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不周山下,雙聖臨凡
字數:6267 加入書籤
洪荒不計年,時光長河悄無聲息地流淌,衝刷著古老的記憶與創傷。然而,在這一日,一股難以言喻的、混合著期待、激動與虔誠的洪流,正從洪荒大地的四麵八方,向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匯聚——不周山舊址。
曾經撐天拄地、象征著盤古脊梁與無上意誌的洪荒天柱,早已崩塌,隻留下一片觸目驚心、望之令生靈心魂震顫的破碎山河。
放眼望去,巨岩嶙峋,如同遠古神魔斷裂的龐大骨骸,雜亂地刺向灰蒙蒙的天空。大地之上,溝壑縱橫,殘留著地脈崩裂、天河倒灌的恐怖痕跡。空氣中彌漫著永恒不散的蒼涼與壓抑,風聲穿過石林與幽深裂隙,發出永無休止的嗚咽與尖嘯。
這片土地,是洪荒心中一道難以愈合的傷疤,象征著終極的毀滅與終結。
然而,今日,這片象征著“終結”的廢墟,卻即將見證一場前所未有的“新生”的開啟!
聖父玄頑子與聖母女媧,將於此不周舊址,為人族重開大道,再續文明道統的消息,早已如同靈魂的召喚,傳遞至每一個人族部落。
於是,洪荒大地上,出現了自巫妖量劫以來,最為波瀾壯闊的一幕。
從東海之濱,從西山之麓,從廣袤平原,從幽深山穀……萬千人族,如同無數條細弱的溪流,匯聚成了洶湧澎湃的江河,向著不周山舊址奔湧而來。
他們衣衫襤褸,獸皮衣被荊棘劃破,沾滿塵土與泥濘。麵龐因風霜與艱辛而黝黑粗糙,布滿了皺紋。手腳布滿老繭與傷痕。他們扶老攜幼,帶著部落裏僅存的最珍貴的食物,用最簡陋的工具,甚至雙手,在崎嶇的道路上艱難前行。
一種源自血脈靈魂深處的召喚,一種對光明、對知識、對強大最本能的渴望,支撐著他們,跨越千山萬水,踏遍荊棘沼澤。
當他們終於抵達不周山舊址的邊緣,看到那片無邊無際的破碎山河時,所有人都被那宏大的悲愴與殘留的威壓所震撼。
但緊接著,是更強烈的希望!聖父聖母選擇在這裏傳道,是要他們在這“斷絕”之地,親手接續起屬於人族的、嶄新的“脊梁”!
人群開始自發地、沉默地向內匯聚。沒有爭搶,沒有喧嘩,一種莊嚴而肅穆的氛圍自然而然地形成。他們找到自己能立足的地方,或坐或跪或站,如同無邊無際的、沉默的森林。
無數道目光,齊刷刷地投向那片廢墟中央被無形偉力撫平的巨大平台。空氣中彌漫著近乎凝滯的期待,唯有無數道粗重的呼吸與劇烈的心跳聲,匯聚成低沉的聲浪,隱隱回蕩。
當黎明的第一縷金光刺破雲層,灑落在這片廢墟上時,平台之上的虛空,蕩漾起一圈圈柔和卻蘊含無上道韻的漣漪。
一種溫暖、浩瀚、包容萬象又蘊藏無限生機的氣息,如同初春解凍的江河,悄無聲息地彌漫開來,瞬間籠罩了整個不周山舊址。這股氣息溫柔地拂過每一個風塵仆仆的人族,洗刷著肉身的疲憊,撫慰著靈魂的創傷。
下一刻,在萬千目光的聚焦處,兩道身影,仿佛自大道源頭走來,一步踏出漣漪,悄然降臨於那座散發著朦朧混沌氣與璀璨造化光的雲台之上。
左側,玄頑子負手而立。他今日褪去了所有玩世不恭,身著一襲玄色道袍,其上仿佛有微縮的混沌星河在生滅演化。他麵容平靜,目光如同亙古不變的混沌深淵,深邃得令人無法直視。混元無極的聖尊氣度自然流露,使得周遭時空都仿佛以其為中心緩緩旋轉。
右側,女媧娘娘並肩而立。她聖潔雍容,周身自然縈繞著溫潤浩瀚的造化生機道韻。她的目光慈悲而柔和,緩緩掃過下方那無數張飽含風霜、卻又燃燒著熾熱期盼的麵孔。當她看到那些孩童、那些戰士、那些老者時,眼中閃過一絲極淡的真切痛惜,隨即化為更加堅定的決意。她的存在,如同黑暗中的皎潔明月,帶來了源自生命本源的慰藉與力量。
岩磊恭敬地侍立在玄頑子身側稍後,努力維持鎮定,但微微顫抖的指尖和明亮的眼眸,暴露了他內心的激動與震撼。
天地間,陷入了一種極致的寂靜。風聲消失,連廢墟中殘存的天柱道韻碎片,也在這雙聖同臨的威儀下選擇了靜默。
玄頑子緩緩抬眸,目光如開天辟地的第一道光芒,掃過下方寂靜卻暗流洶湧的人海。
他開口了。聲音並不高昂,卻如同混沌神雷,於每一個生靈的心湖深處直接炸響:
“今日,”
他微微停頓,每一個字都如同巨錘,敲擊在眾生心間。
“吾,玄頑子。”
他的目光再次掃過下方,仿佛要將自己的意誌烙印進每一個靈魂的最深處。
“與聖母女媧,於此不周舊址,為人族——”
聲音陡然拔高,如同龍吟九天,帶著石破天驚、不容置疑的力量:
“重開大道!”
“轟!”話音落下,仿佛引動了冥冥中積蓄的人道氣運!下方寂靜的人群,壓抑了太久太久的情緒,轟然爆發!震天的歡呼、帶著哭腔的呐喊、語無倫次的祈禱聲匯聚成恐怖的聲浪,直衝雲霄!許多人更是情難自已,五體投地,用最虔誠的禮節表達狂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玄頑子並未阻止,靜靜看著這股情緒宣泄。片刻後,聲浪才漸漸平息,但那一雙雙眼睛,卻更加明亮專注。
他繼續開口,道音滾滾,震蕩廢墟與時代:
“此番講道,為期九千載!分作三講,每講三千載!”
“此講,不為天道算計之功德!不為虛無縹緲之聖名!”他的聲音帶著斬釘截鐵的否定。
“隻為吾玄頑子,頂此‘聖父’之名,行應盡之責!為洗淨吾心疏忽之愧!”
“更為下方爾等,稱我為父之族人,能真正挺直脊梁,握緊拳頭,於這弱肉強食之洪荒,奪得一席之地,開辟一條屬於爾等自己的——康莊大道!”
他的聲音再次拔高,帶著劈開混沌、重塑乾坤的無上意誌:
“吾將為爾等奠基立業,強健體魄,啟迪智慧!為人道,於此廢墟之上,立心!立命!”
“讓蒙昧退散,讓文明之火,重燃!且燃遍洪荒,照徹萬古!”
聲浪裹挾著混元道韻衝霄而起,引得周遭那些巨大的、蘊含盤古意誌的碎石發出低沉轟鳴,微微震顫共鳴!
緊接著,女媧娘娘空靈而溫潤的聲音響起,如同九天甘霖,悄然浸潤了因玄頑子霸道宣言而激蕩的氣息。
“孩子們。”
僅僅三個字,那源自血脈創造者的呼喚,帶著無盡的慈愛與包容,瞬間讓無數人族熱淚盈眶。
“抬起你們的頭,莫要再沉淪於往昔的苦難與黑暗。”
她的聲音如同蘊含著生命的律動,虛空中自然顯化出青蓮綻放、萬靈朝拜的瑰麗祥和異象,雖一閃而逝,卻將那生機與希望之意,深植人心。
“人族乃是這天地間最偉大之奇跡,蘊藏著無窮潛力。”
她的聲音逐漸空靈宏大,與玄頑子的剛猛完美交融。
“然,大道艱深,歲月漫長。吾知爾等凡軀,壽數有限,恐難承九千載道韻洗禮。”
說到這裏,女媧娘娘神色一肅,她緩緩抬起玉手,指尖流淌出如同實質的、充滿無限生機與創造之意的造化本源光華。那光華並不刺眼,卻溫潤浩瀚,仿佛包含了生命所有的奧秘與可能。
“今,吾以造化之道,賜福爾等!”
話音未落,那無盡的造化光華如同溫柔的潮水,以雲台為中心,向著下方無邊無際的人族席卷而去,瞬息間便將每一個人籠罩在內。
老人們感到一股暖流注入幹涸的軀體和衰老的靈魂,那行將就木的遲滯感被勃勃生機取代,渾濁的雙眼變得清明,佝僂的腰身竟不由自主地挺直了幾分,仿佛重返壯年。他們能清晰地感覺到,那困擾著他們、代表著生命流逝的死亡陰影,被一股更宏大的生命力量牢牢阻擋在外。
壯年們感到疲憊一掃而空,舊傷暗疾在造化之力的滋養下悄然愈合,氣血變得更加旺盛充盈,精神前所未有的凝聚和通透。
婦女們感受到體內生命能量的歡呼雀躍,一些隱疾被撫平,容顏似乎都煥發出新的光彩。
就連那些懵懂的孩童,也在這造化之光的沐浴下,感覺身體更加輕靈,頭腦更加聰慧,對周遭世界的感知變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這不是簡單的延壽,而是女媧娘娘以無上造化神通,暫時“錨定”了他們的生命狀態,使其在講道期間,不受歲月流逝、生老病死的侵蝕!確保他們能以最完滿的生命形態,去聆聽、去感悟這持續九千載的宏大之道!
“此乃‘造化賜福’。”女媧娘娘的聲音帶著母神的溫柔與威嚴,響徹在每一個受術者的心間,“九千載內,爾等身軀不朽,神魂不衰,可安心悟道,無需顧慮壽元之限。”
下方人群先是一靜,隨即爆發出比之前更加狂喜、更加感激的聲浪!許多老人更是老淚縱橫,他們原本以為自己時日無多,恐怕聽不完聖父聖母講道,此刻卻得到了如此保障,如何不激動萬分?
玄頑子微微頷首,對女媧此舉表示讚同。若無此保障,這九千載講道對於絕大多數凡人而言,確實如同鏡花水月。
女媧娘娘繼續道,聲音傳遍四方:
“今日,吾與聖父,將為爾等點燃前路之燈火,照亮前行之方向。望爾等摒棄雜念,潛心感悟,勤修不輟,不負此番機緣,不負自身血脈,不負這造化賜福!”
“嗡——!”
當女媧最後一個字落下,玄頑子與女媧的意誌、道韻,在這一刻達到了完美的交融與共鳴!一股磅礴氣勢衝天而起!混沌道韻與造化本源交織,在虛空中隱隱顯化出混沌初開、造化輪回的宏大異象!那如同實質的雙重聖威,籠罩四極八荒,昭告著——雙聖同心!人族前路,勢不可擋!
玄頑子目光掃過下方那無數雙再無後顧之憂、唯有純粹求知火焰的眼睛,沉凝開口:
“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然,大道至簡,衍化至繁。九千載講道,首重根基!今日第一講,為期三千載!不涉高遠縹緲,隻授爾等存身立命、護道搏殺之基!”
“此講,傳爾等——《九九玄功》之奠基篇,與護道搏殺之實戰技法!”
言罷,他與女媧娘娘相視頷首。隨即,玄頑子於雲台之上盤膝坐下,身形仿佛與天地連為一體。女媧娘娘亦優雅坐下,周身造化道韻自然流轉,一方麵維持著籠罩萬民的“造化賜福”,另一方麵則如同溫潤雨露,準備滋養即將播撒的“道種”。
玄頑子抬起一指,輕點虛空。
刹那間,宏大的道音如同開天辟地的驚雷,炸響在每一個被造化之力守護的人族靈魂深處: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修行之始,在於感應,在於引導,在於……掌控!”
“《九九玄功》,乃爾等立身之本!修之,可感天地靈機,引先天之氣淬煉體魄,凝練周身氣血,由內而外,脫胎換骨……”
宏大的道音,開始在這不周舊址上空回蕩,為一個蒙昧了太久的族群,開啟通往力量與文明的全新大門。下方的萬千人族,在女媧娘娘造化之力的守護下,再無壽元之憂,紛紛收斂心神,以最飽滿的狀態,沉浸於這持續三千載的奠基講道之中。
屬於人族的、嶄新的時代巨輪,於這古老的廢墟之上,在雙聖的宏大道音與聖母的慈悲守護中,正式緩緩啟動,無可阻擋地向著光明的未來,碾軋而去!
喜歡洪荒,我不當人子請大家收藏:()洪荒,我不當人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