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寒耕
字數:8406 加入書籤
臘月初寒:封凍危機、種子之困與基層破局
萬曆三十六年臘月初一,聊城城內飄起了細碎的雪粒。運河水麵已結起半寸厚的冰,漕船盡數停靠在北廠碼頭,船幫上掛著的冰淩在寒風中叮咚作響——運河徹底封凍了。這比官府預判的早了三日,瞬間將賑災運輸的壓力全壓在了陸路上。山東巡撫李長庚剛把給朝廷的奏書送走,就接到了陽穀縣的急報:壽張鎮三個村落斷糧兩日,已有老人凍餓暈倒。他來不及細想,立刻召集東昌知府、臨清漕運同知、漕幫首領陳九、鄉紳代表王以寧等人,在賑災總局開緊急會議,燭火一夜未熄。
一、運河封凍後的陸路極限:車馬調度、修橋補路與禦寒保障
1. 車馬缺口的緊急填補:漕幫“棄船出車”與鄉紳“借車助運”
運河封凍前,陸路每日僅需運輸糧食三萬石,靠官府征調的五百輛騾馬車、漕幫的兩百輛獨輪車,再加上義運隊的五十輛車,勉強能應付。可封凍後,每日需運輸的糧食驟增至六萬石——不僅要供應聊城周邊,還要補上此前因漕運放緩、未能送達的偏遠州縣。臘月初二清晨,賑災總局的賬房清點車馬,發現能正常通行的隻剩四百輛近百輛因車輪凍裂、騾馬凍傷停擺),缺口達七百輛,根本撐不起當日的運輸量。
“把漕幫的漕船夥計都調下來,改推車!”陳九拍著桌子站起來,聲音洪亮,“咱們漕幫在臨清、聊城有三百多號漢子,平時撐船,現在運河凍了,正好派上用場——獨輪車不夠,就把漕船上的木板拆下來,臨時趕製!”他說的是漕幫的“應急車”:漕船貨艙有備用木板,隻需用鐵釘釘成簡易獨輪車載重雖不如正規騾馬車,但一次能運一百五十斤糧食),漢子們肩扛手推,比馬車更靈活,還能走小路。
李長庚立刻準了這個提議,同時讓王以寧去協調鄉紳——東昌府有二十多家大鄉紳,家裏多有閑置的車馬。王以寧帶著官府的“借車帖”承諾災後按每輛車五兩銀子補償),挨家挨戶登門。城西的鄉紳趙員外,家裏有三十輛騾馬車,原本隻願出五輛,見王以寧帶著流民孩子凍得通紅的手書孩子們寫的“求老爺借車救糧”),心一軟,當場答應出二十輛,還派了自家的馬夫跟著。至臘月初二中午,共湊齊騾馬車六百輛、獨輪車五百輛,再加上臨時趕製的兩百輛簡易獨輪車,總算補上了車馬缺口。
為了讓車馬跑得動,官府還做了“禦寒保障”:給每輛騾馬車的車輪裹上厚棉布從官倉調運的舊棉衣拆的),減少冰麵打滑;給騾馬的蹄子釘上“鐵掌”臨時請鐵匠鋪趕製,每匹馬釘四片,官府按每片五文錢付費);每個車夫、推車的漕幫漢子,每日除了“腳力錢”,還能領兩個熱饅頭、一碗薑湯——薑湯是從安置點的粥廠特意熬的,用大桶裝好,放在沿途的暖棚裏,隨到隨喝。
2. 官道險情的即時處置:“橋塌糧阻”與“雪中修堤”
臘月初三,聊城至陽穀的官道出了險情——壽張鎮外的“太平橋”木橋)因積雪壓重、橋樁凍裂,淩晨塌了。當時一支運糧車隊剛到橋邊,三輛馬車差點掉下去,幸好車夫反應快,及時勒住騾馬,但糧食運輸徹底斷了——太平橋是聊城到壽張鎮的必經之路,繞路要多走二十裏,還都是泥濘小道,車馬根本過不去。
陽穀知縣急得跳腳,一邊派人往聊城報信,一邊組織村民搶修。可寒冬臘月,河水裏結著冰,泥沙凍得硬邦邦,想重新打橋樁都難。陳九聽說後,親自帶了五十名漕幫漢子趕過去——漕幫漢子常年在船上打交道,最會修木活。他們先把塌橋的斷木清走,再從附近村落借來二十根粗木官府按每根一兩銀子補償),用漕船上的鐵索將木柱捆緊,作為臨時橋樁;橋麵則用漕幫拆下來的船板鋪,再鋪上幹草防滑。
修橋的時候,雪越下越大,漢子們的棉襖都濕透了,凍得嘴唇發紫。壽張鎮的村民看不過去,自發提著熱水、揣著烤紅薯來工地——張老漢之前在官示田給朱徵妲送花的流民,後來定居壽張鎮)還帶著兒子,幫著遞木楔、扶木柱。從清晨到黃昏,整整一天,臨時橋總算修好了。第一輛運糧車過橋時,車夫特意停下來,對著漕幫漢子和村民作揖:“多謝諸位,這下壽張鎮的鄉親們有救了!”
同日,聊城至茌平的官道也出了問題——一段河堤被積雪壓塌,泥水漫上路麵,車馬陷在泥裏動彈不得。茌平知縣組織裏甲,讓村民用“草袋填泥”的辦法搶修:把幹草裝在麻袋裏,鋪在泥濘處,再壓上石塊,形成臨時通道。官府給參與修堤的村民,每人每日發糧兩斤、銅錢十文,還管一頓熱粥。至臘月初三夜裏,兩條官道的險情都排除了,糧食運輸重新暢通。
二、春耕種子的“提前之戰”:篩選、儲存與短途預運
1. 種子篩選:從“倉糧挑種”到“老農驗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臘月初二,李長庚在賑災總局的會議上,特意提了春耕種子的事:“現在不準備,開春就晚了——流民要複耕,得讓他們拿到好種子。”此前從臨清倉調撥的五千石麥種,混在普通倉糧裏,有不少是癟粒、黴粒,根本沒法下種。官府立刻組織人手,在聊城城北的幹糧倉裏“挑種”——從州衙、縣丞署抽調文書、差役兩百人,再請二十位老農都是經驗豐富的佃農,從流民裏篩選出來的),一起把麥種裏的癟粒、黴粒挑出去。
挑種的規矩很嚴:老農負責“驗質”——抓一把麥種,放在手裏搓一搓,咬一口,就能分辨出好壞;文書、差役負責“分揀”——把老農挑出的好種子裝在新麻袋裏,癟粒、黴粒單獨裝袋,留作飼料。為了提高效率,官府在糧倉裏搭了二十個“挑種台”木桌鋪油紙),每台配老農一人、差役五人,每日從清晨挑到黃昏,能挑出好種子兩百石。
挑種的時候,還出了個小插曲:有個差役嫌麻煩,把半袋沒挑幹淨的麥種往好種子堆裏倒,被老農王阿公看見了。王阿公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氣得手抖:“你這後生!這種子是要種在地裏的,癟粒種下去不長苗,流民開春吃什麽?!”差役被罵得臉紅,趕緊把那袋麥種倒回來,重新挑。李長庚聽說後,特意去糧倉訓話:“誰要是在種子上糊弄,按‘貪墨賑糧’論處——杖責五十,流放三千裏!”此後沒人再敢懈怠。
2. 種子儲存:“暖倉護種”與“分縣標記”
挑好的麥種,最怕凍——麥種受凍後,胚芽會壞死,同樣沒法下種。聊城城北的幹糧倉,雖然墊高了地麵、鋪了防潮席,但寒冬裏倉內溫度還是低,夜裏能降到零下八度。官府想出“暖倉法”:在糧倉角落裏挖幾個淺坑,坑裏埋上炭火盆用陶盆裝炭火,上麵蓋鐵板,避免燒到糧袋),每個炭火盆配專人看管,確保倉內溫度維持在零度以上。
同時,為了避免開春分發種子時混亂,官府給每袋種子都做了“分縣標記”——麻袋上用紅漆寫著州縣名如“陽穀縣”“茌平縣”),再按縣分堆存放。比如陽穀縣需麥種八百石,就單獨堆在糧倉東側,貼上“陽穀縣種子堆”的木牌,由陽穀縣派來的差役看守。這樣開春後,各州縣隻需按標記來拉種子,不用再臨時分揀,能節省不少時間。
針對“怕壓”的問題種子堆太高,底層種子會被壓壞),官府規定每堆種子不超過十袋,堆與堆之間留三尺寬的通道,既通風,又方便搬運。糧倉門口還設了“登記處”,無論誰進糧倉,都要登記姓名、事由、時間,防止有人偷換種子。
3. 短途預運:“近縣先送”與“裏甲代收”
對於離聊城較近的州縣如堂邑縣、博平縣,距離聊城不足五十裏),李長庚決定“短途預運”——趁現在陸路還能走,先把種子運到州縣的糧庫裏,開春直接分給裏甲,不用等化凍後再集中運輸。臘月初四,第一批預運種子出發:堂邑縣三百石、博平縣兩百石,用義運隊的車馬運輸,每輛車配一名州縣差役、一名老農,負責看管種子,防止運輸中受潮、受凍。
堂邑縣收到種子後,知縣立刻組織裏甲“代收”——把種子分到各裏的糧倉如東鄉的“李家莊糧倉”“王集糧倉”),由裏正負責看管。裏正還要登記造冊,統計本裏需要種子的農戶數量流民戶、本地受災戶都算),每戶能領多少種子按畝分配,每畝領麥種兩鬥),提前做好準備。比如堂邑縣東鄉李家莊,有農戶五十戶,共需種子一百石,裏正就把預運的三百石種子裏,留一百石在本村糧倉,剩下的兩百石分給周邊的小村落。
對於離聊城遠的州縣如陽穀縣、茌平縣,距離超百裏),則暫時不預運——一是陸路太遠,運輸風險大;二是州縣糧庫的儲存條件不如聊城,怕種子凍壞。官府決定等開春運河化凍後,走水路運種子,既安全,又能節省成本。
三、基層困局:偏遠村落的“最後半裏”與流民安置點的新憂
1. “最後半裏”的難題:從“挑糧入戶”到“互助代領”
臘月初五,李長庚派去壽張鎮巡查的典吏回來報信:壽張鎮最偏遠的三個村落張家莊、劉家村、周家村),雖然糧食運到了鎮裏的臨時糧點,但村裏的老人、婦女居多,年輕漢子要麽去修橋、要麽去挑糧,沒人能把糧從糧點挑回村裏——糧點到村落還有三裏路,都是羊腸小道,車馬進不去,隻能靠人挑,可村裏能挑動糧的人太少,導致糧食堆在糧點,村民還是沒飯吃。
李長庚立刻讓陳九調漕幫漢子去幫忙——陳九從漕幫裏挑了三十個精壯漢子,每人配一條扁擔、兩個竹筐能挑一百斤糧),跟著壽張鎮的裏正,去三個村落“挑糧入戶”。漕幫漢子張二牛,力氣大,一次能挑一百二十斤,他跟著裏正去張家莊,先把糧食挑到村裏的空場,再挨家挨戶送——張老漢家有四口人,每日需糧兩斤,張二牛就把糧袋打開,用鬥量出兩斤,倒進張老漢家的瓦缸裏,還囑咐:“大爺,這糧要省著吃,明天我們還來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對於實在沒人挑糧的村落如劉家村,大部分年輕漢子去修河堤了),官府推行“互助代領”——讓鄰近的村落,派年輕漢子幫忙挑糧,官府給“互助錢”:每幫一戶挑糧,給銅錢五文。劉家村旁邊的王集村,有二十個年輕漢子,主動來幫忙,一天就把劉家村的糧送完了。裏正還組織村裏的婦女,成立“互助小組”——年輕婦女幫年老的婦女磨麵、做飯,避免老人因凍餓生病。
至臘月初七,壽張鎮三個偏遠村落的“最後半裏”問題徹底解決,再也沒有斷糧的情況。李長庚特意下了道令:以後各州縣的偏遠村落,都要按“挑糧入戶+互助代領”的辦法,由裏正負責落實,官府派典吏巡查,發現沒落實的,追究裏正責任。
2. 安置點的新憂:疫病防控與禦寒加固
聊城城西的流民安置點,住了近三千流民,臘月裏雪一落,新的問題來了:一是安置點的棚屋漏雪——棚屋是用茅草、竹片搭的,禦寒能力差,雪一化,雨水漏進棚屋,流民的被褥都濕透了,不少人開始咳嗽、發燒;二是安置點的廁所不夠——之前建了十個臨時廁所,現在流民多了,廁所不夠用,有人就在棚屋附近隨地大小便,容易引發疫病。
官府立刻采取措施:一是“加固棚屋”——從州衙倉庫調運稻草、木板,組織流民自己動手,給棚屋加鋪一層稻草鋪在屋頂和牆壁上),再用木板把棚屋的縫隙釘死,防止漏雪漏風。每個棚屋補貼稻草二十斤、木板兩塊,由裏正負責分發。村民張阿婆,兒子去修橋了,自己沒法動手,鄰居的年輕媳婦就主動來幫她——兩人一起把稻草鋪在屋頂,再用繩子捆緊,棚屋裏頓時暖和了不少。
二是“增設廁所+清理環境”——官府派衙役在安置點外圍,再建五個臨時廁所用泥土、茅草搭建,挖深坑,避免汙染水源);同時組織流民“清理衛生”:年輕漢子負責挖排水溝,把棚屋附近的積水排掉;婦女負責打掃棚屋內外的垃圾,集中倒在指定的垃圾坑離安置點一裏遠,每日由衙役焚燒處理)。醫棚的醫官,每日還會帶著藥童,在安置點裏巡查,給咳嗽、發燒的流民發草藥主要是生薑、蔥白熬的湯,驅寒防感冒),發現病情重的,立刻抬到醫棚治療。
臘月初八,安置點裏還發生了一件暖心事:流民裏有個姓周的裁縫,之前在城裏開裁縫鋪,洪水衝毀了鋪子,就來投奔安置點。他見不少流民的孩子沒棉衣穿,凍得直哭,就主動提出“免費縫棉衣”——官府從織坊調運了一批粗布、棉花,周裁縫帶著幾個會針線活的婦女,在安置點的空棚屋裏,日夜縫棉衣,三天就縫好了五十件,分給了最窮的流民孩子。李長庚聽說後,特意去看他,給了他十兩銀子作為補償,周裁縫卻擺手:“大人,我也是流民,能幫鄉親們做點事,比什麽都強。”
四、欽差巡賑:壓力下的協同與糾偏
1. 欽差抵聊:從“核驗成效”到“發現問題”
臘月初九,朝廷派的巡賑欽差——戶部右侍郎李汝華,抵達聊城。李汝華是萬曆朝的老臣,管過漕運、賑災,做事嚴謹,這次來山東,一是核驗賑災成效,二是查有沒有官員貪墨賑糧。他剛到聊城,沒去賑災總局歇腳,直接去了城西的流民安置點,還特意繞路去了壽張鎮的偏遠村落。
在安置點,李汝華問流民:“每日能領到多少糧?粥夠不夠熱?”流民們紛紛回答:“能領兩斤糧,粥是熱的,還有薑湯喝。”他去看醫棚,見醫官正在給流民發藥,棚屋裏雖然簡陋,但收拾得幹淨,沒什麽異味,還算滿意。可到了壽張鎮的周家村,他發現了問題:村裏的臨時糧點,登記冊上寫著“臘月初七發糧五十石”,但實際隻發了四十石——剩下的十石,被壽張鎮的糧房吏員張五,偷偷扣下來,賣給了鎮上的糧鋪。
李汝華當場就火了,讓人把張五抓來。張五一開始還狡辯:“大人,是糧點的賬算錯了,不是我扣的。”可李汝華讓裏正把領糧的農戶名冊拿出來,一戶一戶核對,發現有十戶人家沒領到糧,再去鎮上的糧鋪一問,糧鋪老板承認“張五賣了十石賑糧給我,每石七錢銀子”。證據確鑿,張五再也沒法抵賴,當場就癱軟了。
2. 糾偏與震懾:從“嚴懲貪墨”到“完善製度”
李汝華在聊城賑災總局,當著李長庚、東昌知府等官員的麵,審張五:“你可知貪墨賑糧是死罪?”張五哭著求饒:“大人饒命!我一時糊塗,再也不敢了!”李汝華卻不鬆口,按《大明律》判了他“斬立決”——臘月初十,在聊城城南的校場,當眾斬首,警示所有參與賑災的官員、吏員:“誰要是敢動賑糧的心思,張五就是例子!”
斬了張五後,李汝華還逼著賑災總局完善“糧款登記製度”:一是每處糧點,必須有“三聯單”——領糧農戶簽字、裏正簽字、糧點吏員簽字,一聯給農戶,一聯留糧點,一聯報賑災總局,三方對賬,避免賬實不符;二是所有賑糧、賑災銀的收支,每日都要公示在賑災總局的門口,讓百姓監督,誰有疑問,都能來提,官府必須答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還特意強調“協同配合”:“漕幫、鄉紳是賑災的助力,你們不能把他們當外人——漕幫漢子推車辛苦,要給足腳力錢;鄉紳借車、捐糧,要及時補償,不能欠著。隻有大家一條心,才能把賑災辦好。”李長庚連忙點頭,當場讓人去核對漕幫、義運隊的腳力錢、補償款,發現有拖欠的,立刻從賑災銀裏撥款補發。
3. 欽差的建議:“冬賑與春種銜接”
臘月十一,李汝華要回京城複命,臨走前,給李長庚提了個重要建議:“現在冬賑快到尾聲了,要提前做‘冬賑與春種銜接’的準備——一是統計流民裏的農戶數量、有多少荒地能複耕,二是準備農具鋤頭、鐮刀、犁耙),三是跟裏甲對接,開春後怎麽組織流民種地。”
他還說:“朝廷已經準了你的奏疏,明年開春,會從江南調一批農具過來,還會派農官來山東,教流民種麥、種甘薯——你要提前把場地、人手準備好,別等農官來了,再手忙腳亂。”李長庚連忙記下,當場就讓東昌知府牽頭,組織各州縣統計荒地、農戶數量,讓驛丞去江南催農具調運,把銜接的事落實下去。
李汝華走的時候,聊城的雪停了,太陽出來了,運河上的冰開始微微融化。他站在北廠碼頭,看著漕幫漢子們正在檢修漕船準備開春化凍後用),流民孩子們在安置點的空場上玩雪,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這場臘月裏的賑災危機,總算扛過來了。
五、臘中盤點:成效與伏筆
臘月十五,李長庚在賑災總局做“臘中盤點”:運河封凍的十天裏,通過陸路運輸,共向各州縣輸送糧食六十萬石,流民安置點實現“每日糧不缺、粥不斷”,偏遠村落的斷糧問題全部解決;春耕種子挑出好種子一千五百石,近縣預運完成,遠縣儲存妥當;安置點的疫病得到控製,沒發生大規模傳染;貪墨賑糧的張五被嚴懲,官員、吏員不敢再懈怠。
可李長庚心裏清楚,這隻是“階段性勝利”——開春後,運河化凍的早晚、種子的分發效率、農具的到位情況、流民複耕的積極性,都是新的挑戰。他在給朝廷的第二封奏疏裏寫道:“臘中賑災雖穩,但春種之責更重——若春種不成,流民無糧可收,今年冬賑之功,恐付諸東流。臣懇請陛下,持續撥付農具、種子款項,令江南農官早日啟程,助山東流民複耕。”
奏書送走的那天,李長庚去了官示田——田裏的甘薯秧苗,被厚厚的雪覆蓋著,隻露出一點嫩綠的尖。他蹲下來,輕輕拂去雪粒,心裏默念:“再熬一個月,開春就好了。”不遠處,張老漢正帶著孫子,在田埂上掃雪——孫子手裏拿著小鏟子,學著爺爺的樣子,把雪掃到田邊,嘴裏還念叨:“紅薯苗要好好的,開春就能長葉子了。”
聊城的臘月,依舊寒冷,
但在這片被嚴寒深耕的土地之下,希望的根芽,正悄然蓄力。”
喜歡大明養生小帝姬請大家收藏:()大明養生小帝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