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聖心垂詢,暗藏鋒芒
字數:8371 加入書籤
洪武二十三年的盛夏,終究是挾著無可阻擋的酷熱與潮濕,君臨應天。烈日灼烤著紫禁城層層疊疊的琉璃瓦,蒸騰起肉眼可見的扭曲氣浪,連帶著殿宇樓閣的輪廓都顯得有些恍惚不定。蟬鳴聲已從最初的試探轉為鋪天蓋地的嘶鳴,密集得令人心煩意亂,仿佛要將這沉悶空氣中的最後一絲冷靜也徹底榨幹。
宮牆之下,往日裏挺拔肅立的禁軍侍衛,甲胄內的衣衫也早已被汗水浸透,緊貼在皮膚上,但他們依舊目不斜視,如同釘死在原地的雕像,唯有偶爾微微抽動的臉頰肌肉,透露出肉體正承受著何等的煎熬。
連日來,皇帝陛下似乎將對北疆的憂慮,具體化為了對軍備、糧秣、邊鎮將領忠誠度近乎苛刻的審視。兵部、戶部的堂官們被頻繁召見,問話的內容細致到令人頭皮發麻,往往一個數字的含混不清,或是一份陳年舊檔的輕微出入,便會引來雷霆震怒和令人膽寒的追查。一種新的、更加無形的緊張感,開始取代藍玉案後的那種純粹的血腥恐懼,彌漫在六部衙門的廊廡之間——那是一種對自身業務能力能否經得起那位洞察秋毫的至尊無限度追究的深深惶恐。
翰林院這座往日相對超然的“清貴之地”,此番也未能完全置身事外。皇帝似乎突然對洪武初年製定的各類典章製度、律令條例的原始檔案產生了濃厚興趣,一連數日,皆下旨調閱相關卷宗,並要求翰林官當值以備谘詢。這使得翰林院中稍有資曆的修撰、編修們,也被卷入了這種戰戰兢兢的氛圍之中,終日埋首於發黃的故紙堆,竭力回憶著那些早已被時光塵封的製定細節與初衷,生怕一個應答不慎,便觸怒了那尊越來越難以揣測的聖心。
林霄身處其間,依舊維持著那副勤勉低調、甚至略顯平庸的姿態。孫耀宗經上次“敲打”後,見他“孺子可教”,且似乎確實才幹平平,便也失了持續刁難的興致,隻是偶爾仍會將一些繁瑣耗時的核查校對工作丟給他,林霄皆一一應下,完成得四平八穩,絕不出錯,也絕不出彩。他完美地扮演著一顆官僚機器中沉默而可靠的螺絲釘,仿佛外界所有的波瀾與壓力,都與他這從八品修撰無關。
然而,他內心的警惕卻提到了最高。朱元璋這種突然對製度本源和邊務細節的極端關注,絕非常態。這更像是一種信號,一種在確認繼承人無虞後,開始著手係統性梳理、鞏固乃至強化其統治根基,並為可能到來的新一輪風暴進行預熱的信號。而風暴的方向,極有可能,依舊是北方。
他更加小心翼翼地利用職務之便,搜集著一切可能與瓊州、與海運、與邊鎮軍備相關的信息碎片,並在腦中不斷推演著各種可能的發展軌跡。與蘇婉的聯係也愈發謹慎,非必要絕不啟用那條絕密渠道,傳遞的信息也多用極其隱晦的暗語,且絕不涉及任何具體情報,多是些讀書心得或無關痛癢的問候,仿佛真的隻是兩個謹小慎微的舊識在互通聲氣。
就在這看似平靜無波、實則暗潮洶湧的背景下,一場完全出乎林霄意料、卻足以讓他瞬間墜入冰窟的“聖心垂詢”,毫無征兆地降臨了。
這日午後,天氣格外悶熱,典籍庫內雖門窗大開,卻依舊感覺不到絲毫風動,空氣粘稠得如同凝固的膠質。林霄正與幾名同僚一起,汗流浹背地整理著一批新送來的、關於各地衛所屯田清丈的存檔副本。這些文書枯燥至極,充斥著數字和田畝圖形,校對起來格外耗費眼力心神。
突然,一陣不同於尋常文吏的、沉穩而極具壓迫感的腳步聲自庫房外廊由遠及近。所有埋首案牘的人都不約而同地停下了手中的動作,下意識地屏住了呼吸——這種腳步聲,他們並不陌生,通常意味著宮內極具分量的人物駕臨。
下一刻,乾清宮管事牌子、司禮監隨堂太監李彬的身影,出現在庫房門口。他麵白無須,神色端凝,目光如電般掃過庫內眾人,最後精準地落在了正執筆核對田畝數的林霄身上。
庫房內的空氣瞬間徹底凝固了。幾名書辦甚至下意識地縮了縮脖子,恨不得將自己藏到書架後麵去。李彬!皇帝身邊最得用的內侍之一!他親自前來,所為何事?而且目標明確,直指林霄!
林霄的心髒在那一刹那幾乎停止了跳動,一股冰冷的寒意自尾椎骨急速竄上頭頂,瞬間衝散了所有的酷熱。但他強大的意誌力在此時發揮了作用,隻見他臉上迅速浮現出恰到好處的驚愕、茫然,以及一種小臣驟然被天子近侍點名時應有的、巨大的惶恐與無措。他慌忙放下筆,起身,整理了一下並無線頭褶皺卻已被汗水微微浸濕的青色官袍,快步走到李彬麵前,深深一揖,聲音帶著一絲微不可察的、符合情境的顫抖:
“微…微臣林霄,不知李公公駕臨,有失遠迎,恕罪恕罪!”
李彬麵無表情,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一瞬,似乎是在審視,又似乎隻是例行公事,聲音平淡無波,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林修撰,陛下於武英殿西暖閣閱覽洪武八年修訂《大明律》之原始議稿,偶有不明之處,聞你近日於此間整理舊檔,頗涉律令沿革,特宣你即刻前往,備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英殿西暖閣!皇帝陛下親自垂詢!對象是他這個小小的翰林院修撰!
這話如同驚雷,在死寂的庫房內炸響!所有聽到的人無不駭然變色,看向林霄的目光充滿了極致的驚疑、同情,甚至是一絲幸災樂禍——陛下垂詢,是天大的恩寵,更是極致的凶險!答得好,或可簡在帝心;答得稍有差池,便是萬劫不複!更何況,是在這敏感的時刻,詢問關於《大明律》這種國之根本的製定細節!
林霄的後背瞬間被冷汗徹底浸透。皇帝怎麽會突然問起這個?還特意點名找他?洪武八年的《大明律》議稿?他確實因整理檔案接觸過一些,但絕談不上精通!這是一個陷阱?一次試探?還是朱元璋真的隻是一時興起?
無數個最壞的念頭電光石火般閃過腦海,但他麵上卻不敢有絲毫遲疑,立刻以頭觸地,聲音充滿了受寵若驚與巨大的惶恐:“微臣…微臣領旨!陛下天恩,竟垂詢及微末小臣,微臣…微臣才疏學淺,恐…恐有負聖望,誠惶誠恐!”他的表演毫無破綻,完美契合了一個驟然被帝國最高統治者點名、不知所措的低階官員形象。
李彬似乎見慣了這種場麵,微不可察地皺了下眉,淡淡道:“陛下還在等著,林修撰,這就隨咱家走吧。”
“是是是!微臣遵旨!”林霄連忙應聲,姿態謙卑至極,垂首緊跟在那名太監身後,在無數道複雜目光的注視下,一步步走出了典籍庫。
穿過重重宮闕,越靠近武英殿,氣氛便越是肅殺。巡邏的侍衛目光銳利如鷹,值守的宦官如同泥雕木塑,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無形的、令人窒息的威壓。烈日炎炎,林霄卻覺得渾身發冷,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大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運轉,設想著各種可能的情景及應對之策。
武英殿西暖閣,並非正式朝會之所,陳設相對簡雅,卻更顯天威咫尺。地龍並未燒起,但室內依舊悶熱。朱元璋並未坐在正中的禦座上,而是穿著一身半舊的赤黃色龍紋常服,背對著門口,負手立於一幅巨大的大明疆域圖前,仿佛正在沉思。他的身影並不算特別高大,卻自然而然地散發出一種掌控天下、洞悉人心的磅礴氣勢,令人不敢直視。
案幾上,散放著幾卷顯然年代久遠的黃冊,正是洪武八年修訂《大明律》時的部分原始議稿。
李彬悄無聲息地退至門邊垂手侍立。林霄不敢怠慢,上前數步,在距離皇帝背影約丈許之地,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額頭緊緊貼上冰涼的金磚地麵,高聲道:“微臣翰林院修撰林霄,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聲音在空曠的暖閣內回蕩,帶著一絲難以抑製的微顫。
朱元璋並未立刻轉身,依舊凝視著那幅疆域圖,仿佛沒有聽到。時間在這一刻仿佛被拉長了,每一秒都如同一個世紀般漫長。林霄跪伏在地,能清晰地聽到自己心髒劇烈跳動的聲音,以及金磚傳來的、自身血液奔流的嗡鳴。冷汗順著他的鬢角滑落,滴在身下的金磚上,留下一個小小的、迅速消失的深色印記。
良久,就在林霄幾乎要以為皇帝忘記了他的存在時,一個低沉而略帶沙啞的聲音,緩緩響起,並不如何響亮,卻如同重錘般敲擊在人的心坎上:
“林霄。”
“微臣在!”林霄立刻應聲,不敢有絲毫遲疑。
“朕聞你近日,於翰林院整理舊檔,頗勤勉。”朱元璋的聲音平淡無波,聽不出喜怒,“洪武八年,重修《大明律》,於‘戶律’‘兵律’增刪尤多。朕偶翻舊稿,見當時有議,欲將‘私越度關津’‘私出外境及違禁下海’之罪,量刑加重,遇赦不宥。然最終頒行律文,於此卻未見大動。卿可知,當時議政會議,於此條,爭議焦點何在?最終又是何人,以何理由,主張暫緩加重?”
問題來了!果然是關於《大明律》!而且直接切入“海禁”與“關津”管理這等敏感話題!
林霄的心髒猛地一縮。皇帝這哪裏是詢問律法沿革?這分明是在借古喻今,試探他對當前海疆管理與邊關控製的看法!甚至……可能是在隱晦地敲打他!難道……瓊州之事,露出了蛛絲馬跡?還是自己之前通過蘇婉間接影響東宮護理之事,引起了皇帝的懷疑?
巨大的恐懼瞬間攫住了他,幾乎要讓他窒息。但他知道,此刻任何一絲猶豫或慌亂,都是致命的。他必須回答,而且必須回答得看似純粹基於檔案記載,不摻雜任何個人見解!
他強行壓下翻騰的心緒,大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檢索著近期翻閱過的相關檔案記憶。幸運的是,他確實因為整理需要,仔細看過一些洪武初年律法修訂的爭論記錄!
他略作沉吟,仿佛在謹慎回憶和組織語言,隨後才恭聲應答,語速平穩而清晰,盡量讓自己聽起來像一個純粹複述檔案的書記員:
“回稟陛下,微臣愚鈍,於律法精義所知甚淺,僅就近日整理相關存檔所見,試為陛下陳之。洪武八年議律,於‘私越度關津’及‘海禁’條款,確曾有過激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時有大臣主張,開國未久,天下初定,北元遺孽未靖,東南海疆倭寇頻仍,且民間私下海貿,易勾結外番,泄露國情,資敵以糧械,隱患極大。故力主加重刑罰,凡私越者、私販者,首犯即處絞刑,從犯流三千裏,遇赦不宥,以儆效尤,徹底斷絕此弊。”
“然……”林霄話鋒一轉,語氣依舊平穩,“亦有大臣,如當時參與議律的禦史中丞陳寧等人,提出異議。其主張大致有三:其一,律法貴在公允持久,量刑須有梯度,若首犯即處極刑,遇赦不宥,則失之嚴苛,恐非仁政之本,亦難持久;其二,東南沿海百姓,世代依海而生,若徹底禁絕,恐生計無著,反逼民為盜,為淵驅魚;其三,海疆萬裏,巡檢難周,若刑罰過重,則地方有司或畏於考成,匿而不報,或矯枉過正,濫施刑罰,反致吏治敗壞,民怨積深。”
“據存檔所載,當時爭議頗大,相持不下。最終……最終似是因……因……”林霄說到這裏,恰到好處地顯露出一絲“記憶模糊”的遲疑和惶恐,“似是因當時中書省多位大臣認為,海禁國策當堅定不移,然律法具體條款之修訂,須更為審慎周詳,且當時首要之務在於理清田畝、整頓衛所,故建議此條暫緩議決,仍多沿用前宋《刑統》舊例稍加損益,待時機成熟再行細化。此乃微臣於存檔中窺得之依稀舊事,見識淺陋,或有訛誤遺漏,伏乞陛下聖鑒。”
他將自己完全摘離出來,所有論述都冠以“存檔所載”、“當時有議”、“似是因”等前綴,表明自己隻是在複述檔案記錄,絕無個人見解。同時,他刻意模糊了最終拍板的具體人物,隻以“中書省多位大臣”概之,避免涉及任何可能敏感的具體曆史人物評價。
暖閣內再次陷入沉寂。朱元璋依舊背對著他,沒有任何表示,仿佛仍在消化他這番話,又仿佛根本不在意他的回答。
林霄跪伏在地,心跳如擂鼓,等待著最終的審判。每一秒都如同在刀尖上煎熬。
終於,朱元璋緩緩轉過身來。
林霄不敢抬頭,隻能看到那雙明黃色的靴尖移近了些許,停在他麵前。一股無形的、沉重的壓力撲麵而來,幾乎要將他壓垮。
“依存檔所見……”朱元璋的聲音再次響起,依舊平淡,卻似乎多了一絲難以捉摸的意味,“當時主張暫緩者,所慮‘逼民為盜’、‘吏治敗壞’,卿以為,此慮……如何?”
又一個陷阱!皇帝竟然直接問他個人看法!
林霄隻覺得頭皮發麻,冷汗再次涔涔而下。他絕不能直接評價前人得失,更不能輕易表達自己的觀點!
他立刻以頭觸地,聲音充滿了極大的惶恐:“陛下明鑒!微臣職位卑末,學識淺陋,安敢妄議國策、評說先賢!當時諸位大人皆乃國之棟梁,深謀遠慮,其爭議所慮,必是從江山社稷長遠計議。微臣……微臣唯有潛心學習,恪盡職守,萬萬不敢有絲毫僭越之想!”
他再次將姿態放到最低,堅決不接這個話茬,隻強調自己職位低微,不敢妄議。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忽然輕笑了一聲。那笑聲很輕,卻帶著一種冰冷的穿透力,讓人不寒而栗。
“職位卑末……學識淺陋……”他重複了一遍林霄的話,語氣莫測,“朕卻聽聞,太子病重之時,東宮曾有人進言些許調理之法,看似玄奧,卻亦有幾分歪理。其中,似有提及‘五髒之華注於背’,‘常暖督脈’之說?朕好奇,此等言論,不知源於何典?卿於典籍庫中,可曾見過類似記載?”
來了!果然還是牽扯到了東宮之事!皇帝竟然連這種細節都注意到了!而且直接問到了他頭上!
林霄的心髒幾乎要跳出胸腔,巨大的恐懼瞬間將他淹沒。他強行控製住幾乎要發抖的身體,頭腦飛速旋轉。承認?那是找死!否認?萬一皇帝已掌握證據,更是欺君!
電光石火間,他做出了決斷。依舊是以不變應萬變——推給故紙堆,撇清自己!
他再次重重叩首,聲音甚至帶上了一絲哭腔:“陛下恕罪!微臣……微臣惶恐!東宮之事,天家秘聞,豈是微臣所能與聞?至於……至於陛下所言‘調理之法’,微臣……微臣於故紙堆中,確曾見過類似道家養生、醫家導引之說的零星記載,散見於《雲笈七簽》、《聖濟總錄》等雜書之中,然皆支離破碎,語焉不詳,多為方士虛妄之言,實難登大雅之堂,更不敢妄斷其與東宮之事有涉!微臣……微臣隻是埋首案牘,抄錄歸檔,實不知……實不知其他啊!陛下明察!陛下明察!”
他將自己徹底摘幹淨,把所有東西都推給“故紙堆中的零星記載”和“方士虛妄之言”,並一再強調自己隻是負責整理檔案,其他一概不知,姿態卑微惶恐到了極致。
暖閣內再次陷入令人窒息的沉默。林霄能感覺到那道目光如同實質般落在他的背上,似乎要將他從裏到外徹底看穿。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林霄的額頭緊緊貼著冰冷的地磚,汗水已經模糊了他的視線,但他不敢有絲毫動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不知過了多久,仿佛一個世紀那麽漫長,朱元璋的聲音終於再次響起,卻已恢複了最初的平淡,甚至帶著一絲難以察覺的……索然?
“罷了。看來卿確隻是勤於案牘罷了。”他揮了揮手,語氣淡漠,“退下吧。”
“微臣……微臣謝陛下隆恩!微臣告退!”林霄如蒙大赦,又重重磕了一個頭,這才顫抖著站起身,垂首躬身,一步步倒退著出了暖閣,自始至終,沒敢抬頭看皇帝一眼。
直到退出武英殿,來到烈日之下,被那灼熱的陽光一照,林霄才仿佛重新回到了人間。他後背的官袍早已濕透,緊貼在皮膚上,冰涼刺骨。雙腿有些發軟,幾乎站立不穩。
李彬不知何時又出現在他身邊,依舊是那副麵無表情的樣子,淡淡道:“林修撰,陛下有旨,念你今日備詢有功,賜宮紗一匹,冰湃瓜果一份,已送至翰林院。你好自為之。”
“微臣……謝主隆恩!”林霄再次躬身行禮,聲音依舊帶著顫音。
看著李彬遠去的背影,林霄站在熾熱的陽光下,卻感到一股深入骨髓的寒意。
皇帝最後那句話——“看來卿確隻是勤於案牘罷了”——是相信了他的表演?還是根本不信,隻是暫時不想追究?那賜下的宮紗和瓜果,是獎賞?還是另一種形式的警告和監視?
聖心似海,深不可測。這一次,他仿佛是在萬丈深淵之上走了一遭鋼絲,雖然暫時安全落地,但那深淵,依舊在他的腳下,從未遠離。
他深吸一口燥熱的空氣,整理了一下衣冠,邁著依舊有些虛浮的步伐,向著翰林院的方向走去。臉上,重新掛起了那副謙卑、惶恐、甚至略帶一絲因“麵聖”而激動不安的表情。
他知道,這場暗藏鋒芒的聖心垂詢,或許暫時過去了。
喜歡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請大家收藏:()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