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考察

字數:4559   加入書籤

A+A-


    2009年12月的青石鄉,寒風裹著細雪落在種薯庫的銀灰色屋頂上,卻沒凍住鄉黨委大院裏的熱鬧——“青石薯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牌子剛掛了半個月,辦公室裏就堆起了厚厚的訂單和農戶入股申請,小馬穿著剛熨燙的深藍色西裝,正對著賬本跟財務人員核對分紅數據,胸前的工作牌上“董事長”三個字,讓這個剛滿26歲的年輕人,多了幾分沉穩。
    “小馬,把今年的種薯繁育成本和明年的擴種計劃整理好,下午穀書記要過來考察,得讓他看到咱們公司的實底。”李澤嵐推開門走進來,手裏拿著剛打印好的《產業發展總結》,“尤其是農戶入股的數據,比如多少戶參與、畝均增收多少、分紅金額多少,都要列得清清楚楚,讓穀書記知道,咱們這公司不是擺樣子,是真幫老鄉幹事。”
    小馬連忙放下賬本,接過總結仔細看:“李鄉長您放心,我昨天跟老周核對過了,今年一共128戶農戶入股,總種植麵積5200畝,畝均產薯3200公斤,比去年沒種脫毒種薯時多收800公斤,按市場價算,老鄉們畝均增收1600塊,年底分紅最多的王大爺拿了5800塊,最少的也有1200塊。”
    “數據要記牢,穀書記要是問起來,得答得流利。”李澤嵐拍了拍他的肩膀,“當初讓你當董事長,就是看中你細心、能扛事。這半個月你沒白忙,公司的賬算得清楚,老鄉們的疑問也解答得明白,趙書記都跟我誇你‘年輕人能挑大梁’。”
    小馬的臉微微發紅,又有些緊張:“我怕幹不好,畢竟以前沒接觸過企業管理,要是穀書記問得深了,我怕答不上來。”
    “別怕,有我和趙書記在。”李澤嵐笑著說,“穀書記過來,是看咱們的產業成果,更是看老鄉們的日子有沒有變好。你就把你看到的、聽到的跟他說,比如王大爺怎麽擴種、陳教授怎麽教技術、老鄉們拿到分紅時有多高興,這些真實的事,比數據更有說服力。”
    下午兩點,穀書記的車準時駛進鄉黨委大院。他穿著深黑色大衣,下車後沒先去辦公室,而是直接走向種薯庫——遠遠看到銀灰色的種薯庫立在山坡上,他就笑著對身邊的縣農委張主任說:“之前聽澤嵐匯報說要建種薯庫,我還擔心他們搞‘麵子工程’,現在一看,這規模、這標準,確實是為產業長遠考慮的。”
    李澤嵐和趙書記連忙迎上去,趙書記遞上安全帽:“穀書記,種薯庫裏剛調完溫,裏麵存著120萬公斤特級種薯,您要不要進去看看?”
    “要去,必須去!”穀書記戴上安全帽,跟著李澤嵐走進種薯庫。看到貨架上整齊碼放的藍色麻袋,他隨手解開一袋,拿起一顆種薯,在手裏掂了掂:“這薯種長得勻稱,表皮也光滑,比我去年在鄰縣看到的種薯品質還好。陳教授在嗎?得跟他聊聊育種技術。”
    “陳教授在組培中心給技術人員上課,我這就打電話讓他過來。”小馬連忙掏出手機,心裏的緊張少了幾分——穀書記關注的是種薯品質和技術,這些都是他爛熟於心的內容。
    等陳教授趕來時,穀書記正站在監控屏幕前,聽李澤嵐介紹種薯庫的溫控係統。“穀書記,這是陳教授,省農科院退休的馬鈴薯育種專家,咱們公司的技術總顧問。”李澤嵐介紹道。
    陳教授握著穀書記的手,遞上一份《種薯品質檢測報告》:“穀書記,咱們的脫毒種薯,經過三次檢測,病毒感染率為零,芽眼活性98以上,明年下種後,隻要管理到位,畝均產量能穩定在3000公斤以上,澱粉含量18—20,不管是鮮食還是深加工,都合適。”
    穀書記接過報告,翻了幾頁,又問:“農戶們接受度怎麽樣?有沒有人不願意按技術標準種?”
    “沒人不願意!”沒等李澤嵐開口,小馬就接過話頭,“今年免費發種薯時,老鄉們都搶著登記,王家村的王建國還帶動5戶貧困戶一起種。現在老鄉們都知道,按公司標準種,不僅產量高,還能分紅,上個月分紅大會,王大爺還說‘以後要跟著公司種一輩子土豆’!”
    穀書記聽得笑了起來:“好!好!企業辦得好不好,要看老鄉認不認可。澤嵐,你們搞的‘鄉集體+農戶+技術團隊’模式,很有想法——鄉集體牽頭定方向,農戶入股當主人,技術團隊保駕護航,既解決了種薯質量問題,又綁定了農戶利益,這才是鄉村產業該有的樣子!”
    走出種薯庫,穀書記又去了組培中心。看到實驗室裏整齊的組培苗、檢測室裏的專業設備,還有牆上貼著的《技術操作規範》,他對身邊的市縣幹部說:“青石鄉的產業,不是‘拍腦袋’搞的,是從種薯繁育到儲存銷售,全鏈條都考慮到了。以後各縣區要多來青石鄉學習,把這種‘實打實幹產業、真心真意幫農’的勁頭學回去!”
    隨後的座談會上,李澤嵐詳細匯報了公司的運營情況、未來規劃,還提出了“明年擴種到8000畝、建設馬鈴薯粉條加工廠、申請‘青石馬鈴薯’地理標誌”的想法。穀書記聽得認真,時不時點頭,還在筆記本上記著:“擴種的土地流轉要尊重農戶意願,不能強推;加工廠的環保設備要到位,不能汙染環境;地理標誌申請,縣農委要主動對接,幫青石鄉把牌子拿下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座談會結束時已近傍晚,趙書記早讓食堂備好了飯菜——沒有山珍海味,都是青石鄉的家常硬菜:燉得軟爛的羊肉、炸得金黃的土豆丸子、涼拌的山地野菜,還有老鄉們自釀的小米酒。穀書記走進食堂,聞到飯菜香,笑著說:“還是基層的飯接地氣!在縣城開會,天天吃宴席,倒不如這燉羊肉吃得舒坦。”
    飯桌上,氣氛格外熱鬧。趙書記給穀書記夾了塊羊肉:“穀書記,這是李家坳王大爺家的羊,今年他家種薯增收,特意宰了羊送過來,說讓您嚐嚐鮮。”穀書記咬了口羊肉,連連稱讚:“肉質緊實,燉得也入味,比城裏飯店的還好吃!”
    李澤嵐給穀書記倒上小米酒:“穀書記,這酒是老鄉們用新收的小米釀的,度數不高,您嚐嚐。”穀書記端起酒杯,抿了一口,眼裏滿是笑意:“好酒!醇香不辣喉,跟你們青石鄉的產業一樣,紮實!”
    酒過三巡,穀書記放下酒杯,看著桌上的土豆丸子,突然開口:“澤嵐、建軍,今天看了青石鄉的種薯產業,我心裏有個想法——以青石鄉為核心,打造‘中國脫毒馬鈴薯之鄉’!你們有組培技術、有種薯庫、有農戶基礎,再加上地理標誌和深加工,隻要持續做下去,肯定能讓‘青石馬鈴薯’全國馳名!到時候,不僅青石鄉的老鄉受益,整個宜都縣的農業都能被帶動起來!”
    趙書記連忙點頭:“穀書記這個想法好!我們之前也想過創品牌,就是怕實力不夠,有您這話,我們更有底氣了!”
    穀書記笑了笑,目光落在李澤嵐身上,語氣帶著幾分期許:“澤嵐這年輕人,我是看著他成長的——從年初應對種薯危機,到建組培中心、辦鄉企、開招商會,每一步都走得穩、走得實。青石鄉的產業能有今天,澤嵐功不可沒。現在產業要往更大的方向發展,得有能扛事的人牽頭,我看啊,是時候給澤嵐加加擔子了,讓他能放開手腳,把‘脫毒馬鈴薯之鄉’的牌子真正立起來!”
    桌上的市縣幹部都紛紛附和:“穀書記說得對,李鄉長能力強、接地氣,確實該多擔些責任!”李澤嵐心裏一暖,連忙站起身:“謝謝穀書記和各位領導的信任!不管能不能加擔子,我都會把青石鄉的產業幹好,不辜負您的期望,不辜負老鄉們的信任!”
    “坐下說,坐下說。”穀書記擺擺手,笑著說,“這不是跟你客氣,是縣委對你的認可。基層需要你這樣能幹事、肯幹事的年輕幹部,多給你壓點擔子,既是考驗,也是培養。以後遇到困難,直接找我匯報,縣委就是你們的後盾!”
    晚飯一直吃到八點多,穀書記喝得盡興,聊得也盡興,臨走時還特意叮囑:“‘脫毒馬鈴薯之鄉’的申報材料,你們盡快準備,縣農委全力配合;澤嵐,你也要多琢磨產業規劃,下次我來,要看到更具體的方案!”
    送穀書記離開後,趙書記拍著李澤嵐的肩膀,眼裏滿是欣慰:“澤嵐,穀書記這話,可是實打實的認可!以後咱們青石鄉的產業,更有盼頭了!”小馬也湊過來說:“李鄉長,您要是真加了擔子,我們更得好好幹,不拖您後腿!”
    李澤嵐望著遠處的燈火,心裏滿是踏實。穀書記的建議,不僅是對青石鄉產業的期許,更是對他的信任;那句“加加擔子”,不是壓力,而是動力——他知道,未來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申報“脫毒馬鈴薯之鄉”、建深加工車間、擴種到8000畝,但隻要有縣委的支持、趙書記的配合、小馬的助力,還有老鄉們的信任,就沒有幹不成的事。
    他掏出手機,給蘇晴發了條短信:“穀書記今天不僅誇了咱們的產業,還建議以青石鄉為核心創‘中國脫毒馬鈴薯之鄉’,說要讓全國都知道咱們的種薯。他還跟身邊人說,該給我加加擔子了,心裏又激動又覺得責任重,以後得更踏實幹事才行。”
    沒過多久,蘇晴就回了短信:“太為你高興了!這是你一步一個腳印掙來的認可!不管是創品牌還是加擔子,我都相信你能做好。等明年‘脫毒馬鈴薯之鄉’批下來,我一定去青石鄉,好好報道這個好消息!”
    李澤嵐看著短信,嘴角忍不住上揚。雪又開始下了,落在種薯庫的屋頂上,輕輕簌簌的,像在為青石鄉的未來鼓掌。他知道,隻要繼續守著“幫老鄉幹實事”的初心,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中國脫毒馬鈴薯之鄉”的牌子,早晚能掛在青石鄉的土地上,老鄉們的日子,也一定會像這雪後的暖陽,越來越紅火。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