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火車上的談話

字數:3542   加入書籤

A+A-


    退朝的鍾聲餘韻未散,百官懷著各異的心思陸續退出奉天殿。
    王卓正待隨人流離開,卻被一名內侍輕聲喚住,引至偏殿。隻見朱元璋已褪去沉重的朝服,換上了一身較為輕便的常服,正站在那裏,目光透過窗欞,望向宮城之外。
    “王卓,”朱元璋沒有回頭,聲音平穩地傳來,“應天到鬆江府的鐵路通了,咱打算親自去坐一趟,給天下的臣民做個表率。你陪咱去。”
    聞訊趕來的太子朱棣恰好聽到此言,臉上立刻浮現出擔憂之色,急忙勸諫:“父皇!您身負天下之重,萬金之軀,豈可輕易涉險?這火車雖是新奇之物,畢竟初次運行,諸多未知。不如由兒臣代父皇前往,一探究竟,待確保萬無一失……”
    朱元璋轉過身,抬手打斷了朱棣的話,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咱還沒老到走不動路!這新鮮事物,咱不親自去看看,坐一坐,怎麽知道它的好壞,怎麽讓下麵的人真心實意地去用?你就不用多說了,安心在京城留守,處理政務。有王卓陪著咱,出不了岔子。”
    王卓立刻躬身應道:“臣遵旨!臣這就去安排車駕與護衛事宜,若陛下沒有其他吩咐,咱們今日便可出發。”
    朱棣見父親心意已決,隻得無奈應下:“兒臣……遵命。望父皇一路務必保重龍體。”
    出了奉天殿,朱棣依舊眉頭緊鎖,他將王卓拉到一旁,壓低聲音,不無擔憂地問道:“妹夫,你跟孤交個底,這……火車,安全性究竟如何?當真穩妥?”
    王卓理解朱棣的顧慮,給了他一個放心的笑容,解釋道:“殿下放心,火車在現代時空,是經過上百年驗證的、安全係數最高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遠比馬車平穩安全。”
    “我們此次采用的,是東大技術非常成熟的內燃機車頭和特製車廂,絕非早期原始的蒸汽機車。駕駛人員也都是東大派遣的經驗豐富的專業司機,確保操作萬無一失。”
    他頓了頓,湊近些,用更低的、隻有兩人能聽到的聲音補充了最關鍵的一句:“況且,即便退一萬步講,真有什麽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不是還有我在嗎?我隨時可以帶著陛下,瞬間穿越回東大時空,絕對保障陛下的安全無虞。”
    聽到這話,朱棣緊繃的神情才真正鬆弛下來,長長舒了一口氣:“如此,孤便放心了。父皇和這趟行程,就全權拜托你了。”
    應天府新建的火車站台上,一座頗具現代簡約風格的站房已然矗立。當那列披掛著墨綠色塗裝、宛如鋼鐵長龍般的火車,伴隨著低沉有力的轟鳴聲,緩緩駛入站台時,連見慣了大場麵的朱元璋,眼中也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驚異。
    而站在他身側的王卓,內心更是心潮澎湃——這鋼鐵巨龍駛入六百年前大明車站的景象,充滿了時空交錯的震撼力。
    引領朱元璋登上專門準備的、經過舒適化改裝的車廂後,火車平穩啟動,逐漸加速。窗外,江南的田舍、河流、樹木開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勻速向後飛掠。
    朱元璋打量著寬敞明亮的車廂內部,感受著身下傳來的輕微而有規律的震動,開口道:“這東西,比咱上次在東大坐過的那個……叫‘高鐵’的,有何不同?”
    王卓恭敬地回答:“回陛下,主要區別在於速度、造價和技術層級。高鐵速度極快,但修建與運營成本高昂,對路基、軌道和信號係統的要求更是天壤之別。以大明目前的工業基礎和財力,推廣普通鐵路是當務之急,若要普及高鐵,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循序漸進。”
    火車飛馳,窗外的景物連綿不絕。王卓看著這景象,適時提議道:“陛下,據工程進度,應天到北平的鐵路,預計明年也能全線貫通。屆時,南北交通將大為改觀。臣以為,現在是否該著手規劃修建應天至鳳陽的鐵路了?此路一旦貫通,不僅陛下和朝廷前往明皇陵拜謁更為便捷迅速,而且……”
    他引用了後世那句經典的話:“‘要想富,先修路’。鐵路一通,物流、人流、信息流必將隨之活躍,鳳陽老家的經濟民生,定能得到極大的帶動和發展。”
    朱元璋望著窗外,目光似乎已經看到了那片龍興之地,他頷首道:“嗯,此言有理。老家的鄉親,也該沾沾這工業化的光了。此事你記下,回京後便著工業發展部抓緊勘測規劃,爭取……今年之內,就讓這條路通車!”
    接著,朱元璋的語氣變得更為深遠,他緩緩說道:“咱之前跟老四談過,待應天到北平的鐵路修通,各項條件成熟,遷都之事,也該提上日程了。”
    王卓聞言大喜,這無疑是具有極高戰略眼光的決策!他激動地附和:“陛下聖明!金陵城雖號稱龍盤虎踞,但地處江南腹地,數百年來,早已被盤根錯節的士紳勢力所層層包裹。”
    “遷都北平,不僅能有效擺脫江南舊勢力的掣肘,更利於陛下和太子殿下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推進全國範圍內的工業化布局!同時,還能極大地促進南北融合,加強朝廷對北方乃至未來遼闊疆域的控製。此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圖偉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深邃:“是啊,大明,不能隻有江南這半邊天下。北方,乃至更遠的西方,都應是朕之疆土,大明之疆土!”
    王卓心念一動,試探著問道:“陛下……可是想起了原本曆史上,洪武三十年那場轟動朝野的南北榜案?”
    朱元璋瞥了王卓一眼,帶著一種調侃的神情,哼了一聲:“就你機靈!”
    王卓笑了笑,順勢深入:“這正是太子殿下與太孫力主改革教育與科舉製度的深層原因之一。自靖難之變,衣冠南渡,數百年間,江南文風鼎盛,經濟繁榮。若隻論傳統的經義文章,北方士子在科舉中,確實難以與積累了深厚底蘊的南方士子抗衡。”
    “既然如此,我們不如索性換個賽道,在科舉中加入算學、格致等實用科目,並大力在北方推行新式學堂,這無疑是給了北方士人一個新的、公平的出頭機會。”
    王卓趁熱打鐵,提出了另一項關鍵建議:“此外,臣還懇請陛下考慮,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推行簡體字。其實許多簡體字古已有之,是民間流行的俗體字,並非憑空創造。其最大優勢在於書寫便捷,易於認讀,非常有利於教育的快速普及,能有效打破知識的文化壟斷。東大曆史上,正是通過推行簡體字和普通話,極大地提升了全民的識字率與文化素質。此乃利國利民之根基。”
    朱元璋凝神靜聽,手指在鋪著軟墊的窗沿上輕輕敲擊著,思考了片刻。窗外,是飛速向後掠過的、正在因鐵路而改變的大明江山。他終於做出了決斷:
    “嗯……你所言,確有道理。遷都、教育改革,再配上這文字改革……回京之後,你將簡體字方案詳細呈上,與教育改革事宜,一並推行吧!”
    鋼鐵巨龍,承載著一位帝王的雄心與一個文明的未來,在軌道上轟鳴向前,駛向充滿無限可能的遠方。
    喜歡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請大家收藏:()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