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成立公司
字數:4070 加入書籤
2009年4月的青石鄉,種薯田裏的幼苗剛冒出兩瓣新葉,李澤嵐的辦公室裏卻已經堆起了半人高的文件——全是關於組建鄉鎮馬鈴薯企業的材料。從300畝種薯危機中緩過來後,他心裏的念頭越來越清晰:光有組培中心還不夠,得把“技術保障”和“農戶利益”綁在一起,成立一家真正屬於青石鄉的企業,讓老鄉們從“被動領種薯”變成“主動參與產業”,這樣脫毒馬鈴薯的質量才能守得牢,老鄉的腰包才能真正鼓起來。
“趙書記,您看這個企業名稱怎麽樣?”李澤嵐把一張紙條推過去,上麵寫著“青石薯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青石’是咱的根,‘薯源’既指種薯的源頭,也指咱鄉馬鈴薯產業的根基,聽著踏實,也容易記。”
趙書記捏著紙條,反複念了兩遍,眼裏露出笑意:“好名字!既點了咱鄉的地名,又突出了種薯的核心,老鄉們一聽就明白是幹啥的。那股權怎麽分?咱可不能搞‘鄉幹部說了算’,得讓老鄉們真真切切覺得這是‘自己的公司’。”
“我想好了,采取‘鄉集體+技術團隊+農戶’的入股模式。”李澤嵐打開筆記本,裏麵畫著詳細的股權分配圖,“鄉集體以組培中心的場地、設備入股,占30股份,主要負責企業的日常管理和政策對接;陳教授的技術團隊以專利、技術服務入股,占20股份,負責種薯的繁育、檢測和技術指導;剩下的50,全留給農戶——農戶不用掏現金,而是以每年種植的合格脫毒種薯入股,種得多、質量好,占的股份就多,年底按股份分紅。”
“用種薯入股?這想法新鮮!”趙書記湊過去看筆記本,“具體怎麽算?比如老鄉種了10畝,每畝產2000公斤合格種薯,怎麽折成股份?”
“我跟陳教授算過了。”李澤嵐指著圖表解釋,“按當前市場行情,每公斤合格脫毒種薯價值2元,1畝地年產2000公斤就是4000元,折算成股份就是4股1000元1股)。要是老鄉種出的種薯達到‘特級標準’病毒檢測零感染、芽眼飽滿度95以上),還能額外加0.5股畝的獎勵股。這樣一來,老鄉們不僅能靠賣種薯賺錢,還能靠股份分紅,種薯質量越好,收益就越高,自然會把‘保質量’放在心上。”
正說著,農技站的老周和陳教授的學生小林走了進來,手裏拿著剛整理好的《農戶入股意向表》。“李鄉長,趙書記,我們去李家坳、張家村摸底了,老鄉們都願意入股!”小林臉上帶著興奮,“王大爺說,要是能入股,他今年要多種5畝,還說要幫著監督其他老鄉的種薯質量,不能讓‘自家公司’的招牌砸了。”
“你看,老鄉們比咱們還積極!”趙書記拍著桌子笑,“不過醜話說在前麵,入股可以,但得立規矩——凡是入股的農戶,必須嚴格按照公司的技術標準種植,要是種出的種薯不合格,不僅不能入股,還得賠償公司的育苗成本。咱們得讓老鄉們知道,這不是‘福利’,是‘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正經事。”
李澤嵐點點頭,從抽屜裏拿出一份《種薯種植技術規範》:“我已經讓陳教授幫著製定好了,裏麵詳細寫了從育苗、移栽到采收的每一步標準,比如‘組培苗移栽後7天內必須澆透定根水’‘生長期禁止使用高毒農藥’‘采收前15天停止澆水’,每一條都簡單易懂,還配了插圖,明天就打印出來發給各村。”
接下來的半個月,青石鄉掀起了“入股登記熱”。李澤嵐和趙書記帶著鄉幹部,每天泡在村裏——在王家村,他們幫著不會寫字的老鄉填入股表;在陳家溝,他們用通俗的語言講解分紅規則,“比如公司今年賺10萬,你占1股,就能分100塊,占10股就能分1000塊”;在李家坳,他們現場演示如何辨別合格種薯,讓老鄉們拿著規範手冊,對照著手裏的種薯學判斷。
王大爺是第一個登記入股的農戶。他拿著入股表,在“種植麵積”那一欄填了“15畝”,還特意在後麵加了句“保證全是特級種薯”。“李鄉長,我活了60多歲,第一次當‘股東’!”他笑得合不攏嘴,“以前種土豆,就盼著天公作美;現在入了股,不僅盼著收成好,還盼著公司能把種薯賣到更遠的地方,咱們的分紅才能更多!”
5月8日,“青石薯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掛牌儀式設在組培中心門口,紅色的橫幅上寫著“共種優質種薯,共享產業紅利”,老鄉們穿著幹淨的衣服,手裏拿著入股證書,擠在儀式現場,臉上滿是期待。
縣農委的張主任也來了,他親手把營業執照遞給李澤嵐,語氣裏滿是讚許:“青石鄉這模式,在全縣都是首創!把農戶的‘種薯’變成‘股份’,既保證了種薯質量,又綁定了農戶利益,真正做到了‘產業興鄉、農民增收’。以後縣農委不僅會給你們政策支持,還會幫你們對接周邊縣區的種薯訂單,讓‘青石薯源’的牌子,走出宜都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澤嵐接過營業執照,紅色的封皮在陽光下格外鮮亮。他轉身麵對老鄉們,舉起營業執照大聲說:“鄉親們!今天‘青石薯源’成立了,這不是我和趙書記的公司,也不是鄉幹部的公司,是咱們青石鄉所有人的公司!從今天起,咱們一起種好每一顆種薯,一起把公司辦好,讓咱們的脫毒種薯,不僅能種滿青石鄉的田,還能種到鄰縣、鄰市的田裏,讓咱們每個人的腰包,都能一年比一年鼓!”
台下響起熱烈的掌聲,王大爺帶頭喊:“跟著李鄉長、趙書記幹,錯不了!”老鄉們跟著附和,掌聲、歡呼聲在鄉野間回蕩,連旁邊組培中心裏的脫毒苗,仿佛都在春風裏輕輕搖晃,像是在為這場“共富之約”喝彩。
掛牌儀式結束後,陳教授帶著技術團隊,在組培中心辦起了“第一期種薯技術培訓班”。小林和小吳拿著育苗盤,手把手教老鄉們如何挑選健康的組培苗;陳教授則用投影儀,展示病毒感染種薯和健康種薯的對比圖,“大家看,感染病毒的種薯,切開後芯子發褐,種下去後,不僅自己長不好,還會通過土壤傳染給旁邊的健康種薯,所以咱們采收時,一定要把病薯單獨挑出來,集中銷毀,不能隨便扔在田裏……”
老鄉們聽得格外認真,有的拿出筆記本記筆記,有的舉手提問,“陳教授,要是發現薯苗葉子發黃,是不是就是病毒感染了?”“怎麽才能讓種薯的芽眼更飽滿?”陳教授一一耐心解答,還承諾每周都會去各村的種薯田巡查,有問題隨時找他。
李澤嵐和趙書記站在培訓班門口,看著裏麵熱鬧的場景,相視一笑。“澤嵐,你看這陣仗,咱們的‘青石薯源’,肯定能成!”趙書記的語氣裏滿是自豪。
“肯定能成。”李澤嵐望著遠處的種薯田,田裏的幼苗已經長到了半尺高,綠油油的一片,像鋪在大地上的綠毯,“因為咱們的根,紮在青石鄉的土裏,紮在老鄉們的心裏。隻要咱們不跑偏、不偷懶,跟著老鄉一起幹,‘青石薯源’的招牌,早晚能響遍陝北!”
當天晚上,李澤嵐給蘇晴打了個電話,興奮地跟她說了公司成立的事。蘇晴在電話那頭笑得很開心:“我就知道你們能想出好辦法!把農戶的利益和企業綁在一起,既解決了質量問題,又調動了老鄉的積極性,這才是真正的‘產業振興’。等我下次去青石鄉,一定要好好采訪你們的‘種薯入股’模式,讓更多鄉鎮學習你們的經驗!”
“好啊,等你來了,我帶你去王大爺的種薯田看看,他今年種的15畝,全是按公司標準種的,長勢比去年還好。”李澤嵐的語氣裏滿是期待,“到時候讓王大爺給你做土豆餅,他做的土豆餅,用的是咱們自己繁育的脫毒土豆,比城裏的好吃多了!”
掛了電話,李澤嵐走到窗邊,望著組培中心的燈光。燈光下,陳教授和技術人員還在加班檢測第二天要發放的組培苗,老鄉們白天填寫的入股表,整整齊齊地擺在他的辦公桌上。他知道,“青石薯源”的成立,隻是青石鄉馬鈴薯產業的新起點,未來還有很多挑戰——如何打開市場、如何改良品種、如何讓更多老鄉參與進來,但他一點都不擔心。因為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身邊有趙書記這樣的老搭檔,有陳教授這樣的技術專家,有一群願意跟著他踏實幹事的老鄉,還有遠方那個一直支持他的蘇晴。
他拿起桌上的入股表,翻到王大爺的那一頁,看著上麵歪歪扭扭卻格外認真的簽名,心裏突然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這張薄薄的入股表,不僅是一份股權證明,更是一份信任——老鄉們把對好日子的期待,都托付給了他,托付給了“青石薯源”。這份信任,比任何榮譽都珍貴,也比任何動力都強勁。
窗外的月光,灑在“青石薯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招牌上,泛著淡淡的銀輝。李澤嵐握緊拳頭,在心裏默默說:“一定不辜負這份信任,讓‘青石薯源’的種薯,結出滿田的金黃,結出老鄉們的幸福生活。”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