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園林探幽與匠心體悟
字數:5122 加入書籤
在杭州盤桓兩日後,林風和蘇婉清乘車前往蘇州。相較於杭州的湖山壯麗,蘇州則展現出另一種極致——園林的精巧與內斂。
他們首先拜訪了拙政園。穿過狹長的巷道,踏入園門,仿佛瞬間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亭台水榭,曲徑通幽,移步換景,處處體現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至高境界。林風對其中利用廊道、窗欞分割空間,營造“小中見大”效果的手法尤為著迷。
“你看這扇漏窗,”林風指著一處圖案精美的窗欞,“它不僅是裝飾,更是一個畫框,將遠處的亭子、近處的竹子框成一幅活的畫。我們在風園也可以運用類似的手法,引導視線,增加景深。”
在留園,他們被其精湛的理水技巧所折服。蜿蜒的水係串聯起各個景點,動靜結合,層次豐富。林風仔細觀察著岸石的堆疊、植物的配置,思考著如何將這種理念運用到月湖的岸線改造和魚塘周邊的景觀提升上。
網師園的夜花園體驗更是讓他們印象深刻。月色燈影下的園林,比白日更多了一份朦朧神秘的美感,戲曲咿呀,更添雅韻。
“光影的應用,也是營造氛圍的重要手段。”林風若有所思,“風園小築的夜晚,或許可以借鑒這種靜謐雅致的燈光設計。”
蘇婉清發現,林風在園林中觀察和學習的角度,與普通遊客截然不同。他更關注的是布局、是手法、是背後蘊含的哲學與匠心。她安靜地跟隨,偶爾提出自己的見解,往往也能給林風帶來啟發。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漫步在滄浪亭的複廊下,林風感慨道,“這些古典園林,是無數代匠人智慧的結晶。這一趟,對我們完善風園,意義重大。”
蘇婉清讚同地點點頭:“感覺腦子裏多了很多想法,回去可以和葉小蝶好好規劃一下了。”
杭州之行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深入了解龍井茶。通過伊莎貝拉的關係,林風聯係上了西湖龍井核心產區的一位資深茶農,姓陸,家中世代種茶製茶。
陸家位於獅峰山腳下,一片被精心嗬護的茶園依山而建,雲霧繚繞。陸師傅是個皮膚黝黑、手掌粗糙的中年人,話不多,但眼神清亮。對於林風這個來自外地、卻對茶葉頗有見地的年輕人,他起初有些保留,但在品嚐了林風帶來的“月湖雲霧”秋茶後,態度明顯熱情了許多。
“你這茶,有股子特別的勁兒,不錯。”陸師傅言簡意賅地評價道。
林風虛心求教,詢問龍井茶從種植、養護到采摘、製作的全套工藝細節。陸師傅也不藏私,帶著他們深入茶園,講解如何根據山勢、朝向管理茶園,如何辨別最佳的采摘時機,以及“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壓、磨”十大手法在炒製過程中的精妙運用。
林風聽得十分投入,不時提出一些問題,都與關鍵處,讓陸師傅暗自點頭。他發現,這個年輕人並非紙上談兵,對茶葉的理解很深。
作為回饋,林風也分享了風園在嚐試數據化記錄製茶過程、以及融合不同工藝創造獨特風味方麵的一些探索和心得。他還提到了法國酒莊對風土的極致追求,與陸師傅探討這種理念在茶葉領域的應用。
“洋人那邊也講究這個?”陸師傅有些驚訝,隨即陷入思考,“你說得對,好茶,確實離不開腳下的這片土,頭頂的這片天。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和你們年輕人搞的新方法,說不定能碰出點新火花。”
一場深入的交流,跨越了地域和年齡,隻因對茶葉共同的熱愛與敬畏。臨別時,陸師傅還贈送了林風一小包自家珍藏的明前獅峰龍井極品,讓他對比品鑒。
在杭州的最後一天,林風精心安排了一個特別的傍晚。他預訂了一艘私密的畫舫,在夕陽西下、華燈初上之時,載著蘇婉清泛舟西湖。
畫舫緩緩行駛在平靜的湖麵上,遠處是黛色的群山和雷峰塔的剪影,近處岸邊的燈火倒映在水中,流光溢彩。船頭隻有他們兩人,船家識趣地在船尾安靜搖櫓。
桌上擺放著精致的船點和一壺熱的黃酒,但兩人的注意力顯然都不在此。蘇婉清依偎在林風懷裏,看著眼前如夢似幻的景色,感覺幸福得不真實。
“婉清。”林風輕聲喚她。
“嗯?”蘇婉清抬起頭,對上他深邃而溫柔的目光。
林風從口袋裏取出一個古樸雅致的錦盒,打開,裏麵是一對晶瑩剔透、水頭極足的翡翠平安扣,用同色的絲線編織成鏈。在燈下,翡翠泛著溫潤含蓄的光澤,一如蘇婉清的氣質。
“這對平安扣,寓意平平安安,圓圓滿滿。”林風將其中一枚取出,小心翼翼地戴在蘇婉清的脖頸上,冰涼的翡翠貼著她的皮膚,卻瞬間變得溫熱。“我希望我們未來的日子,就像這西湖的水,平靜而悠長;就像這翡翠,曆經時光,愈發溫潤堅韌。”
他沒有單膝跪地,沒有華麗的誓言,隻有在這湖光山色的見證下,最樸實也最鄭重的承諾。
蘇婉清低頭看著胸前的平安扣,又抬頭看著林風,眼中瞬間湧上幸福的淚水。她用力地點著頭,聲音哽咽卻清晰:“我願意!林風,我願意和你一起,平平安安,圓圓滿滿地走下去!”
林風微笑著,將另一枚平安扣放入她手中,示意她為自己戴上。當那枚象征著承諾與守護的翡翠也貼在他的胸前時,兩人相視而笑,緊緊相擁。
蘇杭之行圓滿結束,林風和蘇婉清帶著滿滿的收獲和定情的喜悅,登上了返回天都市的火車。然而,就在他們以為一切順利之時,一個小小的意外,卻預示著風波將至。
火車行駛至中途,兩人正準備休息,林風的手機響了起來,是留守風園的趙大山打來的,語氣焦急。
“林總,不好了!今天突然來了幾個人,說是區裏新成立的什麽‘曆史風貌和土地資源核查辦公室’的,拿著一些老檔案,說咱們風園這塊地,當初和李老栓簽的使用權轉讓協議,可能存在‘程序瑕疵’,要重新核查!還說要找您本人了解情況!”
林風眉頭瞬間皺起。風園的土地手續,他當時辦理得非常謹慎,所有環節都合法合規,怎麽突然冒出個“程序瑕疵”?
“他們具體怎麽說?有什麽依據?”林風沉聲問。
“他們也說不清楚,就是拿著些泛黃的老地圖和檔案複印件,指指點點,說當初這塊地的權屬有點模糊,我們的轉讓可能不符合最新的‘曆史風貌保護’和‘土地資源整合’精神什麽的……聽著像是找茬的!”趙大山語氣憤慨。
林風心中明了。這絕不可能是普通的例行檢查,時間點太巧合了,就在他離開天都、事業和感情雙豐收的時刻。背後是誰在操縱,幾乎不言而喻。
“趙叔,你別急。”林風冷靜地安撫,“配合他們核查,他們要什麽資料,隻要是合理合法的,就提供給他們。但注意,所有交接都要有記錄,最好有第三方在場。我明天就回去處理。”
掛了電話,林風的神色凝重了幾分。蘇婉清擔憂地看著他:“出什麽事了?”
“沒什麽大事,有些人坐不住了,想給我們找點麻煩。”林風握了握她的手,語氣恢複平靜,“放心,我能處理。”
他看向車窗外飛速掠過的田野,眼神銳利。趙瑞的手段,比他預想的還要下作,竟然從土地問題入手,想動搖風園的根基。這雖然麻煩,但未必不是一次機會——一次將隱藏在暗處的對手,徹底揪出來清算的機會。歸途的溫馨被一絲陰霾籠罩,但也激起了林風更強的鬥誌。真正的較量,或許才剛剛開始。
火車在天都市站台停穩,林風和蘇婉清沒有直接回風園,而是兵分兩路。蘇婉清返回風園穩定局麵,安撫趙大山等人,並整理所有與土地相關的曆史文件和協議。
林風則直接帶著行李,趕往市政府,他要見的,是之前因風園小築和“月湖雲霧”茶而結識、對風園發展頗為讚賞的韓老。
韓老雖已退居二線,但在文化界和老幹部群體中仍有不小的影響力,對政策動向也頗為敏銳。聽完林風簡明扼要的敘述,韓老的眉頭也皺了起來。
“這個什麽‘曆史風貌和土地資源核查辦公室’,聽著名頭挺大,但程序上確實有些蹊蹺。”韓老沉吟道,“風園那塊地,以前是荒坡,不在核心保護區,你的手續又是從村民手裏合法流轉,按理說不應該存在大的問題。除非……”
他沒有把話說完,但林風明白,除非是有人刻意針對,拿著雞毛當令箭,利用某些模糊地帶和新出台的政策 來做文章。
“林風啊,你先別急。”韓老寬慰道,“清者自清。你回去把所有的材料準備齊全,尤其是當初和那個李老栓的協議,街道辦事處的見證文件,還有這些年土地稅費的繳納憑證。我這邊也幫你問問情況,看看這個‘核查’到底是哪個層麵發起的,依據是什麽。”
有了韓老這句話,林風心中稍定。他立刻趕回風園,與蘇婉清匯合。蘇婉清已經將所有的土地文件分門別類整理好,清晰明了。
林風親自坐鎮,當那個所謂的“核查辦公室”工作人員再次上門時,他親自接待,態度不卑不亢。他並沒有急於辯解,而是將厚厚一摞整理好的文件推到對方麵前,語氣平靜:
“各位領導,風園所有的土地手續和相關文件都在這裏,歡迎核查。我們合法經營,依法納稅,積極帶動本地村民就業,也一直致力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提升。對於任何合規的檢查,我們都積極配合。但也請各位依法依規,明確指出所謂的‘程序瑕疵’具體指的是哪一條哪一款,依據的是哪份文件,我們也好有的放矢,進行說明或者整改。”
他這番有理有據、沉穩有力的應對,讓那幾個原本有些趾高氣揚的工作人員氣勢為之一窒。他們翻看著那些齊全的文件,尤其是蓋著鮮紅公章、程序完整的轉讓協議和曆年稅票,一時間也找不出什麽硬傷,隻能含糊地說需要“帶回去研究”。
送走這些人,林風知道,這隻是第一回合。對方既然出手,絕不會輕易罷休。但他並不慌亂,一方麵依靠韓老等人脈了解上層動向,另一方麵讓蘇婉清密切關注對方下一步動作,同時指示張偉和趙默,加快“風信鏈”在政務和大型企業領域的推廣步伐,用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來加固風園和風行科技的護城河。想要動搖他的根基,沒那麽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