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圖卷藏機
字數:2491 加入書籤
萬貴妃所贈的《西山霧靄圖》在淩雲鶴的書案上靜靜展開,取代了先前皇帝賞賜的《雪夜訪戴圖》。燭火搖曳,將畫中那雲霧繚繞、層巒疊嶂的景致映照得愈發深邃神秘。
淩雲鶴屏退左右,獨自坐在案前,目光久久凝視著這幅來曆蹊蹺的畫作。萬貴妃絕不會無的放矢,更不似有附庸風雅的閑情逸致。她以此畫替換聲稱的王維摹本,必有深意。
他先是整體觀摩畫作的氣象。筆墨蒼潤,山勢雄奇中透著秀逸,雲氣氤氳,流淌於峰巒穀壑之間,確非凡品。作者雖未署名,但功力深厚,對山川自然的理解遠超尋常畫匠,更似隱逸高人寄情山水之作。然而,看久了,那濃鬱的、幾乎要溢出紙麵的雲霧,卻隱隱給人一種壓抑和不安之感,仿佛在那片山嵐之後,隱藏著無數雙窺探的眼睛。
他湊近畫麵,指尖虛拂過那些精細的筆觸。山石皴法、樹木點染,皆嚴謹有度,並無明顯異常。他的目光繼而投向那些隱匿於雲霧和林木間的亭台樓閣。這些建築點綴其中,為山水增添了人文氣息,本是常事。但淩雲鶴的心神卻不由自主地被其中一處吸引。
那是在畫麵中景偏左的位置,一座半掩於蒼鬆翠柏和繚繞雲霧中的六角小亭。亭子本身畫得並不格外突出,但其飛簷起翹的角度、支撐亭柱的細微形態,乃至旁邊一塊凸出的山岩輪廓……竟與他記憶中某個地方的景象產生了驚人的重疊!
淩雲鶴的呼吸微微一滯。他閉上眼,努力回憶。是了!第一卷偵破“鬼胎案”時,他曾為查案多次往返京郊,對皇陵附近的地形地貌頗為熟悉。皇陵側後方的一處偏僻山坳裏,確有一座前朝遺留、早已荒廢的舊亭,因其地勢隱蔽,少有人至,他當時還曾因其形製古拙而多看了兩眼。
畫中之亭,與那皇陵附近的廢亭,竟有八九分相似!
這絕非巧合。皇陵乃皇家禁地,周邊地形豈是尋常畫師可以輕易涉足並細致描繪的?即便偶有寫生,又怎會如此精準地捕捉到那樣一處隱蔽角落的細節,還將它置於這幅意在表現“西山霧靄”的畫作之中?
他的心猛地跳動起來。萬貴妃贈此畫,莫非意在指引他去往那處?那亭中有什麽?是與此番宮闈案有關的線索?還是與那神秘“燭龍”組織相關的秘密?
強壓下心頭的悸動,淩雲鶴的目光變得更為銳利,如同最精密的探針,再次細細掃過畫麵上那處亭台及其周圍。雲霧在此處渲染得尤為濃厚,幾乎將亭子吞沒大半。
就在他幾乎要斷定此處別無他物時,燭火的光暈恰好掠過亭內陰影處的一角。那似乎……不僅僅是陰影和雲霧的留白!
他立刻調整燭台的角度,讓光線更集中地投射在那一小塊區域。然後,他幾乎將眼睛貼到了畫紙上。
看到了!
在那濃淡不一的墨色渲染中,極隱晦地,用幾乎與背景融為一體的淡墨,勾勒出了一個極其模糊的人形輪廓!那人影似乎身著寬袍,背對畫麵,立於亭中,正眺望著亭外更深遠的山穀雲霧。因其筆觸極淡,且與雲霧效果完美融合,若非有心且在最恰當的光線下仔細觀察,根本無從發現!
亭中有人!
這人影是畫作原本的一部分,還是後來添加的?若是原本就有,畫家為何要將一個人物隱藏得如此之深?若是後來添加,又是何人所為?目的何在?
萬貴妃知道這隱藏的人影嗎?她贈畫的目的,究竟是那亭子,還是這亭中的人影?
一個個疑問如同潮水般湧上淩雲鶴的心頭。這幅《西山霧靄圖》,絕非簡單的謝禮或拉攏,它更像是一把鑰匙,或者一個謎題,刻意被送到了他的手中。
皇陵附近,荒廢舊亭,模糊人影……這一切,都與當前這樁看似已了結的宮闈案似乎毫無關聯,卻又散發著同樣詭異莫測的氣息。萬貴妃此舉,是想借他之手去探查什麽?是想禍水東引?還是她自身也卷入了某個更深的旋渦,欲借此傳遞信息或求助?
淩雲鶴緩緩坐直身體,目光再次掃過整幅畫卷。西山……皇陵……這兩處地點在現實中相距甚遠,卻被巧妙地濃縮於一畫之中,並隱藏著如此驚人的暗示。
他想起陛下賞畫時“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告誡,又看著眼前這幅暗藏機鋒的《西山霧靄圖》。一邊是帝王的平衡與壓製,一邊是貴妃的暗示與牽引。
這平靜下來的湖麵之下,暗流何曾止息?反而因這兩幅畫,變得更加洶湧詭譎。
淩雲鶴的手指輕輕敲擊著書案,眼中閃爍著沉思的光芒。良久,他小心翼翼地將畫卷重新卷起,放入紫檀木匣中。
無論萬貴妃目的為何,這畫中之秘,他必須去探查一番。那座皇陵附近的廢亭,他必須親自去走一遭。
隻是,此事需絕對隱秘,絕不能為外人所知。
喜歡大明雙影案請大家收藏:()大明雙影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