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切中時弊,帝心嘉許

字數:5929   加入書籤

A+A-


    “伴君如虎……”林霄低聲喟歎,他知道,自己今日看似過關,實則隻是將更大的考驗推遲了。皇帝對民生疾苦的關注,絕非一時興起,這背後是北疆未靖、內部隱憂交織下的深層焦慮。自己這個看似“熟悉舊檔”的修撰,恐怕已經被皇帝納入了一個潛在的、可供谘詢的名單,盡管位次極其靠後。
    接下來的數日,翰林院內的氣氛似乎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同僚們對林霄的態度,敬畏中多了幾分探究,疏遠中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討好。孫耀宗雖然依舊保持著上官的威嚴,但指派工作時,語氣明顯緩和了許多,甚至偶爾會詢問一下他關於某些典籍校勘的意見。
    林霄對此心知肚明,他依舊維持著那副勤勉低調、甚至略顯迂腐的姿態。他將皇帝的賞賜小心收好,隻在同僚起哄時,才泡上一壺禦賜的新茶分享,言語間充滿了對天恩的感激涕零。在工作中,他更加投入地埋首於故紙堆,尤其是那些關於曆代賑災、水利、農桑的著述,仿佛真的要將他那日奏對時提到的“引據經典”落到實處。
    他利用編纂大典的便利,更加係統性地研讀《救荒活民書》、《農桑輯要》等典籍,並開始有意識地整理、摘錄其中切實可行的措施,尤其是關於“以工代賑”的具體案例、倉儲管理的方法、以及地方官吏在賑災中的職責與考核標準。
    他做這些,並非為了再次炫技,而是為了真正充實自己,以備皇帝可能的下一次垂詢。同時,這也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偽裝——一個真正醉心於學問、試圖從古籍中尋找治國良方的學者,總比一個急功近利、善於鑽營的官僚更讓人放心。
    然而,就在林霄以為這次“民生問策”的風波將逐漸平息,一切將回歸看似平靜的軌跡時,一場來自朝堂之上的波瀾,再次將他推向了風口浪尖。
    那是在一次例行的朝會之後。關於淮西、河南等地春荒後續賑濟事宜的討論,再次成為了焦點。戶部呈報了最新的賑災進展,言辭間不乏自我褒揚,強調錢糧已足額發放,流民得到安置,疫情得到控製雲雲。
    然而,幾位都察院的禦史卻出班彈劾,指出戶部奏報與地方實際情況存在出入,部分地區賑濟錢糧被胥吏克扣,以工代賑項目淪為形式,甚至有的地方官員虛報災情,冒領賑糧。雙方在朝堂上爭執不下,引經據典,互相攻訐,場麵一度有些混亂。
    高踞禦座之上的朱元璋,始終麵色陰沉地聽著,一言不發。他那雙銳利如鷹隼的目光掃過丹墀下爭吵的臣子,無形的低氣壓讓整個奉天殿都籠罩在一片令人窒息的氛圍中。
    就在戶部尚書與一位言辭激烈的禦史爭得麵紅耳赤之際,朱元璋突然開口,聲音不高,卻瞬間壓下了所有的嘈雜:“夠了!”
    殿內頓時鴉雀無聲。
    朱元璋的目光緩緩移動,最後落在了班列末尾、幾乎要隱沒在柱影裏的翰林院隊列方向。
    “翰林院修撰林霄。”皇帝的聲音平淡地響起,卻如同驚雷般炸響在寂靜的殿堂。
    所有目光,瞬間齊刷刷地聚焦到了那個青色的、毫不起眼的身影上。連正在爭吵的戶部尚書和那位禦史,都愕然地停下了動作,難以置信地望向後方。
    林霄的心髒在那一刹那幾乎停止了跳動。他萬萬沒想到,皇帝會在這種場合,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再次點他的名!他感到無數道目光如同實質般落在背上,有驚疑,有好奇,有審視,更有毫不掩飾的嫉妒與敵意。
    他不敢有絲毫遲疑,立刻出班,小步疾行至禦道中央,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額頭緊緊貼上冰涼的金磚,高聲道:“微臣在!”
    “朕前日問你荒政之事,”朱元璋的聲音依舊聽不出喜怒,“你言及‘吏治清濁之關鍵’,乃諸弊之源。今日朝堂所議,恰印證此點。依你之見,此次淮西賑濟,朝廷當如何措置,方能令恩澤下達,實惠及民?而非徒耗錢糧,肥了中飽私囊之蠹吏?”
    又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坑!而且是在滿朝文武麵前!讓他一個從六品修撰,當著戶部、都察院等一眾堂官的麵,去評判朝廷賑濟方略的得失,並提出建議?這簡直是將他放在火上烤!
    答得好,勢必得罪戶部乃至地方無數官吏;答得不好,便是無能,甚至可能被扣上“妄議朝政”的帽子。皇帝此舉,究竟是真心詢問,還是借他之口敲打戶部?或是又一次更嚴厲的試探?
    林霄伏在地上,能感覺到自己的後背瞬間又被冷汗浸透。大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瘋狂運轉,檢索著近日研讀荒政典籍的心得,以及那日奏對時的思路。他知道,此刻任何一絲猶豫或慌亂都是致命的。必須回答,而且必須回答得既能切中時弊,又顯得立足典籍、不涉人事,將矛頭指向“製度”和“共性的吏治問題”,而非具體官員。
    他深吸一口氣,強行壓下翻騰的心緒,用略帶顫抖卻盡量清晰的聲音答道:“陛下聖明,明察秋毫!微臣……微臣前日所言,實乃基於史籍所載之泛泛而論,豈敢妄斷今日之事?然陛下垂詢,微臣不敢不竭盡駑鈍,再陳芻蕘之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先再次撇清,強調自己是基於曆史經驗。
    “此次淮西等地春荒,陛下夙夜憂勞,朝廷賑濟迅疾,本意至善。然正如諸位禦史大人所言,善政需良吏方能施行。微臣愚見,當下或可從三方麵著手,查漏補缺,以期實效。”
    “其一,嚴旨核查,雷厲風行。”林霄字斟句酌,“請陛下欽點剛正不阿、熟知地方事務之重臣或科道官,組成巡按禦史,持陛下嚴旨,即刻馳赴災區,不隻聽州縣匯報,更要深入鄉裏,暗訪民情,核對賑濟錢糧發放明細、以工代賑項目實效。對於膽敢克扣、冒領、舞弊之胥吏乃至官員,無論品級高低,一經查實,即行拿問,依律嚴懲,並昭告天下,以儆效尤。此乃震懾之舉,可收立竿見影之效。”
    他提出派欽差暗訪,這是針對吏治腐敗的直接措施,但將執行者指向“重臣或科道官”,避免自己涉及具體人事。
    “其二,明定章程,公開透明。”林霄繼續道,“可責令戶部會同地方,將此次賑濟的款項來源、分配標準、發放流程、以工代賑的具體項目、用工錢糧標準等,製定極其詳盡的章程,刊印成冊,或於城門口、鄉亭等醒目處張榜公布,曉諭百姓,令其知曉自身應得之數。同時,鼓勵百姓監督,設立投匱之言路,凡發現官吏有不法之情,可直達巡按禦史。使賑濟之事,置於陽光之下,則宵小難以遁形。”
    這是借鑒了現代管理的透明化思路,但用古代的方式表達出來,旨在從製度上減少舞弊空間。
    “其三,完善考成,重在預防。”林霄最後道,“此次賑濟之後,當以此為例,進一步完善地方官吏之考成法。將荒政準備、倉儲管理、災時應對、民心安撫等,列為州縣官考績之重要依據,與錢糧、刑名等同。對表現優異者,不次擢升;對玩忽職守、甚至貪墨腐敗者,嚴懲不貸。同時,督促各地常平倉、預備倉務須充實,定期核查,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此乃長遠之計,可增強百姓抗災之力,使災荒之害減至最低。”
    他的建議,層層遞進,從緊急的震懾,到中期的製度完善,再到長遠的根本預防,邏輯清晰,且都引用了曆史上類似的成功經驗作為支撐,顯得有理有據,並非空中樓閣。更重要的是,他始終將重點放在“製度”、“章程”、“考成”上,避免直接指責任何具體官員,將矛頭引向了共性的吏治問題和完善監管機製的必要性。
    整個奉天殿靜得可怕,隻有林霄清晰而謹慎的聲音在回蕩。百官們神色各異,戶部一些官員麵色難看,而都察院的禦史們則有的微微頷首,似乎覺得這小小修撰說出了他們想說的話。勳貴武將們大多事不關己,冷眼旁觀。文官班列中,不少人露出思索之色。
    禦座之上,朱元璋依舊麵無表情,但那雙深邃的眼眸中,卻似乎掠過一絲極難察覺的亮光。林霄的這番應對,超出了他的預期。這小子沒有像尋常官員那樣陷入具體問題的爭吵,也沒有畏縮不言,而是跳出了窠臼,從更宏觀的“製度執行與監督”層麵提出了係統性的建議,既切中了時弊要害,又巧妙地避開了人事紛爭,顯得既有見識,又懂分寸。
    良久,朱元璋緩緩開口,聲音依舊平淡,但那股無形的壓力似乎減輕了些許:“卿之所言,雖多為老生常談,然條陳清晰,頗得要領。看來朕前日說你‘並非全無所得’,倒是沒說錯。”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戶部官員的方向,語氣轉冷:“林修撰所言‘嚴旨核查’、‘明定章程’,爾等可都聽清了?賑濟之事,若再有不實不盡之處,休怪朕的刀斧不利!”
    “臣等遵旨!定當恪盡職守,不負聖恩!”戶部尚書等人慌忙出班跪倒,聲音發顫。
    “至於完善考成,重在預防,”朱元璋的目光重新落回林霄身上,“此乃長遠之計,非一日之功。林霄。”
    “微臣在!”林霄心頭一緊,不知皇帝又有何安排。
    “朕看你對荒政之事,確是用心了。”朱元璋的語氣聽不出褒貶,“自即日起,翰林院編撰《洪武大典》‘食貨誌’中,關於曆代荒政、倉儲、漕運、屯田等部分,由你協助總撰官,負責主要文稿的梳理與初擬。朕要看到的,不是堆砌辭藻,而是如你今日所言,條理分明、切於實用的治國之策輯錄!”
    這道旨意,如同又一記驚雷,在朝堂上引起了輕微的騷動!讓一個從六品修撰,協助總撰官負責《洪武大典》中極其重要的“食貨誌”部分?這雖然不是正式的升遷,但其賦予的權責和帶來的影響力,遠非一個普通修撰可比!這無疑是皇帝對林霄此次奏對的高度肯定,也是一種非同尋常的破格任用!
    林霄自己也愣住了,但他反應極快,立刻以頭觸地,聲音充滿了巨大的“惶恐”與“感激”:“微臣……微臣才疏學淺,蒙陛下如此信重,委以重任,誠惶誠恐,唯恐有負聖望!微臣……微臣必定嘔心瀝血,竭盡全力,協助總撰大人,將差事辦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嗯,退下吧。”朱元璋揮了揮手,不再多言。
    “微臣謝主隆恩!微臣告退!”林霄再次叩首,這才起身,垂首躬身,在無數道更加複雜、甚至帶有灼熱意味的目光注視下,一步步退回了班列之中。
    他知道,從這一刻起,他在翰林院、乃至在整個大明官場的處境,將徹底改變。皇帝的“嘉許”,如同一把雙刃劍,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將他置於更加耀眼、也更加危險的聚光燈下。
    而此刻,他心中想的卻是:終於可以名正言順、更加深入地係統研究那些關乎國計民生的“食貨”之學了,這對於瓊州未來的發展,或許將有著意想不到的裨益。
    散朝後,林霄幾乎是被同僚們簇擁著回到翰林院的。各種或真或假的恭賀之聲不絕於耳。孫耀宗親自等在院中,臉上帶著前所未有的和煦笑容,拍著林霄的肩膀,連說了幾個“好”字,囑咐他定要盡心王事,不負聖恩。
    林霄一一應付,謙卑依舊。
    應付完同僚們的圍攏,林霄回到值房,關上房門,隔絕了外界的喧囂。他獨自坐在案前,望著窗外依舊灼熱的陽光,心中卻沒有絲毫喜悅,隻有如履薄冰的凝重。
    皇帝的“嘉許”和委任,如同在他身上打下了一道深刻的烙印。他不再是一個可以隱藏在角落的“老六”了,至少在“食貨”編纂這件事上,他必須展現出相應的能力和成果。這固然是機會,但每一步都必須走得萬分小心,因為無數雙眼睛正盯著他,其中不乏期待他出錯、甚至落井下石者。
    他攤開紙筆,卻並未立刻開始工作,而是需要靜靜思索,如何利用這個新身份,更好地偽裝自己,同時為遠方的瓊州謀取更多有用的知識和信息。
    或許,他該找個機會,與蘇婉再見一麵?
    她總能在他最需要的時候,提供最冷靜的分析和最有價值的建議。
    喜歡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請大家收藏:()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