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慧心恤民

字數:7917   加入書籤

A+A-


    萬曆三十六年臘月十七,聊城運河碼頭的冰麵已開始消融,薄冰在晨光裏泛著碎銀般的光。一艘烏篷官船緩緩靠岸,船簾掀開,朱徵妲身著素色布袍,外罩一件玄色狐毛短褂——這是太子妃特意為她準備的禦寒衣物,既不張揚,又足夠暖和。張清芷緊隨其後,腰間繡春刀佩穗輕晃,目光掃過碼頭的錦衣衛暗哨,確認安全後才牽著郡主下船。
    碼頭上,山東巡撫李長庚、東昌知府宋明德、漕幫首領陳九、鄉紳代表王以寧早已等候。見郡主到來,眾人正要行禮,朱徵妲卻快步上前拉住李長庚的手:“李大人不必多禮,聊城賑災事急,咱們直接去安置點吧——路上您跟我說說是況。”
    她這話一出,李長庚心中微動——這位郡主果然如傳聞中一般,不重虛禮,隻務實務。他連忙點頭,一邊引著郡主往馬車走,一邊低聲匯報:“安置點現有流民兩千八百餘人,禦寒棚屋已加固,每日兩餐能保證,但偏遠村落的‘最後半裏’運輸還需盯緊;春耕種子挑出一千八百石,近縣已預運,遠縣暫存聊城幹糧倉,就等開春化凍……”
    一、安置點查訪:從“禦寒暖身”到“撫幼安老”
    朱徵妲的第一站,是城西流民安置點。馬車剛停穩,就聽見棚屋區傳來孩童的笑聲——走近了才見,幾個流民孩子正圍著一個漕幫漢子,看他用草繩編小兔子。那漢子見郡主過來,連忙起身行禮,孩子們卻不怕生,睜著圓溜溜的眼睛看著朱徵妲,手裏還攥著剛編好的草兔子。
    “凍不凍手?”朱徵妲雖然才3歲,人不高,但還是輕輕摸了摸一個小女孩的手——雖有些涼,但沒凍裂,比她預想的好。小女孩怯生生地搖搖頭,把手裏的草兔子遞過來:“郡主妹妹,給你。”
    朱徵妲笑著接過,順勢問身旁的安置點吏員:“姐姐哥哥的棉衣都發了?”吏員連忙回話:“回郡主,周裁縫帶著婦人們縫了八十件小棉襖,前天剛發完,每戶孩子都有一件;每日還會給孩子們熬薑湯,怕他們凍著。”
    她點點頭,又走向最北邊的幾間棚屋——這裏住的都是無兒無女的老人。推開一間棚屋的門,裏麵光線雖暗,但收拾得幹淨,炕上鋪著兩層稻草,一位白發老奶奶正坐在炕邊縫補舊衣。見郡主進來,老奶奶連忙要起身,朱徵妲快步扶住:“奶奶您坐著,我來看看您。”
    “不冷,不冷。”老奶奶拉著朱徵妲的手,笑得滿臉皺紋,“官府給的稻草夠厚,每日還有熱粥喝,比洪水剛來時好多了——前日裏,還有小吏來給我送了雙棉鞋呢。”朱徵妲摸了摸炕邊的棉鞋,鞋底是新納的,針腳雖粗但紮實,知道是吏員按她之前在德州的法子,組織裏甲婦女做的。
    查完老人棚屋,朱徵妲叫來安置點的裏正和醫官,當場做了三項安排:
    1. 增設“暖幼棚”:把安置點中間的一間空棚屋收拾出來,生上炭火盆,讓孩子們白天在這裏讀書、玩耍——從聊城城裏請兩位落第秀才來教書,官府給每人每月五兩銀子酬勞;再讓周裁縫帶著婦女們,每日在這裏給孩子們縫補衣物、熬製熱粥。
    2. “老弱互助”結對:讓安置點裏身體還算硬朗的老人,跟行動不便的老人結對,互相幫著打水、取糧;官府給每個結對小組,每日多補一斤糧,作為“互助補貼”。
    3. 醫官巡診加頻:原本醫官每日巡診一次,改為早晚各一次,重點查看老人和孩子的身體狀況;醫棚裏多備些驅寒的草藥如生薑、蔥白、艾葉),免費給流民取用。
    裏正和醫官連忙記下,當場就去安排。陳九站在一旁,看著郡主站著跟孩子說話、握著老人的手問暖,低聲對李長庚說:“這位郡主,是真把流民當親人看啊。”李長庚點點頭,眼裏滿是讚同——有這樣的主事人,賑災哪有辦不好的道理。
    二、種子與農務:親督籌備 銜接春種子
    臘月十八一早,朱徵妲沒去賑災總局,直接去了城北的幹糧倉。此時糧倉裏,二十多位老農正圍著一堆麥種,討論著什麽。見郡主進來,老農們連忙行禮,王阿公之前挑種子的老農)上前回話:“郡主,這批種子挑得差不多了,就是有幾袋麥種,看著飽滿,但咬開後胚芽有點小,怕開春發芽率低。”
    朱徵妲走上前,拿起一粒麥種,按王阿公說的方法咬開——果然,胚芽比正常的小一圈。她轉頭問糧倉吏員:“這樣的麥種有多少?”吏員查了查賬:“回郡主,大概有五十石,都單獨堆在西邊了。”
    “種子是農物的根本,絕不能將就。”朱徵妲果斷道,“王阿公說得在理。把這五十石都挑出來,轉作口糧或飼料。李大人,煩請立即從臨清倉調換優質麥種來補缺。我們寧可在調運上多費周章,也絕不能讓百姓在春耕伊始就輸在種子上。”
    她頓了頓,又對李長庚說:“李大人,能不能從臨清倉再調五十石麥種來?就按咱們挑好的標準,寧可多費些功夫,也要保證種子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長庚連忙應下:“郡主放心,我這就讓人去辦,三日內定能調過來。”
    解決了種子問題,朱徵妲又跟著老農們去了官示田——聊城的官示田比德州的小些,隻有二十畝,種的也是甘薯,此刻被雪覆蓋著,隻在田埂邊留著標記。王阿公蹲下來,用鏟子撥開積雪,露出下麵的薯苗——雖有些發黃,但根係還壯。
    “郡主您看,這薯苗得等開春化凍後,先在暖棚裏養幾天,再移栽到田裏。”王阿公指著田邊的幾間空棚屋,“我們商量著,過幾日就把這棚屋收拾出來,生上炭火,把薯苗挪進去緩苗,免得開春倒春寒凍壞了。”
    朱徵妲點點頭,又補充了兩個安排:
    1. “老農傳藝”預備:從現在開始,讓挑種子的二十位老農,每日在官示田的棚屋裏聚一次,整理播種、育苗的經驗——比如什麽時候下種、每畝種多少、怎麽防蟲害,寫成“農諺口訣”,開春後教給流民;官府給每位老農發兩斤糧、一百文錢,作為“傳藝補貼”。
    2. 農具清點與預調:讓東昌府衙統計各州縣需要的農具鋤頭、鐮刀、犁耙)數量,尤其是流民複耕用的小型農具如小鏟子、薅鋤),優先從聊城城裏的鐵匠鋪定製;不夠的,從濟南府調運,務必在開春前送到各州縣。
    李長庚讓文書當場記下,轉頭對朱徵妲說:“郡主考慮得周全——之前隻想著調種子、調糧,倒忘了農具這茬,要是開春沒農具,流民就算有種子也種不了地。”朱徵妲笑了笑:“我也是在德州學的——徐爺爺常說,農務是‘種、肥、水、具’四樣都得齊,缺一樣都不行。”
    三、短途運輸優化:漕幫與裏甲的“無縫對接”
    臘月十九,朱徵妲跟著陳九,去了壽張鎮的糧點——這裏是聊城到陽穀縣的陸路樞紐,也是“最後半裏”運輸最費勁的地方。剛到糧點,就見漕幫漢子們正用獨輪車裝糧,裏正帶著村民在一旁清點——每車糧袋上都貼著紙條,寫著“張家莊王二戶”“劉家村李婆戶”,一目了然。
    “郡主您看,這是按您在德州的法子,給每車糧都標上戶名,送到村裏直接分,不用再臨時對賬。”陳九指著糧袋上的紙條,“之前糧點到村裏的小路不好走,我們把獨輪車的輪子換了——用厚木輪,外麵裹一層膠皮從漕船上拆的舊膠皮),比之前的鐵輪穩,還不打滑。”
    朱徵妲走到一輛獨輪車前,試著推了推——果然比普通獨輪車輕,輪子壓在雪地上,沒陷進去太深。她轉頭對陳九和壽張鎮裏正說:“能不能再優化一下?比如,把村裏的‘互助小組’和漕幫的推車漢子對接起來——漢子們把糧運到村口,互助小組直接接過去,分到各戶,不用漢子們再往村裏跑,能省不少時間。”
    陳九和裏正對視一眼,立刻明白了:“郡主說得對!之前漢子們送完糧,還要等村民來領,耽誤工夫——現在讓互助小組在村口等,車到了直接交接,漢子們能早點回來裝下一車。”
    朱徵妲又叮囑:“還有,路上的暖棚要管夠——推車漢子辛苦,暖棚裏的薑湯要熱,還要備些幹糧比如烤紅薯、蒸饅頭),讓他們隨時能歇腳、能吃飽。”裏正連忙應下:“我們已經跟村裏的婦人們說好了,每日輪流去暖棚燒火、熬薑湯,保證漢子們暖和。”
    當天下午,朱徵妲就讓李長庚把“漕幫+裏甲”的短途運輸模式,推廣到聊城所有州縣的糧點——要求每個糧點都跟當地裏正對接,明確交接流程;漕幫漢子負責“糧點到村口”,互助小組負責“村口到農戶”,形成“無縫對接”。至臘月二十,各州縣報來消息,短途運輸效率比之前提高了三成,再也沒出現“糧在糧點、戶沒糧吃”的情況。
    四、歸京旨意至:妥帖安排 溫情告別
    臘月二十一清晨,錦衣衛校尉郭振海郭振明堂弟)快馬趕到聊城賑災總局,帶來了京城的旨意——萬曆召朱徵妲即刻返京,一是太子朱常洛身體好轉,念女心切;二是朝廷要議山東春耕之事,需郡主回京奏報賑災與農務詳情。
    朱徵妲接過旨意,心裏既有對東宮的牽掛收到家書說母親郭太子妃近日氣色好了些,但還是念著她),也有對聊城的不舍。她沒立刻收拾行裝,而是先召集李長庚、陳九、王以寧、戚報國留在聊城協助賑災)等人,做返京前的最後安排:
    1. 賑災交接:由李長庚總領聊城賑災後續事務,重點盯緊三件事——臨清調運的五十石麥種到位、各州縣農具預調、安置點暖幼棚和老弱互助落實;東昌知府宋明德協助,每日向李長庚匯報進度。
    2. 農務銜接:讓二十位老農繼續整理“農諺口訣”,開春後由戚報國協助,在各州縣流民安置點開設“農課”,教流民種地;官示田的甘薯苗,由王阿公負責看護,緩苗、移栽的時間,按老農們定的來,不用等京城指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3. 漕幫與鄉紳協同:陳九繼續調度漕幫漢子,協助陸路運輸,直至開春運河化凍;王以寧的義運隊,重點協助遠縣種子的預運等運河化凍後轉水路),官府按之前約定的標準,及時發放腳力錢和補償款。
    安排完公務,朱徵妲又去了兩個地方——城西流民安置點和城北官示田。
    在安置點,她先去了暖幼棚——此時孩子們正在秀才的教寫下認“田”“糧”“苗”等字,小臉上滿是認真。朱徵妲走到周裁縫身邊,見她正在縫一件小棉襖,笑著說:“周師傅,他們就拜托您多照看了——開春後要是有新的流民孩子來,棉衣可別斷了。”周裁縫放下針線,連忙回話:“郡主放心,我記著呢,織坊那邊說還有粗布,我能縫到開春。”
    她又去看了那位白發老奶奶——老奶奶正坐在炕邊,手裏拿著朱徵妲上次送她的帕子,見郡主來,連忙拉著她:“郡主這是要走?”朱徵妲點點頭,輕聲說:“奶奶,我要回京城了,您好好保重,開春就能種地,日子就好了。”老奶奶從炕席下摸出一個布包,裏麵是幾顆曬幹的紅棗,塞到朱徵妲手裏:“郡主拿著路上吃,甜。”
    離開安置點,朱徵妲去了官示田。王阿公正帶著幾個老農,在棚屋裏整理“農諺口訣”,見郡主來,連忙遞過一張紙:“郡主您看,這是我們寫的‘播種口訣’,您帶回去給徐大人看看,要是有不對的,讓他改改。”朱徵妲接過紙,上麵寫著“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薯苗緩苗要十天”“每畝麥種兩鬥半,撒勻蓋土一寸厚”——都是直白好記的話。她疊好收進懷裏:“我一定帶給徐爺爺,等開春,我再來看你們種的甘薯。”
    五、啟途歸京:運河舟上 心念農桑
    臘月二十二清晨,聊城運河碼頭已沒了昨日的喧鬧。朱徵妲的烏篷官船停靠在岸邊,李長庚、陳九、王以寧、戚報國、張清芷等人站在碼頭上送行。
    “李大人,聊城的事就勞煩您了。”朱徵妲站在船頭,對李長庚拱手,“春耕要是有難處,直接遞折子去京城,我會在陛下麵前替山東說話。”李長庚連忙回話:“郡主放心,臣定不辜負托付!”
    陳九走上前,遞過一個布包:“郡主,這是漕幫漢子們編的草編有兔子、籃子),給東宮的小殿下們玩;還有幾張運河水情圖,標注了山東段的淺灘、閘口,您回京路上用得上。”朱徵妲接過布包,心裏暖暖的:“多謝陳頭領,也替我謝過漕幫的兄弟們。”
    王以寧也遞過一個木盒:“郡主,這是聊城鄉紳們湊的一點心意——裏麵是兩斤新磨的麥粉,還有一包甘薯種子去年聊城試種的),您帶回去給太子妃娘娘嚐嚐,也讓徐大人看看咱們聊城的薯種。”朱徵妲收下木盒,輕聲道:“王員外有心了,我會帶到的。”
    船槳輕劃,官船緩緩駛離碼頭。朱徵妲站在船頭,看著聊城的城牆漸漸遠去——從德州抗疫到聊城賑災,這兩個多月裏,她見過流民的眼淚,也見過他們的笑容;見過官員的忙碌,也見過漕幫、鄉紳的熱腸。她忽然明白,徐爺爺說的“農務是根本”,不隻是種糧,更是讓百姓有盼頭、有依靠。
    張清芷走到她身邊,遞過一件披風:“郡主,風大,披上吧。”朱徵妲接過披風披上,目光落在運河兩岸的田地上——雪地裏已能看見零星的麥田,雖還枯黃,但開春後就能泛綠。她摸了摸懷裏的“農諺口訣”和甘薯種子,心裏已有了盤算:跟徐爺爺細說聊城的農務;至於農學堂的事,一定要在皇爺爺麵前好好奏請——不僅德州要辦,聊城也要辦,讓更多的百姓能學會種地,能過上安穩日子。
    官船順流而下,船頭輕快地剖開薄冰,發出清脆的碎裂聲,仿佛在為她的歸途奏響凱歌。陽光透過薄雲,在泛著浮冰的河麵上灑下萬點金光,暖意融融。
    嚴冬終將過去,正如這封凍的運河總會重新奔流。而她此行播撒在齊魯大地的希望種子,也必將在即將到來的春天,生根發芽。
    運河官船行至滄州境內時,河麵冰層已薄得能看見水下流動的清波。朱徵妲每日都站在船頭,手裏攥著那張漕幫繪製的水情圖——圖上用紅筆圈出的幾處淺灘,果然如陳九所說,行船時需放緩速度。張清芷怕她著涼,總勸她回艙,她卻笑說:“再吹幾日河風,倒能記牢山東的水土。”
    臘月二十六傍晚,官船終於抵達通州碼頭。剛靠岸,就見東宮侍衛統領周嶽帶著人等候——太子朱常洛特意派他來接,怕郡主一路勞累。馬車駛進東直門時,暮色已沉,街邊掛起的燈籠映得青磚路暖融融的,與山東的清冷截然不同。
    進了東宮,朱徵妲剛卸下披風,就聽見內殿傳來熟悉的聲音。掀簾進去,郭太子妃正坐在窗邊縫補,見她進來,手裏的針線猛地掉在錦緞上,快步上前拉住她的手:“我的妲兒,可算回來了!”太子朱常洛坐在一旁,雖麵色仍有些蒼白,但精神好了許多,笑著招手:“快過來,讓父王看看——瘦了些,但眼神亮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朱徵妲挨著太子妃坐下,把聊城帶的麥粉和甘薯種子遞過去:“娘,這是聊城鄉紳新磨的麥粉,您熬粥喝;這薯種是當地試種的,徐爺爺說比咱們京郊的品種耐旱。”太子妃接過木盒,摩挲著盒麵,眼眶發紅:“出門在外,倒還記掛著這些——德州、聊城這一路,沒受委屈吧?”
    她笑著搖頭,從懷裏摸出那張“農諺口訣”,遞給朱常洛:“父王您看,這是聊城老農寫的播種法子,直白好記。這次去聊城,妲妲才明白,百姓要的不隻是糧,是知道開春能種上地、秋天有收成——安置點的老人說,有地種,心裏就踏實。”
    朱常洛接過紙,逐字讀著,點頭道:“說得好。之前戶部奏報山東賑災,隻說糧款用了多少、流民安置多少,倒沒你說得這般實在。”
    他欣慰地看著女兒,眼中滿是讚賞:“你皇爺爺聽聞你在山東的作為,甚是想念,也欲詳知地方實情。明日隨父王入宮,將你所見所感,一一道來。”一場更重要的“奏對”,已在等待著她。
    當晚,東宮小廚房特意熬了朱徵妲愛吃的粟米羹。飯桌上,她把德州抗疫時的醫棚、聊城的暖幼棚、漕幫與裏甲的運輸法子一一講給太子妃聽——說到流民孩子遞來的草兔子、老奶奶塞的幹紅棗,太子妃擦了擦眼角:“難為你記掛著那些百姓,也虧得清芷一路護著你。”張清芷站在一旁,連忙回話:“太子妃放心,郡主心細,凡事都想得周全,屬下隻是做分內之事。
    喜歡大明養生小帝姬請大家收藏:()大明養生小帝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