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婉助籌謀,細節製勝
字數:7683 加入書籤
蘇婉。
對,必須盡快見到她。朝堂風波的消息,想必早已通過蘇家的渠道傳入了深閨。她一定也在等待著他的消息,為他這突如其來的“簡在帝心”而憂心忡忡。
如何安全地見麵?上次西山臥佛寺之約,雖僥幸未被察覺,但風險已然增大。如今他備受關注,任何非常規的出行都可能落入有心人的眼中。或許……隻能再次啟用那條最隱秘、最謹慎的渠道。
林霄收斂心神,取過一張普通的公文副頁,開始磨墨。他並非要寫信,而是準備撰寫一份看似尋常的“編纂疑難點請示”。在撰寫過程中,他極其自然地在幾個特定字詞的筆畫間,留下了微不可察的、約定好的暗記——那是請求緊急會麵的信號。他將這份“請示”混入一遝需要次日呈送掌院學士的普通文書之中,蘇家在翰林院的人自然能識別並取走。剩下的,便是等待。
等待的時間格外煎熬。次日,林霄強迫自己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食貨誌”的前期準備中,埋首於浩繁的文獻,試圖用學術的冷靜壓抑內心的焦灼。
他表現得比以往更加勤勉,甚至主動向孫耀宗請教了一些關於本朝漕運製度沿革的“淺顯”問題,孫耀宗顯然很受用這種態度,撚著胡須,難得地給予了幾句“指點”。
直到散值回到小院,閂好房門,林霄才卸下偽裝,露出一絲疲憊。就在他對著油燈出神之際,窗欞極輕地響了三下,一觸即收。林霄心中一凜,迅速起身,悄無聲息地移到窗邊,透過縫隙,隻見一道黑影如同融入了夜色,迅速消失在巷口,而窗台上,多了一小截看似被風吹落的枯樹枝。
他迅速拾起樹枝,回到燈下。樹枝是中空的,裏麵藏著一卷比小指還細的桑皮紙。展開,上麵是蘇婉那熟悉的、娟秀中帶著一絲急切的筆跡,用的同樣是密寫藥水,需要特殊方法顯影:
“聞君得膺重任,憂喜參半。京中耳目甚眾,西山不宜再往。三日後酉時正刻,城南‘清漪園’,荷香榭。妾已安排,君以訪友為名,自可入園。”
清漪園?林霄知道那裏,是京城一位致仕富商的私家園林,景致清幽,平日並不完全對外開放,但偶爾會承辦一些文人士子的雅集。蘇婉選擇那裏,顯然經過了深思熟慮。私家園林,比皇家寺院更少官方色彩;以訪友為名,也比無故出遊更不易惹人懷疑。荷香榭臨水而建,視野開闊,便於觀察四周,不易被竊聽。
“三日後……”林霄計算著時間,心中稍定。蘇婉的謹慎和周全,讓他緊繃的神經鬆弛了些許。他將桑皮紙就著燈火點燃,看著它化為灰燼,然後小心處理幹淨。
接下來的兩天,林霄度日如年。他按部就班地在翰林院當值,繼續整理“食貨誌”的資料,偶爾與同僚探討一些學術問題,絕口不提朝堂之事。
他的平靜和低調,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他身上的焦點,同僚們最初的驚奇和探究,也逐漸被日常的繁瑣所衝淡。
終於到了約定的日子。林霄提前向孫耀宗告了個假,理由是約了位久未謀麵的同鄉,請教一些關於地方誌編纂的問題。孫耀宗不疑有他,爽快應允。
酉時初刻,林霄換上一身半舊的青衫,如同一個普通的士子,悄然離開了翰林院。他沒有乘坐任何交通工具,而是不疾不徐地步行向南,途中還刻意在幾家書鋪流連片刻,確認無人跟蹤後,才拐入了通往清漪園的巷道。
清漪園門口果然頗為清靜,隻有兩個門房模樣的老者。林霄報上蘇婉事先告知的“友人”名號——一位在國子監掛名的閑散文人,門房查驗了一下名帖,便恭敬地請他入園,顯然早已得了吩咐。
園內果然別有洞天,曲徑通幽,花木扶疏,比之外界的悶熱,多了幾分水汽帶來的清涼。林霄依著指示,穿過幾道回廊,遠遠便望見一片開闊的荷塘,夕陽的餘暉給田田的荷葉鍍上了一層金紅的邊緣。荷塘中央,一座精巧的榭亭躍然水上,有曲折的竹橋與岸邊相連。
林霄踏上竹橋,腳步聲在靜謐的水麵上顯得格外清晰。榭亭四麵敞軒,垂著竹簾,此時簾卷半卷,可以看到亭中已有一個人影。
走近了,隻見蘇婉背對著入口,憑欄而立,正望著滿塘荷花。她今日穿著一身月白色的襦裙,外罩一件淡青色的薄紗比甲,頭發簡單地綰起,插著一支素銀簪子,背影在暮色水光中,顯得格外清瘦而堅定。
聽到腳步聲,蘇婉轉過身來。多日不見,她清減了些許,但那雙秋水般的眸子,在看到林霄的瞬間,便漾起了難以掩飾的關切和如釋重負的光芒。她臉上薄施脂粉,遮掩了可能存在的憔悴,嘴角努力彎起一絲溫柔的笑意。
“霄郎。”她輕聲喚道,聲音一如往常的平靜,但林霄能聽出那平靜下壓抑的波瀾。
“婉兒。”林霄快步上前,在距離她一步之遙處停下,目光迅速掃過四周,確認安全後,才低聲道:“讓你擔心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我無事。”蘇婉搖搖頭,示意他在亭中的石凳上坐下,石桌上早已備好了一壺清茶,兩隻素瓷茶杯。“倒是你,朝堂之上……我聽聞時,心都揪緊了。”她一邊為他斟茶,一邊說道,語氣中帶著後怕。
林霄接過茶杯,指尖感受到瓷壁傳來的溫熱,心中也是一暖。他將那日朝堂發生的經過,詳細地敘述了一遍,包括朱元璋如何突然點名,他如何應對,以及最終獲得編纂“食貨誌”部分職責的任命。
蘇婉凝神靜聽,秀眉微蹙,直到林霄講完,她才緩緩放下茶壺,沉吟道:“陛下此舉……用意極深。表麵是嘉獎你的‘切中時弊’,實則是一石三鳥。”
“哦?婉兒請細說。”林霄正色道。
“其一,自然是考校你的真才實學,看你是否隻是紙上談兵,還是確有實務之才。‘食貨誌’涉及錢糧賦稅,乃國之根本,讓你參與,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便知。”
林霄點頭:“這點我亦有預料。”
“其二,”蘇婉眸中閃過一絲銳利,“便是借此將你置於眾目睽睽之下。你此前雖因編書稍有微名,但終究隱於典籍庫中。如今陛下親自點名,讓你負責要務,等於將你從暗處推到了明處。以往你或許還能有些許暗中動作,今後隻怕難上加難。陛下這是要……牢牢看住你。”
林霄心中一寒,蘇婉的分析與他最深的隱憂不謀而合。皇帝的“賞識”,本身就是最堅固的囚籠。
“那其三呢?”
“其三……”蘇婉壓低了聲音,“或許與東宮有關。你前番剛與太子殿下議過藩王策,雖內容隱秘,但陛下未必毫無察覺。如今讓你轉而負責‘食貨’,或許有隔斷你與東宮在‘政略’上繼續深交的意味,將你的作用限定在‘技術性’的編書事務上。同時,這也是對太子殿下的一種……微妙提醒。”
林霄默然。蘇婉對帝王心術的洞察,總是如此精準而深刻,讓他這個穿越者都自愧不如。這番分析,徹底廓清了他眼前的迷霧。
“如此說來,這‘食貨誌’的編纂,竟是步步殺機。”林霄苦笑道。
“是危機,也是轉機。”蘇婉語氣堅定,“霄郎,既然避無可避,不如迎難而上。陛下要看你是否有實務之才,你便展現給他看。但這‘展現’,須有講究。”
“願聞其詳。”林霄知道,蘇婉必有良策。
“你的奏對,核心在於‘切中時弊’與‘細節製勝’。”蘇婉思路清晰,顯然已深思熟慮,“此次編纂‘食貨誌’,你亦當秉承此道。尤其可借陛下關注淮西賑災之機,在‘荒政’部分大做文章,將你的思路深化、細化,落到實處。”
她端起茶杯,輕啜一口,繼續道:“譬如,你朝堂上所言的‘嚴旨核查’、‘明定章程’,便可結合曆代成功案例,詳細闡述巡按禦史該如何遴選、如何暗訪、核查的重點環節有哪些、如何防止官員欺瞞。對於‘明定章程’,更可細化到賑濟糧米的發放標準、登記造冊的格式、防止冒領的查驗手段,甚至……可以考慮繪製簡單的流程圖。”
“流程圖?”林霄眼睛一亮,這確實是超越時代的“細節”體現。
“對,”蘇婉點頭,“你可借鑒《營造法式》中的圖樣,將複雜的發放流程,用直觀的圖示表達,一目了然,這正體現了‘細節’和‘實用’。”
林霄大為佩服,蘇婉的思維總是能打破常規。
“此外,”蘇婉放下茶杯,目光中帶著一絲女性的細膩,“你提出的方略,多從朝廷、官吏角度出發,雖周全,卻略顯冰冷。或可補充一些……從災民角度考慮的細節。”
“災民角度?”林霄若有所思。
“嗯。”蘇婉道,“譬如,粥廠施粥,粥的稠稀標準為何?過稀不足以活命,過稠則易被克扣。可否規定‘插筷不倒’為度?發放衣物,如何保證婦孺能得到合體保暖的,而非全是破舊不堪的?災後疫病防治,除了派醫給藥,是否可強調清理人居環境,焚燒穢物,飲用開水?這些看似微末小事,卻直接關乎生死,最能體現‘仁政’落到實處。你若在編書時,於嚴謹的典章製度之外,適當加入這些充滿‘人味兒’的細節描述,不僅能使內容更為豐滿,也更能彰顯編纂者的仁心與務實,契合陛下當下對民生疾苦的關切。”
“妙啊!”林霄忍不住擊節讚歎,“婉兒,你真是我的女諸葛!這些細節,正是我所欠缺的!”朝廷大員和飽學宿儒,或許精通典章製度,但往往缺乏這種對底層民眾生存狀態的細膩體察。蘇婉的建議,無疑能讓他的編纂工作脫穎而出,而且姿態極其正確。
“還有,”蘇婉見林霄領會,微微一笑,繼續道,“你可借此機會,係統整理曆代關於漕運、水利、農具改良、乃至邊疆屯田的有效措施。尤其是那些看似簡單卻極為實用的土法,如江南的龍骨水車,北方的代田法,乃至一些應對特定災害的民間智慧。這些內容,既安全,又能展現你的博學與務實,更重要的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她意味深長地看著林霄:“……或許對瓊州那邊的基業,亦有所啟發和助益。你可將這些知識,以學術探討的方式,融入編纂之中,將來若有合適機會,或可間接惠及瓊州。”
林霄心中劇震,蘇婉竟然想到了這一層!確實,瓊州基地要發展,農業、水利、手工業都是基礎。通過編纂“食貨誌”,他可以名正言順地搜集、研究、整理這些曆代積累的寶貴經驗,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對瓊州的價值不可估量。
“婉兒……”林霄心中充滿感激,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蘇婉不僅為他化解了眼前的危機,更為他指明了如何將危機轉化為機遇,甚至為遠方的基業鋪路。
“你我之間,何須言謝。”蘇婉輕輕搖頭,臉上泛起一絲紅暈,在暮色中格外動人,“隻是,京城這邊,你須更加謹言慎行。陛下既已注目,你便需如履薄冰。與東宮往來,更要萬分小心,非必要,絕不可主動接觸。一切,以完成‘食貨誌’編纂為要務,將此作為你當下最好的護身符。”
“我明白。”林霄鄭重點頭,“隻是如此一來,我與婉兒的見麵,隻怕更難了。”
蘇婉眸光一黯,隨即又強打精神,柔聲道:“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霄郎心中有我,我心中有霄郎,便是相隔重重宮牆,亦如咫尺。眼下,助你穩住腳跟,平安度過此關,方是重中之重。”
這時,天色已然全黑,荷塘上升起了淡淡的霧氣,夏蟲的鳴叫聲此起彼伏。園中懸掛的燈籠次第亮起,在水麵上投下搖曳的光影。
“時候不早,你該回去了。”蘇婉起身,語氣中帶著不舍,但更多的是決斷,“路上小心。編纂之事,若有疑難,或需打探某些不易查證的細節,可依舊法傳訊於我,我或可通過家中關係,盡力協助。”
“好。”林霄也站起身,深深看了蘇婉一眼,似乎要將她的身影刻入心底,“婉兒,你也保重。”
兩人沒有再多的言語,一切盡在不言中。林霄轉身,踏上竹橋,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籠罩的園林小徑盡頭。
蘇婉獨立榭中,望著他離去的方向,良久,才輕輕歎了口氣,低聲自語:“霄郎,前路漫漫,凶險未卜。但無論如何,京城有我……”
接下來的日子,林霄徹底沉潛下來,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洪武大典》“食貨誌”的編纂中。他嚴格遵循著蘇婉製定的策略,在框架上力求嚴謹規範,符合朝廷體例,但在內容細節上,則極力突出“實用”與“仁政”。
他廣泛查閱《禹貢》、《管子》、《夢溪筆談》、《農桑輯要》等典籍,以及大量地方誌、檔案。對於荒政部分,他不僅詳細考證了曆代賑災製度的演變,更特意辟出章節,論述“賑濟實務細節”,其中就借鑒了蘇婉的建議,對粥廠管理、衣物發放、疫病防治等做了極其細致的描述,甚至嚐試繪製了簡單的賑濟物資發放流程示意圖,雖略顯稚嫩,但在一堆文字中顯得格外新穎和醒目。
在整理漕運部分時,他係統歸納了曆代運河開鑿、維護的經驗教訓,以及各種節水、行船的技術。在農事部分,他不僅收錄了經典的耕作理論,更有意識地搜集了各地行之有效的農具圖樣和改良方法。
他的編纂風格,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特點:引證豐富,但不堆砌;論述清晰,注重邏輯;尤其關注技術細節和實際操作性。這些文稿送到總撰官和孫耀宗那裏,起初讓人有些意外,但仔細看後,卻不得不承認其言之有物,實用性很強,符合皇帝“切於實用”的要求。孫耀宗甚至特意找林霄談過一次,勉勵他保持這種“務實”的學風。
林霄謙遜接受,依舊低調,將功勞多歸於上峰指導和同僚協助。他巧妙地利用編纂需要,向相關部門調閱一些非核心的檔案數據,也通過蘇婉留下的隱秘渠道,獲取了一些官方記載之外的地方實際情況,使他的論述更能“接地氣”。
在這個過程中,他對於這個時代的經濟運行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許多知識被他用密語記錄下來,成為未來指導瓊州發展的重要參考。他仿佛一個最耐心的工匠,在皇帝和眾人矚目的“明處”,精心雕琢著“食貨誌”這塊璞玉,同時也在“暗處”,為自己和瓊州的未來,積蓄著寶貴的力量。
時間在筆尖的沙沙聲中悄然流逝,盛夏的酷熱逐漸被初秋的涼意所取代。朝堂上關於淮西賑災的風波漸漸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北疆傳來的、關於燕王朱棣例行秋操的奏報,一切看似按部就班,但那股無形的緊張感,始終縈繞在帝國上空。
林霄的心,也如同這季節更替,在短暫的適應後,逐漸沉靜下來。他深知,眼前的平靜隻是表象,更大的風暴或許正在醞釀。而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利用這寶貴的間隙,織好“食貨誌”這件看似光鮮、實則亦是鎧甲的外衣,等待下一個未知的轉折。
他偶爾會在深夜,推開值房的窗戶,望向南方漆黑的夜空。瓊州的消息依舊靜默,但他相信,“駝爺”和王弼、俞通源他們,一定也在按照計劃,默默積蓄著力量。
“細節製勝……”林霄喃喃自語,嘴角泛起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無論是這廟堂之上的文字博弈,還是遠方海島的實力積累,決定最終勝負的,往往就在於那些不為人知的、點點滴滴的準備。
而此刻,他需要為“食貨誌”的荒政部分,補充最後一段關於災後重建與恢複生產的總結。他提起筆,蘸飽了墨,目光沉靜而專注。
喜歡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請大家收藏:()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