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古船出水
字數:4869 加入書籤
小小的縣城招待所,一時間成為了全國頂尖技術力量的匯聚點。來自船舶工程研究院、特種材料研究所、水下作業局以及各大院校的專家們,在嚴格保密的狀態下,對郭春海提出的“浮囊整體打撈法”進行了反複的論證、模擬和激烈的討論。
起初,不少專家對這個由漁民提出的“土法子”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深海壓力、洋流幹擾、浮囊材料、密封技術、平衡控製……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看似無法逾越的障礙。會議室裏,各種專業術語和複雜的計算公式滿天飛,爭論常常持續到深夜。
然而,郭春海並沒有被這些高深的理論嚇倒。他帶著格帕欠、老崔等人,也參與到討論中。他們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對大海和水下情況的切身理解。郭春海用最樸實的語言,描述海底的暗流方向、沉船周圍的地形、以及他觀察到的船體脆弱點;格帕欠則憑借其驚人的空間感知和動手能力,用簡單的模型演示浮囊如何分布、夾具如何設計才能更好地貼合和保護船體;老崔甚至搬來了漁船上的舊空壓機,講解如何控製進氣量和壓力。
這些來自實踐的經驗,往往能一針見血地指出純理論推演的盲區,為專家們提供了寶貴的、來自第一線的參考。漸漸地,質疑的聲音小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將這種“土洋結合”的思路完善、落地的深入探討。
最大的難題是浮囊材料。普通橡膠無法承受近八十米水深的巨大壓力和可能的海底尖銳物刮擦。最終,由材料所牽頭,緊急研製了一種多層複合的特種強化織物,內外覆以高強度橡膠塗層,並進行了極限壓力測試,勉強達到了要求。
其次是如何在水下將浮囊精準固定在預定位置。工程院的專家設計了一套複雜的、由潛水員手動操作的仿形夾具和網狀兜帶係統,可以將浮囊如同穿衣服一樣,“包裹”在船體的關鍵承重點上。
充氣控製係統則借鑒了航天領域的某些技術,設計了多級減壓和精確流量控製閥,確保空氣能緩慢、均勻地注入每一個浮囊。
方案在一次次的修改、模擬、甚至在小規模水池試驗中,逐步完善。郭春海和他的船員們也全程參與學習和培訓,熟悉新設備的操作和應急預案。整個準備過程,耗時近兩個月,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
終於,在一個海況相對平穩的清晨,代號為“啟航”的打撈行動正式開始了。
行動海域實施了嚴格的軍事管製,無關船隻一律不得靠近。海麵上,以“蛟龍號”為指揮和作業核心平台,周圍還有兩艘海軍的大型輔助船,一艘負責提供電力支持和浮囊充氣,另一艘則搭載著大型浮吊,作為最後的保險和接應力量。張參謀長坐鎮海軍指揮艦,陳教授、孫副館長等則在“蛟龍號”上,緊張地關注著每一個環節。
郭春海是現場總指揮。他站在“蛟龍號”的駕駛室外,手持對講機,目光沉靜地掃過波光粼粼的海麵。今天,他就是要將那沉睡千年的古船,從黑暗的深淵中,迎回人間。
“各單元報告準備情況!”郭春海的聲音通過無線電,清晰地傳達到每一艘參與船隻。
“‘海巡一號’準備就緒!”
“‘動力平台’準備就緒!”
“‘蛟龍號’潛水組準備就緒!”
“開始第一階段,潛水員下水,安裝固定係統!”
格帕欠帶領著由海軍潛水員和“蛟龍號”潛水員混編的精幹小隊,穿著最新式的、具備更好抗壓和通訊能力潛水服,依次潛入水中。他們攜帶著沉重的仿形夾具和網狀兜帶,如同深海中的外科醫生,向著那艘靜臥在礁石與海溝之間的宋代沉船遊去。
駕駛室裏,通過改進後的、多路傳輸的水下攝像係統,可以同時看到多個角度的實時畫麵。陳教授緊握著拳頭,指甲幾乎掐進肉裏,孫副館長也屏住了呼吸。
水下的作業異常艱難。能見度低,暗流不時湧動,而那艘宋船比預想的還要脆弱,輕輕一碰,就有木屑和碎片剝落。格帕欠等人必須耗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才能將一個夾具小心翼翼地、不造成任何損傷地固定在預定位置。
這個過程持續了整整六個小時。當最後一個浮囊固定點確認牢固,格帕欠發出“安裝完畢”的信號時,船上所有關注著屏幕的人,都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第一階段,成功了!
“第二階段,連接充氣管道,檢查密封性!”
潛水員們又將一根根粗壯的、特製的充氣軟管,與浮囊上的接口連接,並反複檢查每一個連接點的密封情況。這又是兩個小時高度緊張的工作。
“所有管道連接完畢,密封性確認!”格帕欠疲憊但清晰的聲音傳來。
郭春海深吸一口氣,對著話筒下達了最關鍵的命令:“所有潛水員撤離至安全區域!‘動力平台’,開始一級充氣!壓力控製在0.1個標準大氣壓,緩慢注入!”
命令下達,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動力平台”上的大型空壓機開始低沉地轟鳴,高壓空氣經過精密減壓閥的控製,化作一股微弱但持續的氣流,通過管道,注入到數十個分布在宋船殘骸下方的浮囊之中。
水下攝像機緊緊盯著那些浮囊。起初,它們隻是微微鼓脹,仿佛沉睡的巨獸開始呼吸。船體沒有任何動靜。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充氣持續進行。壓力逐漸提升到0.3、0.5個標準大氣壓……
突然,監控屏幕上的數據出現了細微的波動!聲納探測顯示,沉船與海底的接觸麵,出現了毫米級的分離!
“有反應了!船體開始動了!”監測員激動地喊道。
陳教授猛地站起身,湊到屏幕前,眼睛一眨不眨。
充氣繼續。船體與海底的縫隙越來越大,從毫米到厘米……巨大的船骸,在那無數浮囊產生的、均勻而柔和的托舉力作用下,開始極其緩慢地、以一種近乎神聖的姿態,脫離它沉睡了數百年的海床!
大量的泥沙和沉積物從船體下方被攪動起來,使得畫麵變得有些模糊。但透過渾濁的海水,依然可以隱約看到,那龐大的、黑色的船影,正在緩緩上升!
“穩住!保持充氣速度!注意各浮囊壓力平衡!”郭春海緊握對講機,聲音沉穩,但額角已經滲出了細密的汗珠。這是最危險的階段,任何一點不平衡,都可能導致船體傾斜、撕裂甚至解體。
“左舷三號浮囊壓力略高,微調!”
“右舷後部浮力不足,補充!”
指令和匯報在無線電頻道中快速而簡潔地傳遞著。
那艘宋船,如同一個初生的嬰兒,被無數雙無形而溫柔的大手,從黑暗的母體中,一點點托舉向光明。它上升的速度很慢,每分鍾隻有幾厘米,但這每一厘米,都凝聚著無數人的智慧和汗水,都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弦。
當船體底部完全脫離海床,整體懸浮在海水中時,駕駛室裏爆發出了一陣壓抑已久的、低低的歡呼聲!陳教授已經老淚縱橫,他抓著孫副館長的手,泣不成聲:“起來了……它起來了……祖宗的東西……回來了……”
但這還不是慶祝的時候。
“第三階段,控製上浮,移出複雜海區!”郭春海不敢有絲毫鬆懈。
在浮囊的托舉下,懸浮的船體開始被引導著,緩緩向旁邊相對平坦、水深深度適宜的海域移動。這個過程同樣驚心動魄,需要避開海底的暗礁和強流區。
又是一個多小時的緩慢移動,當那龐大的船影終於安全懸浮在預定海域的上方時,太陽已經西斜,金色的陽光灑在海麵上,也仿佛為這艘重見天日的古船鍍上了一層輝煌。
“連接主浮吊!”郭春海下達了最後一道指令。
等待已久的大型浮吊船緩緩靠近,巨大的吊臂垂下特製的柔性吊索,在潛水員的輔助下,小心翼翼地與船體上預設的吊點連接。
“浮吊承重確認!浮囊開始同步排氣!”
浮囊中的空氣被緩慢排出,船體的重量逐漸轉移到浮吊的吊索上。當最後一個浮囊排空,整艘宋代古船被浮吊穩穩地吊離水麵時,整個海麵上,響起了震耳欲聾的汽笛聲和無法抑製的歡呼聲!
它終於出來了!
那飽經滄桑、布滿孔洞和海洋生物附著、卻依舊能看出其雄偉輪廓的古老船體,在夕陽的餘暉中,帶著一身的水汽和曆史的風霜,靜靜地懸掛在浮吊之下,呈現在所有人麵前!
陳教授望著那艘船,如同望著失散多年的孩子,淚水肆意流淌。孫副館長用力拍著郭春海的肩膀,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張參謀長的臉上,也露出了罕見的、欣慰的笑容。
郭春海看著那艘破水而出的古船,心中百感交集。從靈光一閃的構思,到無數個日夜的籌備,再到這驚心動魄的實踐,他終於做到了。他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守護了一段即將湮滅的曆史。
這不僅僅是打撈的成功,更是一種信念和智慧的勝利。
古船出水,一段被塵封的歲月,即將被重新開啟。而“蛟龍號”和它的船長郭春海的名字,注定將與這艘宋船一起,被載入中國水下考古的史冊。
喜歡重生83:帶兄弟趕山請大家收藏:()重生83:帶兄弟趕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