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一個老父親的哀求
字數:4753 加入書籤
金陵城的冬日,宛如一幅被寒意浸透的水墨畫。
鉛灰色的天空像是被一塊巨大的冷冽薄紗籠罩,難得灑下的些許淡金色陽光,如同細弱的絲線,穿不透那厚重的陰霾,也驅不散那浸入骨髓的寒意。
街道上,行人裹緊了身上的棉衣,腳步匆匆,呼出的白氣在寒冷的空氣中瞬間消散。
燕王朱棣風塵仆仆,他身下的駿馬在青石板上踏出急促而有節奏的聲響,馬蹄鐵與石板碰撞,濺起星星點點的火花。他一路疾馳,未及回府洗漱,便徑直策馬來到宮門前。
宮門高大而威嚴,朱紅色的門扉上,銅釘閃爍著冷冽的光,仿佛在訴說著皇家的威嚴與不可侵犯。
他勒住韁繩,駿馬前蹄高高揚起,發出一聲長嘶,在這寂靜的氛圍中格外突兀。他抬頭望向那巍峨的宮牆,目光深邃如淵,仿佛要將這宮牆看穿。
宮牆上的磚石曆經歲月的洗禮,變得斑駁陸離,仿佛是一位位沉默的守衛,見證著宮廷的風雲變幻。他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離京前,與姚廣孝的最後一次深談。
那是一個月色如水的夜晚,北平燕王府那間靜謐的禪室內,燭火搖曳,映照出姚廣孝那清瘦而神秘的身影。
他身著一襲黑色的僧袍,袍角在微風中輕輕飄動,宛如一片黑色的雲朵。他撚動著佛珠,佛珠在指間緩緩轉動,發出細微的摩擦聲,仿佛是命運的齒輪在悄然轉動。
他的聲音低沉而清晰,如同從幽冥中傳來的讖語:“殿下,陛下在知曉後世種種之後,未曾第一時間廢黜處決您,反而將新軍兵權交付於您,令您立下平定北元之不世軍功,此意……已然明朗。陛下心中,已有易儲之決斷。”
朱棣當時心中劇震,仿佛有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泛起層層漣漪。他的手指不自覺地握緊了韁繩,指節因為用力而泛白。
但他久經沙場,城府極深,麵上卻不動聲色,隻是微微皺了皺眉,問道:“道衍,即便如此,允炆乃嫡孫,名分早定,文官清流多擁護於他,本王……”
姚廣孝微微搖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種篤定與睿智,打斷了他的話:“殿下欲穩坐東宮,需得四股勢力鼎力相助。一為藩王,尤其需得秦、晉二王默許乃至支持,他們手握重兵,為藩王之長,若得他們相助,殿下在地位將無可撼動;二為勳貴,淮西武人集團與國同休,其意向舉足輕重,在朝堂上有著極大的話語權,他們若是支持殿下,朝堂之上便無人敢輕易反對;三為文官……此路幾無可能。彼等秉持儒家道統,必堅守立嫡立長,擁戴太孫。然,隻要陛下聖心獨斷,殿下又能得藩王、勳貴,以及那第四股勢力——東大之全力支持,則文官之反對,不過螳臂當車,太子之位,已無懸念。”
“東大……”朱棣喃喃自語,腦海中浮現出王卓那張年輕卻透著神秘與能力的臉。那是一個讓他既好奇又有些敬畏的存在,王卓所展現出的奇技淫巧和背後的雄厚物力,如同一個巨大的謎團,吸引著他去探尋。
“正是。王卓此人,及其身後所代表的‘東大’,手握我等難以想象之奇技淫巧與雄厚物力。陛下將王卓與工業發展部交予您,其意不言自明。得此助力,殿下便如虎添翼,在日後治理天下的道路上將無往不利。”姚廣孝緩緩說道,目光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許,仿佛已經看到了朱棣登上太子之位的輝煌場景。
回憶至此,朱棣深吸一口氣,那寒冷的空氣如刀割般刺入他的肺腑,卻也讓他翻湧的心緒漸漸壓下。他邁步走入宮門,腳步堅定而沉穩,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命運的琴弦上,發出深沉的回響。
宮門在他身後緩緩合上,發出“嘎吱”一聲,仿佛是命運之門在緩緩開啟。他知道,今日麵聖,或將決定他,乃至整個大明未來的走向,是一場關乎生死存亡、榮辱興衰的博弈。
武英殿內,炭火熊熊燃燒,溫暖的火光跳躍著,映照在牆壁上的龍紋圖案上,仿佛讓那些龍都活了過來。朱元璋屏退了左右,偌大的殿內,隻留父子二人。
殿內安靜得能聽到炭火燃燒時發出的“劈啪”聲,仿佛是命運在輕聲低語。地上鋪著厚厚的地毯,踩上去軟綿綿的,沒有一絲聲響。
“老四,北疆之事,後續處置得如何了?”朱元璋的聲音平靜,聽不出喜怒,如同深邃的湖水,波瀾不驚。他端坐在龍椅上,身姿挺拔,雖然年事已高,但那威嚴的氣勢依然不減當年。
朱棣收斂心神,挺直了腰板,詳細稟報了軍隊布防、俘虜安置以及對殘餘部落的招撫策略。他的聲音清晰而有力,條理清晰,思慮周全,仿佛每一個細節都在他的腦海中反複推敲過。“兒臣在軍隊布防上,於各要衝之地增設了哨卡,加強了巡邏力度,以防北元殘部再次侵擾。對於俘虜,兒臣按照父皇的旨意,優待有加,願意歸順者,編入軍中,為我大明效力;不願歸順者,發放路費,遣返回鄉。對於殘餘部落,兒臣采取了招撫為主、武力為輔的策略,派遣使者前往各部落,宣揚我大明的仁德與威嚴,如今已有多個部落表示願意歸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朱元璋聽著,不時微微頷首,那細微的動作如同對朱棣工作的肯定。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欣慰,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待朱棣匯報完畢,殿內陷入短暫的沉默。這沉默如同一張無形的網,籠罩著父子二人,讓氣氛變得愈發凝重。朱元璋端起茶杯,茶杯是青花瓷的,上麵繪著精美的圖案。
他輕輕吹開浮沫,那茶香在空氣中彌漫開來,仿佛能緩解這緊張的氣氛。他仿佛隨口而言,但話語卻如同驚雷炸響在朱棣耳邊:
“年前,咱打算下旨,廢了允炆的太孫之位。”
朱棣猛地抬頭,眼睛瞪得極大,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髒幾乎要跳出胸腔。他的身體微微顫抖,雙手不自覺地握緊了衣角。他強行壓製住激動,聲音帶著一絲顫抖:“父皇!”
朱元璋放下茶杯,目光如炬,那目光仿佛能穿透朱棣的靈魂,看著伏在地上的兒子:“改立你為太子。你二哥、三哥那邊,咱自會去說,他們翻不起浪來。勳貴那邊,你去聯絡,穩住他們。至於文官……”老朱哼了一聲,那聲音中充滿了不屑,“隨他們嚼舌根去吧!咱已經把你和王卓,還有那工業發展部綁在了一塊,易儲的消息,你親自去跟王卓通個氣。年後,把安慶和王卓的婚事辦了,既是安王卓之心,讓他能全心全意輔佐你,也是給你再添一重臂助。”
這一連串的安排,如同早已計算好的棋路,每一步都精準地落在了關鍵處,環環相扣,讓人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深謀遠慮。朱棣感激涕零,聲音帶著哽咽,仿佛有千言萬語堵在喉嚨:“兒臣……兒臣謝父皇隆恩!定不負父皇重托,勵精圖治,振興大明!”
“起來吧。”朱元璋揮揮手,那動作看似隨意,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去做你該做的事。”
朱棣再次叩首,起身,準備告退。他心潮澎湃,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竟在此刻以這種方式達成,讓他有種不真實的恍惚感,仿佛置身於一場美夢中。他的腳步有些淩亂,仿佛還沒有從這巨大的驚喜中回過神來。
就在他即將退出殿門時,身後再次傳來朱元璋的聲音,那聲音裏,第一次褪去了帝王的威嚴,帶上了一絲難以言喻的疲憊和屬於老父的懇求,如同寒夜中的一絲微光,溫暖而又脆弱:
“老四……”
朱棣腳步一頓,回身恭敬聆聽,身體微微前傾,仿佛在等待著一個關乎命運的囑托。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和緊張,不知道父親接下來會說出什麽樣的話。
朱元璋看著他,眼神複雜,有期待,有擔憂,有不舍,沉默了許久,才緩緩說道:“坐上那個位置,你會擁有無上的權力,可以決定無數人的生死。但咱今天,不是以皇帝的身份,而是以一個父親的身份,求你一件事……”
他頓了頓,每一個字都仿佛有千鈞之重,如同巨石般壓在朱棣的心頭:“將來……無論如何,千萬不要……殺害你的血親。允炆……還有你的兄弟們……給他們一條活路。算爹……求你了。”
刹那間,朱棣如遭雷擊,渾身劇震,仿佛被一道閃電擊中。他看到了父親眼中那深沉的痛苦和近乎卑微的祈求,這位橫掃天下的開國雄主,此刻隻是一個擔憂兒孫相殘的老人。
後世那“靖難之役”的血色陰影,顯然如同夢魘般纏繞著這位帝王,讓他在生命的暮年,依然為子孫的未來憂心忡忡。
朱棣“噗通”一聲再次跪倒,以頭觸地,那聲音在殿內回蕩,仿佛是他對命運的宣誓。他的聲音斬釘截鐵,帶著不容置疑的鄭重,每一個字都仿佛是用生命在訴說:“父皇!兒臣在此對天發誓!此生必善待兄弟子侄,絕不加害任何朱家血脈!若違此誓,天厭之!地棄之!人神共戮之!”
朱元璋深深地看著跪在地上的兒子,那目光中充滿了複雜的情感,有欣慰,有釋然,也有對未來的擔憂。良久,他才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般,微微闔眼,揮了揮手:“……去吧。”
朱棣退出武英殿,冬日冰冷的空氣吸入肺中,讓他激蕩的心神稍稍平複。他抬頭望向灰蒙蒙的天空,那天空仿佛是一幅巨大的畫卷,預示著他未來的命運。他知道從這一刻起,他的人生,乃至整個大明的命運,都將走向一條截然不同的軌道。
而父皇那句沉甸甸的囑托,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了他的心底,成為他一生都無法擺脫的枷鎖和指引。他邁著堅定的步伐,向著未知的未來走去,心中充滿了決心和勇氣。
喜歡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請大家收藏:()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