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豐收背後的隱憂

字數:2302   加入書籤

A+A-


    時光荏苒,轉眼已至七月初夏。
    這期間,王卓的生活難得地回歸平靜。期間,他特意帶著安慶公主前往東大,一方麵讓現代頂尖的婦產專家為她進行詳細檢查,另一方麵也順道將朱元璋選派的第一批皇子皇孫安置在東大開始留學生涯。
    在東大的現代化醫院裏,專家們為安慶做了全麵檢查,確認母子平安。
    王卓本想讓妻子留在醫療條件更好的東大待產,但安慶對這裏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不適——高樓的壓迫感、電梯的眩暈、甚至自來水的氣味都讓她難以適應。
    見她整日鬱鬱寡歡,王卓隻好帶著她返回明朝時空靜養,約定每月定期來東大複查。
    這一日,王卓奉召入謹身殿覲見。殿內,朱元璋正與太孫朱高熾討論著什麽,案幾上堆滿了各地送來的奏報。
    王卓來了,朱元璋難得地和顏悅色,快來看看這個。
    朱高熾將一份戶部統計的文書遞給王卓,臉上帶著抑製不住的喜色:姑父,黃淮海地區夏收的產量剛剛統計完畢。你推廣的新種子和化肥,讓春小麥的產量較往年提高了整整三成!
    王卓接過文書細看,隻見上麵密密麻麻記錄著各省府縣的產量數據。河北、山東、河南等地的收成確實比往年有了顯著提升。
    朱元璋撫須笑道:南北分裂五百年,朝廷始終難以有效掌控北方。如今通過提供種子化肥,讓北方百姓實實在在得了好處,這比任何教化都管用。
    朱高熾讚同地補充:此舉對增強北方向心力的作用,確實不亞於當年徐達大將軍北伐勝利的意義。百姓最是實在,誰能讓他們吃飽飯,他們就認誰。
    然而王卓看著詳細的數據報表,眉頭卻漸漸鎖緊。他反複核對著幾個重點試驗田的產量,手指在紙麵上輕輕敲擊。
    姑父,有什麽問題嗎?朱高熾敏銳地察覺到了他的異樣。
    王卓抬起頭,語氣凝重:雖然春小麥畝產有所提高,但即便使用了化肥的地塊,畝產最高也就八百斤,這個數字...比現代春小麥的產量還是差了很多。
    朱元璋聞言,臉上的笑容漸漸收斂:你的意思是,這還不夠?
    陛下,王卓指著數據解釋道,在東大,同樣施用化肥的春小麥,畝產普遍能達到一千二百斤以上。我們的產量,隻相當於他們的六成多。
    殿內一時陷入沉默。朱元璋緩緩起身,在殿中踱步,方才的喜悅已被深思取代。
    王卓繼續研究著報表上的數據分布,忽然發現一個規律:越是往北的地區,產量提升的幅度就越小。他猛地醒悟,脫口而出:水!問題出在水上!
    朱高熾疑惑地問:水?我們不是已經在北方廣泛打井,並推廣了壓力井嗎?
    壓力井解決的是人畜飲水問題,王卓激動地站起來,但農業用水量要大得多!現代時空的北方農業,除了有完善的水庫、渠道等水利設施,還大量開采地下水進行灌溉。而我們...
    他轉向朱元璋,認真解釋道:陛下,東大北方農業之所以產量高,除了化肥種子,更重要的是配套的水利設施。農民可以隨時取用水庫的水,或者打深井抽取地下水來灌溉農田。而我們目前隻在少數地區修建了水利工程,大部分農田還是靠天吃飯。
    朱元璋停下腳步,目光銳利:你的意思是,光有種子化肥還不夠,還得大興水利?
    正是如此。王卓肯定地點頭,北方春小麥生長期間正值旱季,若沒有充足的灌溉,就算施再多化肥,產量也會受限。這也是為什麽越往北產量越低的原因——北方降雨更少。
    朱高熾恍然大悟:難怪同樣的種子化肥,在江南的試驗田產量就比北方高出一截。
    朱元璋沉吟良久,最終重重地拍了下桌案:看來得抓緊修建水利設施了。傳朕旨意,命工部即日擬定全國水利興建方案,先從黃淮海地區開始。
    他看向王卓,目光中帶著期待:這件事,還要你多費心。東大在水利建設上,應該也有不少可供借鑒的經驗吧?
    陛下放心,王卓躬身道,臣會盡快整理東大的水利資料,並邀請相關專家前來指導。”
    喜歡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請大家收藏:()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