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妙手延壽,暗施援手
字數:5683 加入書籤
太子病重的消息,如同冬日裏驟然壓城的鉛雲,沉甸甸地籠罩在整個皇城上空,連往日最喧囂的市井街巷都仿佛被抽走了生氣,彌漫著一種壓抑的寂靜。
雖未明言太子病情,但宮中太醫頻繁往來東宮、藥味日夜不散,以及皇帝連續數日罷朝、麵色陰沉的消息,如同無形的蛛網,將不祥的預感傳遞到每一個敏銳的人的心裏。
國本動搖,牽動著天下臣民的神經,一種難以言喻的恐慌在暗流中湧動。
在這片惶惑之中,林霄表麵維持著與其他同僚無異的憂色,內心卻掀起了比旁人更為複雜、更為焦灼的波瀾。
他深知,以這個時代的醫療條件,尤其是麵對可能複雜的感染、未知的病毒抑或是遷延日久的慢性惡疾,即便是匯聚了天下頂尖醫術的太醫們,其手段也極其有限。
放血、艾灸、藥石攻伐……這些方法若是對症或可奏效,但若遇上棘手的疑難雜症,或是嚴重的細菌、病毒感染,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甚至可能因消毒不嚴、護理不當而加重病情。
來自現代的靈魂,是林霄深藏心底的最大秘密,也是他此刻無力感的來源。
他腦海中儲存著那些超越時代的基本醫學常識:微生物致病的概念、消毒隔離的重要性、營養支持對恢複的關鍵作用、靜養對於免疫係統的意義……這些在現代社會近乎常識的理念,在此刻卻成了無法宣之於口的“天機”。
他清楚地知道,憑借這些知識,他或許無法妙手回春,根治太子的疾病,但如果運用得當,至少能顯著改善治療環境,降低繼發感染的風險,為太子虛弱的身體贏得寶貴的喘息之機,增強其自身的抵抗力,從而為太醫們的治療爭取更多的時間和可能性。
這就好比為一盞即將油盡的燈,小心翼翼地擋去穿堂風,或許就能讓它多燃燒一會兒,等待轉機的到來。
但是,如何將這些在時人看來“離經叛道”、“匪夷所思”的理念,安全、有效地傳遞到戒備森嚴的東宮,施加於金尊玉貴的太子之身?這個難題,如同橫亙在眼前的一道天塹。直接上書陳情?那無異於自尋死路。
且不說他一個區區六品翰林修撰,人微言輕,所言根本無人會信,單是這些挑戰傳統醫道、聞所未聞的“怪異”說法,就足以讓他被扣上“妖言惑眾”、“左道亂政”的罪名,輕則革職流放,重則下獄問斬。
他不能暴露自己,一絲一毫的風險都不能冒。任何可能引火燒身、牽連家族和蘇婉的舉動,都必須徹底杜絕。
必須極其謹慎,曲折,如同春雨潤物細無聲,且絕不能留下任何與自己相關的痕跡。他需要做一個隱藏在幕後的推手,通過精心的設計,讓這些理念以另一種“合理”的麵貌,悄然滲透進去。
經過連續幾日的苦思冥想,權衡各種利弊風險,林霄最終決定雙管齊下,啟動兩個極其隱秘、迂回的渠道進行嚐試。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信息滲透戰,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首先,他選擇從自身做起,在自己身上進行一場“表演式”的試驗。他要為那些超越時代的理念,創造一個看似“合情合理”的出處,並製造一次可以被觀察到的“成功案例”。
機會很快來臨,初春時節,天氣忽冷忽熱,林霄故意在當值時衣著單薄,又“恰好”在藏書閣整理舊籍時待得久了些,受了些風寒。次日,他便出現了明顯的咳嗽、流涕症狀。他立刻依循規矩,向翰林院上司告假,理由是“感染風寒,恐傳染同僚”,然後便回到自己的小院,閉門不出,謝絕一切探視。
接著,他開始了精心設計的“自我療愈”過程。他讓忠心耿耿的老仆林福買來大量的食醋,在房中用小爐子緩緩煮沸熏蒸,空氣中頓時彌漫開一股酸澀的氣息,這是他所能想到的、最接近空氣消毒且在此時代可行的替代方法。
他又找來一些潔淨的細棉布,親手縫製了幾個簡陋的口罩,讓老仆在進入房間送飯送藥時務必戴上,並解釋這是為了防止病氣“過”給他,以傳統“避穢”觀念包裝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他還特意吩咐林福,飲食務必清淡,多準備粥品和溫熱的水,並煞費苦心地“研讀”了幾本前朝的食療古籍,從中“發掘”出一些諸如“雪梨川貝羹”、“百合蓮子粥”、“薑絲蘿卜湯”等具有潤肺、化痰、發散表邪功效的食譜,讓老仆嚴格按照“古方”製作。
這場病,林霄本就年輕體健,加上適當的休息和這些看似“古怪”實則符合基本衛生原理的措施,果然比一般人恢複得快些,症狀也輕得多。
病愈之後,他回到翰林院,在同僚間閑談時,便“無意”地談起這次生病的經曆。他帶著幾分感慨和幾分“僥幸”的語氣說道:“……此番病來如山倒,起初也甚是擔憂。後來想起曾在某本殘破的古醫雜記中看到些養護之法,便姑妄試之。閉門靜養,以醋熏蒸居所避穢,又以棉布覆麵,以防病氣傳與他人,飲食皆循古法,清淡為宜,佐以些潤肺羹湯。說來也奇,此次病勢雖凶,好得卻似比往常快些,身上也爽利不少。”他刻意將一切功勞都歸於虛無縹緲的“古書”,將自己完全撇清,語氣中充滿了一種“偶然得之”的不確定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些話,在憂心忡忡的翰林院中,或許大部分同僚隻當作是林修撰病後的一點閑談趣聞,一笑置之。
但也或許,會有一兩個心思縝密、尤其家中或有醫者背景的同僚聽進耳中,留下模糊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這些話語,有可能通過某些不為人知的渠道,比如與太醫院有往來的文書、或者喜好收集民間偏方的低階醫官,間接傳入那些正為太子病情焦頭爛額、幾乎嚐試了所有正統醫方卻收效甚微的太醫耳中。
哪怕隻是給他們提供一個極其微小的、來自“偏方”或“古法”的靈感火花,哪怕隻有一個人覺得“似乎有些道理”而願意在東宮的護理細節上做一絲一毫的改進,對於林霄而言,便是巨大的成功。他播下的是一顆希望的種子,盡管它可能落在石頭上,也可能在沃土中萌發。
其次,林霄將目光投向了東宮的核心——太子妃呂氏。
他深知,在太子病重之際,作為最親近之人,太子妃關心則亂,在正統醫療手段效果不彰時,或許更願意嚐試各種可能的、哪怕聽起來有些“非常規”的方法,隻要有一線希望。
然而,以東宮森嚴的壁壘和他自身的身份,想要直接接觸太子妃,無異於癡人說夢。
這時,他想到了蘇婉。蘇婉雖為女流,但出身清流官宦之家,聰慧機敏,更因其父兄在朝為官,自身又常出入一些高門女眷的聚會,或許能通過其家族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絡,間接接觸到東宮內部的女官,或者呂妃身邊那些深得信任、能夠遞得上話的親近嬤嬤。這些內廷仆婦,往往在關鍵時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一次精心安排的、看似尋常的與蘇婉的會麵中,林霄屏退左右,以極其凝重、充滿擔憂的語氣談起了目前朝野最為關注的太子病情。他表達了對儲君安康的深切掛念和對江山社稷的憂慮之後,話鋒微妙地一轉,仿佛突然想起什麽似的,用一種不太確定的、帶著探討意味的口吻“偶然”提及:
“……說來也是心中焦慮,近日翻檢雜書,試圖尋得一線希冀。恍惚記得似在某本前朝醫家散佚的雜記中,看到過一些關於重病調護的片段記述,其論頗為奇特,與常法不同。書中強調,重病之人,所處之環境至關重要,影響康複甚巨。譬如,居室需保持氣息流通,所謂‘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但切記要避免床榻直對風口,免受賊風侵襲;病人日常接觸之器物,如杯盞、巾帕等,需時常以沸水燙洗或以烈酒擦拭,以祛除汙穢;侍奉湯藥之人,最好能以細密棉布製成麵罩覆住口鼻,並勤於更換潔淨衣物,以免自身攜帶之不潔之氣染及病人;至於飲食,則更需精益求精,非指山珍海味,而是需極盡易克化、能潤肺補氣之能事,例如用上等燕窩文火慢燉成粥,或取老母雞精華熬製清湯,撇盡浮油,少食多餐,以固本培元……唉,隻可惜那本雜記名諱已然模糊,內容也殘缺不全,所述之法更是聞所未聞,也不知是前人臆想,還是真有奇效……”
他語氣飄忽,充滿了不確定性和自我懷疑,仿佛真的隻是轉述了一個記憶模糊、來源不清的傳聞,甚至自己都對其有效性將信將疑。他絲毫沒有提及自己的任何實踐或確信,更沒有流露出任何想要通過蘇婉做些什麽的意圖,僅僅像是與知己分享一個可能無關緊要的、帶著些許離奇色彩的信息。
蘇婉是何等聰慧的女子。她靜靜地聽著,纖長的手指無意識地撫過茶杯的邊緣,眸中光芒微閃,如同幽潭中投入了一顆小石子,蕩開細微的漣漪。
她敏銳地捕捉到了林霄話語中那些迥異於常法的細節,也瞬間明白了林霄這番“閑談”背後所蘊含的深意和巨大的風險。她沒有追問這“雜記”究竟是何物,也沒有質疑這些方法的來曆,因為她知道,有些事,點破即是危險。
她隻是抬起眼,深深地看了林霄一眼,那目光中有探究,有了然,或許,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讚賞。隨即,她輕輕頷首,聲音柔和卻帶著一種令人安心的沉穩:
“太子殿下仁厚,澤被蒼生,天下臣民莫不祈願殿下早日康複。如今太醫們盡心竭力,若能有些許來自民間的、或古法傳承的養護之道作為補充,無論其效真假,隻要於殿下鳳體無害,都值得一試。我近日恰好聽聞宮中幾位年長的嬤嬤談及一些民間調理之法,或可尋個機會,讓她們‘偶然’想起或聽聞這些類似的講究。”
她沒有做出任何承諾,言語間滴水不漏,但林霄知道,以蘇婉的智慧和手腕,以及她背後那張若隱若現的關係網,定然能找到最穩妥、最不著痕跡的方式,將這些關於隔離、消毒、通風、營養的現代護理學核心建議,巧妙地包裝成“民間聽說的偏方”、“故老相傳的古法”或者“某地調養重患的土方”,以一種看似無意、實則精心設計的方式,委婉地傳遞到東宮,特別是那些能夠影響太子妃決策的貼身嬤嬤耳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些內廷的資深仆婦,久居深宮,見識過各種風浪,對於這種“偏方”往往抱有某種隱秘的信任,尤其是在正統醫術無效之時,她們的建議,有時反而能直達天聽。
投石問路,兩顆微小的石子已然悄無聲息地沒入深宮這片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洶湧的湖麵。
林霄做完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剩下的,便隻有耐心的等待和焦灼的觀望。
他深知自己所能做的極其有限,猶如螳臂當車,太子的病情最終走向,取決於太醫們的醫術極限、太子自身的體質底蘊,以及那渺茫難測的天意。他無法掌控任何環節,也無法預測最終的結果。
但他沒有袖手旁觀。在這個皇權至上、人命如草芥的時代,他冒著可能引火燒身的巨大風險,憑借著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知識碎片,進行了一場孤獨而冒險的嚐試。
他播下了希望的種子,期望能在曆史的洪流中,激起一絲微不足道、卻或許能悄然改變某些細微軌跡的漣漪。無論成功與否,他至少踐行了自己內心的準則。
“盡人事,聽天命吧……”他獨立於翰林院冰冷的廊下,遙望著東方那一片被高牆圍起的、氣氛凝重的宮闕,心中默默祈禱。
夕陽的餘暉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更顯孤寂。他希望那位素以仁厚聞名的儲君,能夠憑借頑強的生命力,挺過這場劫難,也希望自己這冒險的舉動,不會帶來任何意想不到的風波。
希望這片籠罩在帝國上空的陰雲,能夠早日散去。
喜歡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請大家收藏:()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