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婉網織密,軟性情報
字數:6462 加入書籤
暮春的京師,楊柳拂堤,秦淮河上畫舫如織,一派升平景象。然而在這暖風醉人的季節裏,敏感的人卻能嗅到一絲不尋常的氣息。
朝堂上下,因太子重病引發的暗流愈發洶湧,各方勢力都在不動聲色地調整著自己的位置。
就在林霄於官方渠道和市井流言中奮力搜集信息的同時,另一張更為隱秘、視角獨特的情報網絡,也在悄然運轉著。這張網絡的中心,便是蘇婉。
蘇婉雖為女子,但她出身清流官宦之家,自幼耳濡目染,聰慧剔透,更因其父蘇正清昔年的清望,蘇家在士林清流中仍保有相當的人脈和影響力。京中的詩會、花宴、壽辰慶典,雖是女眷往來,卻往往是信息交匯的絕佳場所。
這一日,春意漸濃,秦淮河畔的柳樹已抽出嫩綠的新芽。城內吏部右侍郎許大人府上正在舉辦一場賞花宴,名義上是觀賞府中新植的幾株名貴牡丹,實則也是朝中清流一派的官員家眷們定期相聚的場合。蘇婉收到請帖後,斟酌良久,最終還是決定前往。
“小姐,您真的要去嗎?”貼身丫鬟芸兒一邊為蘇婉梳理發髻,一邊擔憂地問道,“上次您從劉大人家賞梅宴回來,就鬱鬱寡歡了好幾日。那些勢利眼的夫人小姐們,說話總是帶刺,聽著讓人生氣。”
蘇婉對鏡自照,輕輕整理著衣襟,淡然道:“這些場合雖不免有些勢利之人,但也是了解朝中動向的難得機會。父親昔年的幾位同僚家眷也會到場,她們知我處境,向來待我親厚。況且...”她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睿智的光芒,“有時候,正是那些看似無心的話語中,藏著最有價值的信息。”
芸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她隻知道自家小姐每次從這些宴會歸來,總會獨自在書房待上許久,寫寫畫畫些什麽,然後命人悄悄送去給林府的那位公子。她細心為蘇婉插上一支素銀簪子,忍不住又道:“可是小姐,您這樣冒險,萬一被人察覺...”
“所以我們要更加小心。”蘇婉轉身握住芸兒的手,柔聲道:“我知道你擔心我,但眼下朝局微妙,林公子需要我們提供的這些信息。記住,在外人麵前,我依舊是那個家道中落、深居簡出的蘇家小姐,不過是應景參加些聚會罷了。”
蘇婉選了一件淡青色素麵緞子長衣,外罩月白色比甲,發髻上隻簡單簪了一支銀簪,既不失禮數,又不過分引人注目。她深知自己如今的處境——家道中落,父親遠謫,若非靠著祖上餘蔭和幾位世交的照拂,她連受邀的資格都沒有。但也正因如此,她反而能夠以一種相對超然的姿態觀察這些場合中的人情往來。
許府後花園中,已是衣香鬢影,笑語喧嘩。幾位尚書、侍郎的夫人被眾人簇擁在中心,她們談笑風生,舉止間自有幾分朝堂之外的權勢。蘇婉悄無聲息地融入人群,向幾位世交長輩行禮問安後,便選擇了一處靠近牡丹亭的僻靜位置坐下,仿佛隻是來欣賞春色。
她的目光平靜地掃過人群,心中卻已開始快速分析:今日到場的有吏部許侍郎夫人、禮部張尚書夫人、都察院右都禦史王大人夫人...清流一派的官員家眷幾乎到齊,唯獨缺少與軍方勳貴往來密切的幾家。這本身就是一個信號——朝中清流與勳貴之間的界限越發分明。
“婉妹妹,好久不見。”一個溫柔的聲音在耳邊響起。蘇婉抬頭,見是父親故交、現任國子監司業周大人的兒媳李氏。周家與蘇家是世交,李氏與蘇婉自幼相識,感情甚篤。
“李姐姐。”蘇婉含笑起身相迎,二人執手相看,皆是感慨。李氏引蘇婉至一旁人少處的石凳坐下,低聲道:“前日家翁收到你父親來信,他在江西一切安好,讓你不必掛心。”
蘇婉眼中微濕,點頭道:“多謝周世伯掛念。父親可還說了什麽?”
李氏環顧四周,聲音壓得更低:“家翁說,朝中近來暗流湧動,讓你在京中萬事小心。特別是...”她頓了頓,“與涼國公府有關的人家,近來少走動為妙。聽說皇上近日對幾位大將頗為不滿,恐有變故。”
蘇婉心中一動,麵上卻不露聲色:“妹妹記下了。多謝姐姐提醒。”
二人又說了些家常,李氏便被其他相熟的夫人叫去賞花。蘇婉獨自坐著,心中卻已翻騰起來。周世伯通過兒媳傳遞的這個警告,與她近來收集到的其他信息不謀而合。
不遠處,幾位夫人正聚在一起閑聊。蘇婉端起茶盞,看似在欣賞園中景致,實則全神貫注地聆聽著順風傳來的隻言片語。
“...我家老爺近日愁得很,兵部那邊似有大事,幾位大人常閉門密議至深夜...”這是太仆寺少卿王夫人的聲音,帶著幾分憂慮,“問他何事,他隻搖頭不語,這幾日回府都帶著一身酒氣,這在以往是從未有過的。”
“可不是嘛,聽說張禦史家前幾日來了位遠客,像是從北邊來的,風塵仆仆...”接話的是通政司參議趙大人的夫人,“神秘得很,直入書房密談至三更。第二日張禦史就遞了告病的折子,已經三日未上朝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另一位夫人壓低聲音:“李尚書的夫人抱怨,其弟原本在五軍都督府是個閑差,近日卻突然被派了外差,辛苦得很...說是去山西公幹,可連個準信歸期都沒有。”
“這算什麽,”又一個聲音加入,“宮中劉昭儀的母親前日入宮請安,回來說昭儀透露,陛下近日似對某位王爺的奏請格外寬容...好像是北邊那位,具體不便明說。”
這些話語,如同散落的珍珠,看似無關緊要,甚至瑣碎。但蘇婉卻能憑借其敏銳的直覺和對其背後家族關係、官場動態的了解,將這些碎片巧妙地串聯、提煉。某位都督的煩躁閉門,可能與即將到來的軍中清洗有關;北方來的神秘客人,或許關聯著邊鎮或藩王的動態;閑差突然變忙,可能是人員調動的前兆;皇帝對某王爺的寬容,或許暗示著某種政治風向的轉變。
賞花宴進行到一半,許侍郎夫人邀請眾女眷到花廳用茶點。席間,話題自然轉到了近日京中的熱門話題——太子的病情。
“聽說太子殿下已大好,真是社稷之福啊。”一位夫人感慨道。
“是啊,東宮那位孫娘娘前日還召見了家姐,說殿下已能下床行走,精神也好了許多。”接話的是京營一位都督的夫人,“不過聽說禦醫囑咐還需靜養數月,朝政之事暫時還是由陛下親自處理。”
蘇婉低頭小口品著茶,心中卻快速分析:太子妃孫氏召見武將家眷,是常規的安撫之舉,還是有意拉攏軍方支持?太子病情剛有起色,東宮就開始有所行動,這背後的意味值得深思。而皇上繼續親自理政,是否意味著對太子康複後的執政能力有所保留?抑或是在防範某些勢力借太子病重之機興風作浪?
茶點過後,眾人三三兩兩在園中散步。蘇婉故意放慢腳步,與幾位地位相當、同樣不太引人注目的官員家眷走在一起。這些夫人往往更願意分享一些真知灼見,因為她們和自己一樣,處於權力邊緣,觀察反而更為清醒。
“近日市麵上來了批遼東的人參,品相極好,價格卻比往年低了三成。”一位夫人看似無意地說道,“聽說是燕王府的商隊帶來的,數量很大呢。”
蘇婉心中一動,遼東人參曆來是貴重藥材,燕王府大量低價投放市場,是在籌集資金,還是在收買人心?她微笑著接話:“確是怪事,不過對我們倒是好事,正可買些給家人補身。”
另一位夫人輕聲道:“我家老爺說,近日北邊來的軍報特別多,兵部的燈火常常徹夜不滅。”
這些零散的信息在蘇婉腦海中逐漸拚接。她想起林霄此前提醒要特別注意燕王動向,如今看來,朱棣的確在積極活動。而朝中對此似乎態度曖昧,既警惕又縱容,這種矛盾背後定有深意。
宴會結束後,蘇婉婉拒了李氏同乘馬車的邀請,獨自坐上自家那輛略顯陳舊的青幔小車。車廂內,她閉目養神,腦海中卻將今日所得信息一一梳理、分類。
回府後,她直接進入書房,鋪紙研墨,卻並不急於下筆。她需要以一種隻有林霄能看懂的方式,將這些信息加密傳遞。經過多次實踐,他們已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加密方法——表麵看是尋常的家信或詩詞抄本,實則通過特定的字符置換、標點位置和看似隨意的塗抹來傳遞真實信息。
“春日賞花,見牡丹盛開,許家園中群芳爭豔。唯缺姚黃魏紫,聞已被移往北園...”蘇婉筆下流暢,表麵是在描述賞花見聞,實則暗示清流聚會中缺少軍方代表,且有動向表明注意力轉向北方可能指燕王)。
“王夫人憂其夫夜值兵部,張府有北客至,趙家弟忽有外差...”她繼續寫道,將這些信息以家長裏短的方式穿插在字裏行間。在提及“北客”時,她故意將“北”字寫得稍大,且在信紙邊緣留下一個墨點,這是他們約定的重要標記。
最後,她加上自己對形勢的分析:“觀群芳動向,似有山雨欲來之勢。牡丹雖好,恐非久安之兆。望君珍重,慎獨行事。” 這裏的“牡丹”暗指太子,表達了對太子地位可能不穩固的擔憂。
寫完這封看似尋常的家信,蘇婉輕輕吹幹墨跡,裝入信封。她喚來老仆蘇全,吩咐道:“全伯,明日將這封信連同我抄錄的這本《詩經》一並送去林府,交予林公子。就說我感謝他前日送來的藥材,特抄經書一卷以表謝意。”
蘇全會意點頭,他雖不知具體內容,但知自家小姐與林公子之間有重要信件往來,每次都謹慎萬分。老仆低聲道:“小姐放心,老朽曉得輕重。今日市井間有傳言,說幾個邊境將領的家眷近日悄悄進京,住在城西的客棧裏,行蹤詭秘。”
蘇婉眼中閃過一絲亮光:“全伯,這個消息很重要。以後市井間的傳言,無論大小,都留心記下告訴我。”
這些“軟性情報”不涉及具體核心機密,卻充滿了暗示性和前瞻性。蘇婉會將這些信息仔細梳理,通過極其隱秘的方式或許是一次“贈送”的尋常書籍中夾帶的加密便條,或許是通過絕對心腹的老仆的口頭傳遞),悄然送達林霄手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次日黃昏,林霄收到了蘇婉的“回禮”。他屏退左右,獨自在書房中展開那卷手抄《詩經》,仔細辨認著其中隱藏的信息。隨著解讀的深入,他的眉頭時而緊鎖,時而舒展。
蘇婉提供的信息與他從翰林院檔案和市井中收集的情報完美契合。兵部連日密議、北方來客、五軍都督府人員調動、皇帝對某藩王的特殊態度...所有這些碎片正在拚湊出一幅完整的圖景。
“婉兒的觀察越發敏銳了。”林霄心中暗讚。他從蘇婉的信息中讀出了更多深意:清流文官與軍方勳貴之間的裂痕在加大;太子的病情雖穩定,但各方勢力已在為可能的變化做準備;燕王朱棣的動向引起了朝中注意...
特別令林霄警覺的是邊境將領家眷秘密進京的消息。這絕非尋常,很可能意味著邊境軍心不穩,或者某些將領在為自己的後路做準備。聯想到曆史上藍玉案牽連之廣,這些將領可能已經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林霄走到書案前,鋪開京城地圖,在城西區域做了標記。他需要派人暗中查探那些邊境將領家眷的底細和目的。同時,他對燕王朱棣的活動也更加關注——低價傾銷人參可能是單純的商業行為,也可能是在收買人心、積累資金,為將來的行動做準備。
這些信息與林霄從官方渠道獲得的“硬信息”相互印證、補充,常常能讓他豁然開朗,或者察覺到潛在的風險。兩人雖不常直接會麵,卻通過這種無聲的默契,共同編織著一張日益縝密、覆蓋朝堂內外的情報網絡,使得林霄對那暗流洶湧的局勢,把握得愈發清晰立體。
是夜,林霄在燈下展開一張白紙,開始繪製最新的形勢圖。在代表各方勢力的符號之間,他鄭重地添上了一個新的標記——一朵簡雅的蘭花,代表蘇婉和她的情報網。在這個波詭雲譎的時代,這個看似柔弱的女子,已成為他最重要的盟友和耳目。
窗外月色朦朧,林霄望向蘇府的方向,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愫。有感激,有欽佩,也有一絲難以言喻的擔憂。在這場日益危險的遊戲中,他必須更加小心,不僅為了保護自己,也為了保護那個在深閨中默默為他織網的女子。
“情報網絡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和深化。”林霄在心中規劃著下一步行動。他需要更多可靠的耳目,更需要建立一個安全高效的信息傳遞係統。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蘇婉的協助。
第二天,林霄以感謝蘇婉贈書為名,回贈了一盒文房四寶,其中暗藏了他對形勢的分析和下一步行動計劃。又一場無聲的協作就此展開,兩張情報網在暗處悄然交織,在這大明洪武林立的棋盤上,布下了屬於自己的棋子。
暮色漸深,京師華燈初上。在這片繁華之下,無人知曉兩個年輕人正通過這種隱秘的方式,試圖解讀這個時代的謎題,為不確定的未來做準備。蘇婉坐在窗前,望著林府的方向,輕輕撫過那方新得的端硯,嘴角泛起一絲會心的微笑。他們之間的這種默契,已然成為這個動蕩時局中,最為珍貴和有力的武器。
喜歡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請大家收藏:()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