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薯白鹽香,我的科技降維打擊

字數:9676   加入書籤

A+A-


    燭淚堆滿銅台,映著大明郡主朱徵妲眼底的血絲。
    案頭,兩本簿冊已被翻得卷邊——《精鹽火候筆記》,字跡間是千百次失敗的痕跡;《薯種規劃圖》,每條線都牽著數萬饑民的生機。
    她指尖劃過粗鹽樣本,沙沙聲在寂靜中格外清晰。
    作為一個穿越者,她帶來的不僅是超越時代的知識,更是一場…針對這個時代的科技降維打擊。
    “郡主——!”沈硯撞破寂靜,狂喜破音:“新鹽…新鹽樣成了!
    朱徵妲猛地抬頭,一夜疲憊被瞬間點燃。她拉開門,晨風灌入,吹得案上燭火劇烈搖曳。
    李場正幾乎是撲進來的,雙手死死捧著一個白瓷盤,指關節因用力而泛白。
    盤中,素絹之上,雪白的鹽粒細如初雪,在將明未明的天色裏,竟自己泛出一層溫潤的、珍珠似的微光。
    “成了……郡主,真的成了!”他聲音發顫,“按您的法子,淘洗三遍,鬆木柴文火熬煮,晾足七日……您看!這成色!比咱們以前的青鹽、花鹽幹淨多了,嚐著也沒有苦澀味。”
    朱徵妲撚起一撮,細如霜,無雜粒。鼻尖湊上,隻有純粹鹹鮮。
    米糕蘸鹽,入口,米香混著鹹甜,清爽回甘。
    “好!”她眸中亮得驚人,“就是要這個味道!”腳步聲自身後響起。
    萬曆帝與太子朱常洛邁入殿中,目光瞬間被那盤雪鹽攫住。
    “這是……”
    萬曆撚起鹽粒對著晨光,眉頭微蹙,“鹽能白到這個地步?比內廷的貢鹽還要純粹!”
    朱常洛指尖虛點鹽粒,沉吟道:“天津衛的粗鹽雜質頗多,百姓長期食用易傷脾胃。”
    “正是!”
    朱徵妲點頭,指尖點向簿冊。
    “妲兒查典籍,問老匠,才琢磨出這淘洗燒製之法。不費額外人力物力。”
    “鹽場添幾口大鐵鍋,加道淘洗工序,便能批量燒,百姓吃幹淨鹽,疫病自然少。”
    “陛下,太子,草民等起初不熟練,燒廢了三爐!
    但郡主連夜送火候圖譜來,半個時辰後一翻攪,老匠們都拍腿喊絕!”
    李場正躬身,語氣帶劫後餘生的慶幸。
    郡主此法,簡單易學!草民已教會鹽工,今日便可大規模燒!”
    這鹽…”太子詢問。
    “此乃精白鹽。”朱徵妲接過話頭,將米糕奉予二人,
    “皇爺爺,爹爹,請嚐。”
    萬曆蘸鹽入口,細細品味片刻,眉梢驟然舒展:“毫無雜味!鹹鮮純粹!好!此鹽若行於市,乃萬民之福!”
    他話鋒一轉,眼底精光閃動:“鹽鐵之利,國之根本。此鹽品質遠勝貢鹽,若行天下,利何其巨也。”
    殿內氣氛微凝。所有人都聽出了弦外之音——
    皇帝想借此充實內帑?
    朱徵妲心頭一緊,立刻上前一步:
    “皇爺爺!天下百姓吃苦澀粗鹽久矣!此物製法,孫兒已反複核算,所增成本不過十之一二。”
    孫兒做這個,她眨著明亮的眼睛,是想讓老百姓都能吃上好鹽呀,可不是與民爭利哦。請皇爺爺明鑒!”
    “好!好一個‘不是與民爭利。”萬曆凝視著孫女毫不退縮的眼神,
    李場正眉峰蹙起:“郡主,隻是……粗鹽變精鹽,產量略減,這鹽價,是否上調?”
    “不可!”朱徵妲抬手,斬釘截鐵。
    “工序雖多,皆在現有條件之內,民生之物,豈能借機抬價?”
    她轉頭望向萬曆和朱常洛,目光堅定:
    “皇爺爺,爹爹,畢自嚴善理財,管民生和經濟最適合。
    在前日,妲妲還提拔了他為漕運調度專員。”
    萬曆皺眉:“妲妲是想?”
    “天津巡撫汪應蛟已被調去德州了,
    現在,整個山東包括德州因為有了汪應蛟,徐光啟等五大臣協調治理,已翻新篇。
    接下來就是天津的整頓啦!
    萬曆聽完,想起了去年的九月,小妲妲才2歲半就趕赴山東賑災,並提出由五臣共同治理。
    “好,乖孫女,該如何整頓?”
    萬曆撫須一笑。
    “可讓畢自嚴成為這天津一把手,並下文:精鹽售價,不得高於粗鹽三成。”妲妲認真道:
    “務必讓百姓都吃得起!”
    “可行!”萬曆點點頭,捋須,眼中滿是讚許:“好丫頭,事事想著百姓,難得!”
    “這精白鹽,可是利國利民的大實事!”
    朱常洛聲線沉穩:“父皇,那可否傳旨畢自嚴監督鹽場執行,嚴禁鹽商囤積抬價!”
    “來人,傳旨,新鹽售價,不得高於舊鹽三成!務必讓百姓吃得起精白鹽。”
    > 作者旁白:從苦澀髒亂的粗鹽,到雪白純淨的精鹽,這看似一小步,卻是民生健康的一大步。相當於把現代人從吃劣質工業鹽,直接提升到了食用特級精製碘鹽的水平!)
    旨意已下,鹽政落定。萬曆目光掃過行宮內濟濟人才,心中已有決斷。
    “汪應蛟既已調任德州,天津巡撫一職不可空懸。朕看,畢自嚴便可擔此重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臣,叩謝陛下天恩!畢自嚴的聲音還在殿內回蕩。
    行宮外突然傳來山呼海嘯般的喧嘩...
    “報——!!”
    沈煉踉蹌著衝進來,衣服下擺沾滿泥點,臉上卻是一片狂喜:“陛下!殿下!郡主!薯種……薯種全都發芽了!秧苗綠油油的一片,長勢旺極了!”
    萬曆瞳孔驟縮:“全都成活了?這才開春沒多久,去年窖藏的薯種竟無一凍壞?”
    一行人快步來到試驗田邊,隻見十幾個農戶。
    正圍在田壟旁,個個笑裂了臉。
    不遠處,農戶張大山跪在田埂上,老淚縱橫。
    陛下,這仙種...這仙種真的活了!托陛下洪福!這仙種挨過了寒冬,秧苗比本地作物長得還猛。”
    去冬埋下的薯種,今春已蔓延成一片綠海。
    朱徵妲蹲下身,輕輕撥開泥土:看,已經結薯了。
    萬曆俯身細看,隻見白嫩的塊莖在土中生長。
    這一株,能結多少?
    至少五斤。她站起身,望向遠方,
    皇爺爺,若是全大明都種上,就再不會有饑荒了。
    畢自嚴在記錄著什麽,手微微發抖。
    他知道,自己正在見證曆史。
    一場由這個3歲郡主掀起的,民生改製。
    朱徵妲適時讓張大山端出去年窖藏的紅薯作為樣品,親自削皮,清甜香氣瞬間彌漫。
    她將紅薯呈給萬曆,言辭懇切:“皇爺爺,此物不擇土地,產量卻極高,蒸煮烤磨皆可,久藏不壞。
    若在天津衛貧瘠之地廣植,百姓便多一重活命的保障,災年亦能大大緩解饑饉!”
    張大山連連磕頭附和:“郡主句句實話!去年試種收的,煮了又香又麵。
    比玉米,芋頭還頂飽!娃娃們都說是天上才有的滋味!”
    “玉米?”朱徵妲震驚地詢問:“老伯,你種過玉米,還知道是用來吃的?”
    張大山心裏一慌,不知郡主問這話是何意思,連忙跪下:
    “回郡主,草民是從西南山區逃荒而來的,那時,因為餓的慌了,在一個不知是誰家種的地裏,偷了一個。
    發現它生吃不行,便嚐試著煮了吃,還挺美味,便留意上了。
    “好老伯,怎麽稱呼呀?”
    朱徵妲拉著他的手:“本郡主雖人小,但聽聞這玉米早十年就已經傳過來了。
    知道在東南沿海地區和西南山區,雖有種植但不普遍。
    甚至還有人把它當成是一種觀賞植物。
    “是啊,郡主,草民叫張大山。”
    “好,張大山,您可以去找盧象觀大人,叫他推廣玉米種植。”
    朱由校和朱徵娟好奇地圍過來。
    朱由校伸手想摸那沾著泥土的健壯薯秧,又怕弄壞了秧。
    眼巴巴地看著:“好妹妹,這……這東西真的好吃嗎?”
    “當然好吃。”朱徵妲笑著點頭,隨即吩咐侍從:
    “去取些去年窖藏的紅薯來,找廚房蒸熟了,讓皇爺爺、太子爹爹和哥哥姐姐們都嚐嚐鮮。”
    她頓了頓,目光掃過田裏蓬勃的秧苗,語氣堅定:
    “眼前這些新苗,一株也不許動。多留一株苗,秋後就多一筐薯,百姓就多一分希望。”
    不一會兒,蒸紅薯的香氣便彌漫開來。
    這個叫紅薯,一畝地能產三千斤。
    小太孫眨著眼睛:妹妹騙人,稻穀一畝才三百斤。
    侍從端著托盤走來,托盤上的紅薯個個蒸得裂開了縫,金黃的內瓤在熱氣中若隱若現,甜香撲鼻。
    那咱們打個賭?她笑著剝開烤紅薯的金黃外皮。
    若是真的,哥哥,你以後要好好學農事。”
    軟糯的薯肉入口即化,朱由校的眼睛頓時亮了。
    好吃!比禦膳房的點心還好吃!
    雖然哥哥還想吃,朱由校咽咽口水,小手卻把紅薯往妹妹那邊推了推,但我知道,得把更多的薯種留給百姓。
    他低頭看著手中剩下的半個紅薯,忽然抬頭認真地問:妹妹,等秋天豐收了,是不是每個小朋友都能吃飽?
    “好太孫!”萬曆聞言,讚賞地看了朱由校一眼。
    老皇帝忽然想起年前。
    那時,這個孫女還不到3歲,指著山東災區的土地說:這裏,該種紅薯。
    如今,那片不毛之地,已是千裏沃野。
    萬曆拿起一個,小心地掰開一半,更加濃鬱的香甜氣撲麵而來。
    他吹了吹氣,咬下一口,口感軟糯,清甜的滋味在口中化開。
    “好吃!”萬曆連聲稱讚,“口感軟糯,甜味自然,比宮裏的蜜餞還爽口。”
    太子妃郭氏和王才人也各嚐了一口,紛紛點頭稱許。
    王才人不忘給年幼的朱由學和朱徵嫙也分了一小塊。
    朱徵妲望著眼前其樂融融的景象,聽著太孫哥哥懂事的話語,心頭暖烘烘的。
    她突然朝萬曆鄭重躬身,聲音清亮而充滿力量:
    “皇爺爺,薯種已發,新苗已壯。 孫兒已將紅薯的種植法門刻版印刷成冊,不日便可分發至天津衛各州縣、衛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隻要官府組織,教會百姓耕種之法。
    不出兩年,我天津衛的糧食產量必能大增!”
    萬曆拿著半塊紅薯的手微微發顫,這位曆經風雨的帝王眼中竟泛起水光。
    他環顧滿田綠意,聲音哽咽:“朕...朕年少時見過河南大饑,易子而食。
    若早有此物...”話未說完,他已將紅薯緊緊攥在胸前,如同握住社稷根基。
    “朕的護國郡主,你的這兩件事,辦得漂亮!”
    “製精白鹽,解百姓飲食之弊;引高產薯種,解百姓饑饉之憂——這才是為江山社稷,為百姓謀福祉啊!”
    朱常洛緊隨其後,語氣懇切:“父皇所言極是。”
    “精鹽推廣,改善民生;薯種普及,穩固糧倉。”
    “天津衛是漕運樞紐,糧食富足了,漕運壓力便減,實為一舉多得!”
    畢自嚴俯身叩首,聲音洪亮:“郡主功德無量!”
    “臣這就下令,天津衛全境推廣精鹽燒製與紅薯種植。
    派農官下鄉指導,務必讓百姓人人受益!”
    風掃過庭院,草木清香裹著紅薯甜香。混著一絲淡鹽味,漫進鼻息。
    本章金句
    1. 天下百姓吃苦澀粗鹽久矣...孫兒研製此物,是想讓老百姓都能吃上好鹽呀,可不是與民爭利。
    點評:展現超越年齡的政治格局,將科技發明升華為民生大義)
    2. 多留一株苗,秋後就多一筐薯,百姓就多一分希望。
    點評:樸實語言蘊含深刻治國理念,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
    3. 朕年少時見過河南大饑,易子而食。若早有此物...
    · 點評:帝王真情流露,將紅薯與社稷安危緊密相連)
    4. 從苦澀粗鹽到雪白精鹽,這看似一小步,卻是民生健康的一大步。
    · 點評:精準概括科技改良的深遠意義)
    5,“雖然哥哥還想吃,但我知道,得把更多的薯種留給百姓”朱由校咽咽口水:妹妹,等秋天豐收了,是不是每個小朋友都能吃飽?
    點評: 欲望與責任的衝突在這一刻具象化,朱由校作為太孫的早熟與責任感,他用最童真的語言,說出了最深刻的為政之道。
    《小劇場》
    場景:天津衛新開的惠民鹽鋪前,
    時間:清晨
    人物:
    · 張老漢剛買了精白鹽)
    · 王大娘提著菜籃)
    · 小販李三
    · 孩童妞妞
    晨光中,鹽鋪前排起長隊)
    張老漢:小心翼翼捧著紙包)老婆子,快聞聞!這鹽真白啊,跟雪粒子似的!
    王大娘:湊近嗅)哎喲,真沒那股子澀味兒!往年買鹽都得挑揀半天,現在直接包一包就走。
    小販李三:推著烤紅薯車路過)各位鄉親,新到的蜜薯!用這精白鹽煮的鹽水花生,配著烤紅薯,香得很!
    孩童妞妞:拽著奶奶衣角)奶奶,我要吃那個金黃金黃的...
    張老漢:掏錢)來兩個!如今鹽價實在,咱也舍得買零嘴了。
    王大娘:感歎)聽說這都是那位小郡主的主意?真是菩薩轉世啊!
    眾人:紛紛附和)是啊是啊,鹽好了,糧足了,這日子有奔頭!
    夕陽下,炊煙嫋嫋,鹽香薯香彌漫整條街巷)
    預告詞:
    精白鹽動了誰的利益?高產薯斷了誰的財路?
    “郡主…張清芷跑來∴鹽商跳出來了”
    “皇爺爺,您這次又要發財了。〞
    朱徵妲神神秘秘的跟萬曆爺爺打報告:“葉首輔馬上就來天津了,他會幫皇爺爺賺到千萬兩銀子。”
    “??……”萬曆:“太子,妲兒準備搞事了。”
    喜歡大明養生小帝姬請大家收藏:()大明養生小帝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