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山魈

字數:4549   加入書籤

A+A-


    我們村有個小偷,叫王三。其實王三本名不叫這個,但因為他偷雞摸狗的事幹得太多,大家漸漸忘了他原來的名字,隻管他叫“王三”——意思是這人做事不三不四。
    王三偷東西有些年頭了。從東家的雞,西家的鴨,到晾在院子裏的衣服,曬在場院上的糧食,他幾乎沒有不順手拿的。村裏人都知道他是賊,但抓不到現行,加上他孤身一人,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大家也就隻是防著他,沒真把他怎麽樣。
    我爹常說:“王三這人啊,遲早要遭報應。”
    這話在我十六歲那年的秋天應驗了。
    那天清晨,村裏的李老栓慌慌張張地跑到村委會,說王三不見了。大家起初沒當回事,王三是個光棍,去哪兒不用跟人報備。但李老栓接著說,他早上路過村後山的老墳地,聽見一陣奇怪的嗚咽聲,像是從墳坑裏傳出來的。
    村長帶著幾個壯年男子提著棍棒去了後山。我那時年輕好奇,也偷偷跟在後麵。
    我們在一個剛挖好還沒埋人的新墳坑裏找到了王三。他蜷縮在坑底,渾身是土,眼睛瞪得老大,嘴裏塞滿了泥土、石子和鬆樹枝,雙手緊緊抓著坑沿,指甲都劈了,滲著血。
    大家七手八腳把他拉上來,他渾身發抖,一句話也說不出。有人想把他嘴裏的東西掏出來,他卻死死咬著牙,發出野獸般的低吼。最後沒法子,隻好用鐵棍撬開他的牙,這才清掉了他嘴裏的異物。
    回到村裏,王三在炕上躺了整整三天才能開口說話。他斷斷續續講了自己的經曆,聲音嘶啞,眼裏還帶著恐懼。
    那天晚上,王三原本是想去偷鄰村張老四家新買的鐵鍬和鋤頭。為了不被人發現,他選了後山的小路。月光很亮,山路清晰可見。走著走著,他忽然聽見一陣奇怪的笑聲,像是小孩,又像是猴子。
    王三心裏發毛,加快腳步,但那笑聲始終跟在身後。他回頭一看,隻見一個黑影在樹叢間跳躍,不高,大約三四歲孩子那麽高,通體漆黑,隻有一雙眼睛閃著綠光。
    王三嚇壞了,拔腿就跑,但那黑影總是擋在他麵前。他感覺自己在山裏繞圈子,怎麽也走不出去。不知過了多久,他看見前方有亮光,像是人家,便拚命跑過去。
    等他走近,才發現那不是什麽人家,而是一片他從沒見過的墳地。墳地中央點著一盞綠色的燈籠,燈籠旁坐著一個老頭,背對著他。
    “老人家,請問下山的路怎麽走?”王三戰戰兢兢地問。
    老頭緩緩轉過身,王三倒吸一口冷氣——那老頭臉上沒有五官,隻有一片模糊的肉色。
    王三轉身要跑,卻發現自己的腳像被釘在地上,動彈不得。無麵老頭伸出手指,指向一個方向。王三順著看去,那是一個新挖的墳坑。
    “去吧,那裏有你要的東西。”無麵老頭說,聲音像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
    王三明明心裏害怕,身體卻不聽使喚地向墳坑走去。他站在坑邊,往裏一看,坑底堆滿了金銀財寶,閃閃發光。
    “拿吧,都是你的。”無麵老頭的聲音又響起來。
    王三跳進墳坑,伸手去抓那些財寶,可抓到手裏的卻變成了泥土和石頭。他驚恐地發現,墳坑邊緣開始塌陷,泥土像活了一樣往他身上湧。他想爬出去,但坑壁變得異常光滑,怎麽也爬不上去。
    就在這時,他看見坑邊出現了那個一路跟著他的黑影。月光下,他看清了那東西的樣子:它大約三尺高,全身長滿黑毛,臉是藍色的,眼睛像兩團綠色的火焰,嘴角咧到耳根,露出尖利的牙齒。
    “山魈...”王三腦海裏閃過這個詞。
    山魈蹲在坑邊,發出咯咯的笑聲,然後開始往坑裏扔東西——泥土、石子、鬆樹枝。王三想呼救,但一張嘴,那些東西就精準地飛進他嘴裏,堵住了他的聲音。他感覺呼吸越來越困難,最後昏了過去。
    王三的故事在村裏傳開後,老人們紛紛點頭,說那就是山魈,專門懲罰那些在夜裏做壞事的人。
    村裏有個老秀才,讀過不少古書,他告訴我們,《酉陽雜俎》裏記載過這種東西:“山蕭,一名山臊,《神異經》作修,《永嘉郡記》作山魅一名山駱,一名蛟,一名濯肉,一名熱肉,一名暉,一名飛龍。如鳩青色,亦日冶鳥。狀如射候,犯者能役虎害人,燒人廬舍,俗言山魈。”
    老秀才捋著胡子說:“古書上說的山魈,跟現在非洲那種藍臉狒狒不是一回事。咱們這的山魈是山精鬼怪,能迷惑人,讓人在山裏迷路,甚至自殘而死。”
    王三經曆那件事後,像是變了個人。他不再偷東西,開始在村裏老老實實種地。有時村裏人逗他,問他還敢不敢走夜路,他總是搖頭,眼神裏還帶著後怕。
    我長大後,去省城讀書,學了動物學。有一次在動物園看到了所謂的“山魈”——那種藍臉狒狒。它們成群結隊,生活在人工仿造的非洲棲息地裏。飼養員介紹說,這種動物群居,一般群落達到600隻左右,並且棲息地在非洲地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站在欄杆外,想起了王三的經曆,想起了村裏關於山魈的傳說。很明顯,這兩種“山魈”不是同一種東西。非洲狒狒不可能出現在我們中國的山林裏,更不可能有那種超自然的能力。
    那麽,王三遇到的是什麽?村裏人口口相傳的山魈又是什麽?
    去年回家,我跟父親聊起這件事。父親沉默良久,才告訴我一個秘密。
    “其實,王三失蹤那晚,不止一個人看見了他。”父親壓低聲音說,“李老栓那天晚上也去了後山,他是去給他老伴燒紙的,看見王三鬼鬼祟祟地往老墳地走,後麵跟著一個黑影。李老栓以為是王三的同夥,就沒聲張。”
    “那後來呢?”我追問。
    父親搖搖頭:“後來王三變了,大家也就不提了。不過...”父親猶豫了一下,“村裏有個說法,山魈不是固定的形態,它有時像猴子,有時像小孩,有時甚至隻是一陣風。它專門找那些心裏有鬼的人。”
    “你是說,山魈會根據人的心理變化形態?”
    父親點點頭:“老輩人都這麽說。山魈其實是山神的使者,專門懲罰那些不敬山神、在山上做壞事的人。王三那晚是去偷東西的,心裏有鬼,所以就看見了山魈。”
    我想起了古書上對山魈的描述——“犯者能役虎害人,燒人廬舍”。這不正是對違反禁忌者的懲罰嗎?
    今年春節回村,我特意去拜訪了已經年邁的王三。他如今是村裏最守規矩的人,每逢初一十五還去山神廟上香。
    我問他還記不記得那天晚上的事。
    王三渾濁的眼睛裏閃過一絲恐懼,然後緩緩搖頭:“過去的事了,不提也罷。”
    但我注意到,他的目光不自覺地瞟向了後山的方向。
    臨走時,王三突然說:“娃啊,叔告訴你一句話:人在做,天在看。山裏的東西,信則有,不信則無。但隻要你心裏沒鬼,就不怕走夜路。”
    我走出王三家,看著遠處連綿的群山,忽然明白了什麽。也許山魈真的存在,但它不是某種具體的動物,而是山林的一種意誌,一種對人類的警告。對於那些不尊重自然、心懷不軌的人,山林會用自己的方式給他們教訓。
    就像王三,他嘴裏的泥土、石子和鬆樹枝,不正是山林的組成部分嗎?山魈讓他吞下這些東西,或許是想讓他記住——你來自泥土,最終也將歸於泥土,何必貪戀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回到城裏,我重新翻閱古籍,發現《山海經》《神異經》等書中都有類似山魈的記載。它們形態各異,能力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出沒於山林,懲罰違反禁忌的人。
    現代人習慣於用已知的科學知識解釋一切,解釋不通的就回避或者否定。但有些東西,或許永遠無法用科學完全解釋清楚。
    就像我們村關於山魈的傳說,它可能隻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創造,用來警示世人不要做壞事;也可能是某種尚未被科學認知的生物;又或者,它真的是一種超自然的存在。
    無論如何,王三的故事改變了他自己,也影響了我們全村人。至少在我們村,偷雞摸狗的事少了很多,大家對山林也多了幾分敬畏。
    有時我想,也許這就是傳說和信仰的意義——它們不是簡單的迷信,而是一種文化的力量,維係著人與自然的平衡。
    至於山魈到底是什麽,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醒我們: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喜歡民間故事選集請大家收藏:()民間故事選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