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無名1
字數:8929 加入書籤
秋意已浸透了每一條街巷。街道兩旁的白楊樹葉子被風吹得嘩嘩作響,卷起滿地碎金般的落葉,打著旋兒落在市委大院的青磚門崗前。李澤嵐穿著一件藏青色夾克,手裏拎著一個磨得有些發亮的黑色行李箱——那是他在陽山工作時買的,跟著他跑了無數個村莊和項目現場,此刻正安靜地貼在他身側。他指尖輕輕摩挲著內袋裏那份鮮紅的任免文件,文件邊緣被反複觸碰得有些發軟,唯獨“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關於李澤嵐同誌職務任免的通知”這行字,在陽光下依舊透著沉甸甸的分量,尤其是“任命李澤嵐同誌為張北縣委委員、常委、書記”這一句,像一塊燒紅的烙鐵,燙著他的手心,也燙著他心裏那份沉甸甸的責任。
他沒有按慣例直接奔赴張北縣報到,而是特意繞路先來張家口市區。這是他在火車上反複琢磨後定的主意:張北是張家口市下轄的農業大縣,也是全省“三年大變樣”改革的重點縣域,自己接下來要推進的產業升級、基礎建設,都離不開市裏的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先登門跟市委主要領導對接思路,既是對上級的尊重,更是為了把張北的改革藍圖嵌進全市的發展大盤子,讓後續的工作少走彎路、多獲支持。
可剛走到市委大院門口,就被門衛攔了下來。門衛是個五十多歲的老師傅,姓張,穿著一身洗得發白的深藍色保安服,坐在玻璃值班室裏,手裏拿著個保溫杯,抬眼掃了李澤嵐一眼,眉頭就不自覺地皺了起來。在他的印象裏,來市委大院找領導的,不是西裝革履的幹部,就是拿著公文包的辦事人員,眼前這個年輕人穿著夾克、拎著行李箱,看著倒像個來城裏找工作的畢業生,語氣自然帶了幾分不耐煩:“小夥子,站住!市委大院不是隨便進的,你找誰啊?有預約嗎?”
“張師傅您好,我叫李澤嵐,是來跟市委趙振邦書記、董建軍市長匯報工作的,之前已經通過省委組織部的周明處長跟市裏打過招呼了。”李澤嵐停下腳步,笑著遞過身份證,態度謙和得沒有半點架子——在陽山跟農戶打交道久了,他早就習慣了用最平實的語氣與人溝通。
張師傅接過身份證,眯著眼睛看了半天,又抬起頭上下打量李澤嵐,眉頭皺得更緊了:“你叫李澤嵐?要找趙書記和董市長?”他顯然不太相信,嘴裏嘟囔著,“小夥子,不是我說你,趙書記和董市長是咱們市的大領導,忙著呢,不是誰都能隨便見的。你要是來辦事,先去旁邊的政務大廳登記;要是找人,就讓對方出來接你。別在這兒耽誤事,後麵還有車要進呢。”
“師傅,我真沒開玩笑,確實是提前聯係好的。”李澤嵐耐心解釋,沒有絲毫不滿,隻是指了指自己的內袋,“我這裏還帶著省委的任免文件,您要是不放心,可以跟市委辦或者組織部確認下。”
就在這時,一輛黑色轎車緩緩停在門口,市委組織部部長高偉從車上下來,快步走了過來。他是受趙振邦書記親自委托,特意來接李澤嵐的,剛到門口就看到這一幕,連忙上前解圍。
市委組織部部長·高偉
高偉今年四十二三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他穿著一身筆挺的深灰色西裝,襯衫領口係著一條藏青色條紋領帶,沒有一絲褶皺,看得出來是精心打理過的。他個子不算特別高,大概一米七五左右,但身形挺拔,走路時腰杆挺得筆直,帶著一種長期在機關工作養成的幹練氣質。頭發梳得一絲不苟,用發膠輕輕固定住,額前沒有一縷碎發,顯得精神飽滿。
他的臉龐是標準的國字臉,膚色偏白,眉毛濃密而整齊,眼睛不算特別大,但眼神銳利,看人時帶著一種溫和卻不失威嚴的目光。鼻梁高挺,嘴唇薄而端正,說話時語速平穩,吐字清晰,帶著恰到好處的親和力。剛才遠遠看到門衛攔著李澤嵐,他眉頭微微一蹙,快步走過來時,臉上已經換上了溫和的笑容,聲音洪亮卻不張揚:“張師傅,別誤會,這是李澤嵐同誌,新任的張北縣委書記,趙書記特意讓我來接他進去。”
張師傅一聽“新任張北縣委書記”,手裏的保溫杯“哐當”一聲磕在桌沿上,茶水濺了一點出來。他連忙站起身,雙手把身份證遞還給李澤嵐,臉上的表情從懷疑變成了尷尬,又迅速轉為恭敬:“哎呀,李書記!實在對不住,實在對不住!我眼拙,沒認出您來,您別跟我這老頭子一般見識!”
“張師傅,您別客氣。”李澤嵐笑著接過身份證,輕輕拍了拍他的胳膊,“您按規矩辦事,這是職責所在,我感謝還來不及,怎麽會怪您呢?”
高偉也跟著笑了,拍了拍李澤嵐的肩膀——他的手掌寬厚,拍人時力道適中,帶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親切:“澤嵐同誌,讓你受委屈了。張師傅就是太負責,在這兒幹了十幾年,從沒出過差錯,就是沒見過你這麽年輕的縣委書記,難免多問幾句。走,趙書記和董市長都在辦公室等著呢,特意推了下午的會,就想跟你好好聊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兩人並肩往裏走時,高偉感慨道:“你在陽山搞的‘補償+就業+入股’模式,我們市裏上個月還專門組織縣委書記、縣長們學習過。趙書記看完你的工作匯報,當場就說‘這才是真正為老百姓著想的好辦法’。張北是咱們市的農業大縣,這些年發展一直沒跟上,‘三年大變樣’的擔子壓得重,趙書記常說,就缺你這樣接地氣、能幹事的年輕幹部來挑大梁。”
“高部長過獎了。”李澤嵐笑了笑,語氣誠懇,“陽山的那些經驗,都是在實踐中摸爬滾打出來的,有對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進的。到了張北,情況不一樣,我還得向市裏領導、張北的老同誌多學習,不能照搬老經驗。”
高偉讚許地點點頭,眼睛裏閃過一絲欣賞——他見多了年輕幹部提拔後的浮躁,像李澤嵐這樣不驕不躁、踏實謙遜的,確實難得。他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真誠的笑容:“你這態度就好,不驕不躁,能沉下心。趙書記就喜歡這樣的幹部。”
走進市委辦公大樓,樓道裏安靜得隻能聽到兩人的腳步聲。高偉邊走邊介紹:“趙書記是從基層一步步幹上來的,對農村工作特別熟悉,等會兒你跟他匯報思路,不用講太多官話,就說實在的,他最聽不得虛的。董市長是實幹派,抓經濟和項目是一把好手,你要是在引進企業、爭取資金上有困難,跟他說,他肯定幫你想辦法。”
李澤嵐一一記在心裏,這些細節,都是他接下來開展工作的“底氣”。
推開趙振邦書記辦公室的門時,他正站在窗前看一份文件。
市委書記·趙振邦
趙振邦今年五十四歲,頭發已經有些花白,尤其是兩鬢,白得格外明顯,但他沒有染黑,就那樣自然地梳著,反而透著一種沉穩厚重的氣質。他穿著一件深藍色的夾克,不是什麽名牌,麵料看起來是普通的純棉材質,袖口磨得有些發亮,顯然已經穿了好幾年。他個子很高,大概一米八左右,身形微胖,但站得很直,背沒有絲毫佝僂,透著一股久經考驗的幹部風骨。
他的臉龐是典型的北方人長相,顴骨略高,膚色是健康的小麥色,那是長期下基層曬出來的。眉毛粗而黑,像兩把刷子,眼睛很大,眼神深邃,看人時帶著一種洞察一切的溫和,仿佛能看穿人的心思。鼻梁高挺,嘴唇厚實,下巴上留著一點短胡茬,沒來得及刮,顯得有些滄桑,卻更添了幾分親和力。
聽到開門聲,他轉過身,看到李澤嵐,眼睛一亮,原本略帶嚴肅的臉上瞬間綻開笑容,快步走上前握住李澤嵐的手——他的手掌寬大而粗糙,掌心有厚厚的老繭,那是早年在農村勞動、後來下基層調研留下的痕跡,握起來格外有力:“澤嵐來了,快坐!”
“趙書記,您好。”李澤嵐恭敬地問好,被他握著手,能感受到一種長輩般的溫暖。
“早就聽說過你的名字,陽山的經驗做得紮實,年輕有為啊!”趙振邦笑著鬆開手,指了指沙發,“坐,快坐!高偉,你也坐。剛才高偉說在門口有點小插曲,沒影響你心情吧?”
“趙書記,您太客氣了,一點小事,不算什麽。”李澤嵐在沙發上坐下,接過趙振邦遞來的茶杯,杯壁溫熱,裏麵泡著幾片茶葉,清香撲鼻。
“那就好。”趙振邦在他對麵坐下,拿起桌上的煙盒,又放下了——他的手指關節有些粗大,指甲修剪得很短,幹幹淨淨的,“我不抽煙,咱們就喝茶聊天。這次找你過來,一是想跟你見個麵,認識一下;二是想聽聽你對張北‘三年大變樣’的想法。張北的情況,高偉應該跟你聊過一些,你先說說你的思路。”
“好的,趙書記。”李澤嵐放下茶杯,身體微微前傾,語氣認真起來,“這幾天我翻了張北的縣誌、近五年的經濟報告,也托人跟之前在張北工作過的同誌聊了聊,發現張北的核心問題就兩個:一是產業沒做透,二是基礎沒跟上。所以我初步打算圍繞‘強產業、優基礎、轉作風’三個核心推進改革。”
他頓了頓,條理清晰地闡述道:“首先是強產業。張北的玉米、馬鈴薯品質好,壩上的羊肉是地理標誌產品,可現在大多是賣原料,附加值太低。我想重點引進兩家農業龍頭企業:一家做玉米深加工,開發澱粉、糖漿、飼料;另一家做馬鈴薯深加工,搞薯片、粉條,再建個冷鏈倉儲庫,錯峰上市。同時,整合現有的養羊合作社,成立聯合社,統一品種、技術和銷路,讓農戶抱團賺錢。”
趙振邦聽得很認真,眉頭微微蹙著,時不時點頭,眼睛裏閃過一絲讚許。等李澤嵐說完,他從抽屜裏拿出一張張家口市的區域規劃圖,鋪在茶幾上——他的動作很輕柔,怕把地圖折壞,看得出來是個細心的人。手指在張北縣與市區連接的位置劃了劃,指甲在地圖上輕輕敲擊著:“你說的這個思路,跟市裏的規劃不謀而合。我們正在製定‘壩上交通升級計劃’,打算明年年初修一條從市區到張北的快速路,雙向四車道,半小時就能到。這條路修通了,張北的農產品既能快速運到市區,還能對接京藏高速,銷往北京、天津,到時候引進企業就有底氣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太好了!”李澤嵐眼睛一亮,“張北現在最頭疼的就是運輸問題,農產品運不出去、運得慢,企業都不願意來。有了這條快速路,不僅能解決運輸難題,還能帶動沿線的鄉鎮發展,真是一舉兩得。”
“市裏會全力支持你。”趙振邦語氣堅定,眼神裏透著不容置疑的信任,“專項資金優先向張北傾斜,明年的農業產業扶持資金,給張北多留三成;招商方麵,市裏的招商局會幫你篩選合適的農業龍頭企業,有合適的就帶你去對接;還有‘張北馬鈴薯’‘壩上羊肉’的品牌推廣,市裏也會幫你申請專項資金,把名氣打出去。”
“謝謝趙書記,有了市裏的支持,我們推進改革就更有信心了。”李澤嵐誠懇地說。
“不用謝,這是市裏應該做的。”趙振邦笑了笑,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顯得格外溫和,“不過有句話要提醒你,張北的班子裏,有幾位老同誌是本地成長起來的,經驗豐富,對張北的情況也熟悉,但思想可能有些保守。你推進改革時,要多跟他們溝通,聽聽他們的意見,別搞‘一刀切’。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隨時給我打電話,市裏是你堅強的後盾。”
“我記住了,趙書記。”李澤嵐鄭重地點頭。
從趙振邦辦公室出來,高偉陪著李澤嵐去了市長董建軍的辦公室。董建軍的辦公室比趙振邦的更簡潔,牆上掛著一幅“實幹興邦”的書法作品,書桌上堆著厚厚的項目資料,最上麵放著一張張北縣的產業分布圖,上麵畫滿了紅色的圈和線。
市長·董建軍
董建軍今年五十歲,比趙振邦小四歲,身形卻顯得更硬朗。他個子大概一米七五左右,身材勻稱,沒有一絲贅肉,一看就是常年堅持鍛煉的人。他穿著一件灰色的純棉襯衫,沒有係領帶,領口的兩顆扣子敞開著,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結實的胳膊,小臂上能看到清晰的肌肉線條,透著一股活力。
他的臉龐是方形臉,膚色黝黑,那是常年在項目工地曬出來的。眉毛濃黑而整齊,像用墨畫上去的一樣,眼睛不大,卻很有神,眼神銳利,透著一股雷厲風行的勁兒。鼻梁挺直,嘴唇緊閉時線條有些剛毅,說話時語速很快,卻條理清晰,沒有半句廢話。他的頭發很短,是板寸,顯得幹淨利落,額前的頭發有些稀疏,卻絲毫不影響他的精神頭。
聽到開門聲,他從資料裏抬起頭,看到李澤嵐,放下手裏的筆,站起身,臉上沒有太多笑容,卻透著一種真誠的熱情:“澤嵐同誌,坐!”
他的聲音洪亮,像洪鍾一樣,帶著北方人的豪爽。李澤嵐坐下後,他直接拿起桌上的一份文件,遞了過去——他的動作很快,卻很穩,看得出來是個做事果斷的人:“我不多說客套話,你既然來張北當書記,肯定是想幹實事的。張北要搞‘三年大變樣’,需要市裏幫什麽忙,盡管開口,別跟我客氣。”
“董市長,謝謝您。”李澤嵐坐下後,直接說明來意,“我這次來,主要是想跟您對接下產業扶持政策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事。”
“正好,我給你準備了這個。”董建軍從抽屜裏拿出一份文件,遞給李澤嵐,“這是市裏針對‘三年大變樣’製定的農業產業扶持政策,裏麵寫得很清楚:農業深加工企業落戶張北,前三年稅收減免50,用地按成本價供應,還有貸款貼息。你拿去看看,張北能用的,盡管用,不用跟市裏客氣。”
李澤嵐翻看著文件,心裏暖暖的——這些政策,正是他引進企業最需要的“敲門磚”。他抬起頭,感激地說:“董市長,太感謝您了!有這些政策,我們跟企業談判就有底氣了。”
“光有政策還不夠,服務得跟上。”董建軍說,他說話時眼睛盯著李澤嵐,眼神堅定,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我已經跟市發改委、工信局、農業農村局的局長們打過招呼了,張北引進企業,市裏全程幫辦手續,從立項到投產,最多跑一次。另外,你提到的灌溉渠修複工程,我已經讓市水利局派了三位專家去張北,下周一就能到,幫你規劃方案,確保工程質量。”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還有民生保障方麵,市裏明年會加大對張北的教育和醫療投入,新建兩所鄉鎮衛生院,改善農村學校的教學設施。改革不能隻搞產業,還要讓老百姓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樣他們才會支持你。”
“您說得太對了。”李澤嵐深有感觸,“在陽山時,我們就是一邊搞產業,一邊改善民生,老百姓看到了變化,才願意跟著我們幹。到了張北,我也會把民生放在第一位。”
兩人聊了近一個小時,從產業扶持到項目推進,再到民生保障,董建軍把市裏能提供的支持都一一列明,還給他提了不少具體的建議,比如“引進企業時要注重環保,不能犧牲環境換發展”“合作社要堅持農戶自願加入,不能搞行政命令”“項目資金要專款專用,全程公開透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離開董建軍辦公室時,已經是中午十二點多。趙振邦特意安排了工作餐,就在市委食堂的小包間裏。席間,趙振邦看著李澤嵐,語氣鄭重地說:“澤嵐,張北的‘三年大變樣’,關係到全市的改革大局,也關係到十幾萬張北老百姓的生活。你年輕,有想法,有幹勁,市裏相信你能把這事幹好。下午讓高偉部長親自送你去張北報到,跟張北的班子成員見個麵,把市裏的支持態度傳達到位,也幫你撐撐場麵。”
“謝謝趙書記,我一定不辜負您和市裏的信任。”李澤嵐站起身,端起茶杯,“我以茶代酒,敬您一杯。到了張北,我一定踏踏實實做事,爭取讓張北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好!”趙振邦笑著舉杯,他的眼神裏透著欣慰,“我等你的好消息。”
下午兩點,高偉陪著李澤嵐坐上了去張北的車。車子行駛在通往張北的公路上,窗外的景色漸漸從城市的高樓大廈變成了鄉村的田野村莊。田野裏的玉米已經收割完畢,隻剩下光禿禿的秸稈,整齊地堆在田埂上;遠處的壩上草原在陽光下泛著淺黃,像一塊遼闊的地毯,延伸到天際線。
“澤嵐同誌,”高偉忽然開口,從包裏拿出一個筆記本,遞給李澤嵐,“這是我整理的張北縣委班子成員的情況,你拿去看看。副書記王強是本地老領導,在張北工作了二十多年,對各鄉鎮的情況特別熟悉,你多跟他溝通,能少走很多彎路;常務副縣長李剛是經濟學碩士,抓經濟和項目有一套,引進企業可以多靠他;組織部長張莉年輕有為,抓幹部作風很有辦法,你開展作風整頓,她能幫上大忙。”
李澤嵐接過筆記本,翻了翻——上麵不僅有每位班子成員的基本情況,還有他們的工作特點和擅長領域,甚至連他們的性格都做了簡要分析。他抬起頭,感激地說:“高部長,太謝謝您了!這些信息對我來說太重要了。”
“不用謝,都是應該的。”高偉笑了笑,他的眼神裏透著真誠,“我們都是為了工作,為了張北的老百姓。以後在工作中遇到什麽協調不了的問題,隨時給我打電話,不用跟我客氣。”
車子一路向北,秋風吹得車窗嗡嗡作響,卻吹不散李澤嵐心中的幹勁。他靠在車窗上,看著窗外的景色,心裏一遍遍梳理著張北的改革思路——引進企業、擴大合作社、修道路、建水渠、轉作風……每一件事都很具體,每一件事都關係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下午四點,車子終於抵達張北縣委大院。遠遠地,李澤嵐就看到縣委班子的成員們站在門口等候,穿著整齊的正裝,臉上帶著熱情的笑意。車子停穩後,高偉先下車,然後轉身幫李澤嵐打開車門。
“高部長,您來了!”縣委副書記王強率先上前,快步握住高偉的手,臉上帶著笑容,“辛苦您了,還麻煩您親自送李書記過來。”
“王書記客氣了。”高偉笑著擺擺手,側身讓出身後的李澤嵐,向大家介紹道,“這位就是新任張北縣委書記李澤嵐同誌。趙書記和董市長特意讓我送過來,就是想告訴大家,市裏全力支持張北的‘三年大變樣’改革,也全力支持澤嵐同誌的工作。希望大家以後團結一心,在澤嵐同誌的帶領下,把張北的發展搞上去。”
王強連忙上前,握住李澤嵐的手,熱情地說:“李書記,歡迎您來張北!我們班子成員早就盼著您來了,張北的發展,以後就靠您多費心了!”
“王書記,您太客氣了。”李澤嵐笑著回應,目光掃過眼前的班子成員,語氣誠懇,“我剛來張北,對情況還不太熟悉,以後還請各位同誌多支持、多幫助,咱們一起把張北的事幹好,不辜負市裏的信任,也不辜負張北的老百姓。”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縣委大院的五星紅旗上,讓那抹紅色顯得格外鮮豔。李澤嵐看著眼前的班子成員,又望向遠處遼闊的壩上草原,心裏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借著“三年大變樣”的東風,在張北這片土地上幹出一番成績,讓這裏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讓這片土地煥發新的生機。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