也不會如此被動;若不是孫劉聯軍齊心協力,又怎能凝聚如此強大的戰鬥力!” 他立刻拿起筆,將自己的感悟記錄下來,同時開始思考在現代戰爭中,如何借鑒這種對多種因素綜合運用的戰略思維。比如,在現代戰爭中,要充分利用天氣條件,選擇合適的時機發動攻擊;要熟悉作戰區域的地理環境,利用地形構築防線或設伏;更要注重軍隊內部的團結協作,以及與友軍的配合,形成強大的戰鬥合力。
    在分析官渡之戰時,陳天佑同樣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深入研究了曹操和袁紹雙方的兵力對比、糧草儲備、謀士策略等方麵。當讀到許攸叛逃,曹操赤腳相迎的情節時,他被曹操的求賢若渴和果斷決策所震撼。他對比袁紹的剛愎自用,深刻認識到將領的性格和用人策略對戰爭勝負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他在讀書筆記中寫道:“為將者,不僅要善用兵,更要善用人。得人才者得天下,此言不虛!” 他反思著,若將領剛愎自用,不聽從謀士的建議,即便擁有優勢兵力,也可能在戰爭中一敗塗地;而像曹操這樣善於用人,能廣納賢才的將領,往往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策,扭轉戰局。
    通過對兵書的深入研讀和對曆史戰例的分析,陳天佑的軍事素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他逐漸學會了從宏觀的角度去思考戰爭,理解戰略布局的重要性;也能夠從微觀的層麵去分析戰術的運用,明白如何在戰場上靈活應變。這些知識和思考,不僅豐富了他的頭腦,還激發了他內心深處對軍事的熱愛和追求,讓他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渴望有一天能夠將這些所學運用到實際中 。
    喜歡筆架叉將軍請大家收藏:()筆架叉將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