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弦外之音
字數:3676 加入書籤
第三十六章弦外之音
彩虹連接者的“終極連接”提案被擱置,聯盟內部彌漫著一種微妙的反思氛圍。觀星殿的回廊中,各文明代表之間的交流不再僅僅依賴於高效平滑的連接之種,刻意保留的、帶著些許延遲和“雜音”的直接對話重新多了起來。秦妤主導的“思維多樣性監測協議”已作為底層框架嵌入織網者網絡,如同一個敏感的聽診器,時刻監聽著聯盟集體意識的“健康”脈搏。
然而,就在聯盟試圖在高效與獨立之間尋找那個脆弱平衡點時,一種全新的、無法歸類的異常現象出現了。
並非攻擊,並非故障,也非任何已知的自然宇宙現象。它最初表現為織網者網絡背景輻射中一組極其微弱、卻無法被過濾掉的隨機波動。這波動如同宇宙的心跳,微弱、規律,卻帶著一種非自然的複雜韻律。
“不是噪聲,”秦妤在實驗室裏對著錯綜複雜的數據流,眉頭緊鎖,“它有結構,但…不屬於任何我們已知的數學或物理模型。連接之種無法解析它,甚至無法有效識別它。”
傅沉舟嚐試用靈能去感知,反饋回來的是一種極其古怪的體驗——並非信息,也非情感,更像是一種…“存在的回響”,仿佛某個龐大無比的意識在極其遙遠的地方翻了個身,其無意識的波動穿透了多維時空,恰好被聯盟的網絡捕捉到。
薑月漓和心理戰術小組的報告更為玄奧:“它不攜帶任何可理解的內容,但接觸它的個體,會自發地產生一些…碎片化的、非邏輯的意象。有的報告看到了不斷分裂的幾何圖形,有的聽到了無法用音符記錄的旋律,還有的產生了關於‘時間倒流生長’的短暫幻覺。”
蘇蔓殊將其命名為“弦外之音”——存在於宇宙常規物理與意識邏輯之外的某種漣漪。
更令人不安的是彩虹連接者對此的反應。當傅沉舟將這一發現共享給阿爾法時,這位一貫平和的代表首次表現出了可以稱之為“激動”的情緒波動。
“就是這個!”阿爾法的意識傳遞帶著前所未有的強度,“這就是我們轉化時,在虛空之種核心感知到的那個古老回響的源頭!它比我們想象的更…古老,更龐大!”
阿爾法進一步解釋,當初促使部分虛空吞噬者覺醒的,不僅僅是聯盟展示的“宇宙之美”,更深層的原因是,聯盟各文明意識共振時,無意間與這個古老的“弦外之音”產生了極其短暫的諧頻,正是那一絲諧頻,動搖了虛空之種的根基,才讓理解與轉化成為可能。
“我們認為是我們感化了你們,”薑月漓敏銳地意識到關鍵,“但實際上,是某個更古老的存在,借用了我們的‘聲音’?”
“可以這麽理解,”阿爾法確認,“我們的轉化,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這個‘弦外之音’,才是最關鍵的那個變量。”
這一發現徹底改變了聯盟對自身地位的認知。他們並非宇宙中唯一尋求連接與理解的智慧,在他們之上,或者之外,可能存在著遠遠超乎他們想象層級的意識實體。
沈天佑從後勤網絡的角度提出了一個現實問題:“這波動雖然微弱,但正在緩慢增強,而且它對高精度靈能設備和跨維度通訊產生了難以預測的幹擾。如果持續下去,可能會影響聯盟的基礎運行。”
是威脅,還是機遇?是某個沉睡古神無意識的夢囈,還是某種超越理解的文明試圖進行交流?
傅沉舟做出了決策:啟動“回響計劃”。不以征服或防禦為目的,而是嚐試去理解,去與這個“弦外之音”建立某種形式的、極其謹慎的接觸。
計劃分三步:首先,由秦妤負責,利用琉璃族的晶體共振科技和輝族的光譜分析技術,盡可能放大和捕捉“弦外之音”的完整波動模式,試圖解讀其底層結構。
其次,由薑月漓和蘇蔓殊牽頭,組織一支由各文明最富直覺和創造力的個體組成的“共鳴小組”,不試圖用邏輯去理解,而是用整體的意識去“感受”這波動可能蘊含的意向。
最後,由傅沉舟親自協調,在確保安全隔離的前提下,嚐試通過織網者網絡,向波動的來源方向,發送一段經過精心編製的“回應”。這段回應並非具體的語言或信息,而是融合了聯盟各文明核心哲學理念、藝術精華以及對存在本身好奇的一種純粹的意識狀態圖譜。
準備工作緊張而有序。秦妤的團隊在柯伊伯帶外圍建立起一個巨大的複合感應陣列,如同一個無比精密的宇宙聽筒。薑月漓的“共鳴小組”在觀星殿深處的靜默室中進入深層冥思。傅沉舟則佇立在指揮中心,靈能網絡與織網者核心深度鏈接,如同一個即將撥動未知琴弦的樂手。
“感應陣列啟動,信號放大中…波動模式穩定,開始記錄…”秦妤的聲音透過通訊頻道傳來,冷靜中透著一絲緊張。
“共鳴小組已就位,意識頻率同步…我們感受到了…一種難以形容的…浩瀚與孤獨…”薑月漓的報告帶著縹緲的氣息。
傅沉舟深吸一口氣,向織網者網絡下達了指令:“發射‘存在回響’。”
一股融合了無數文明特質的精神波動,如同一道無聲的漣漪,以超越光速的方式,向著那片未知的虛無蕩漾開去。
接下來是漫長的等待。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監測屏幕上的“弦外之音”波動依舊,似乎沒有任何變化。一種淡淡的失望情緒開始在一些成員心中蔓延。
就在傅沉舟準備下令結束第一次接觸嚐試時,異變陡生。
不是預想中的信息洪流,也不是任何形式的攻擊。那原本微弱而規律的“弦外之音”波動,突然…停頓了。
絕對的、死寂般的停頓,持續了大約三秒。
仿佛整個宇宙都屏住了呼吸。
緊接著,波動再次出現,但模式發生了極其細微卻至關重要的變化。它不再是完全隨機的,而是在其複雜的韻律中,隱約嵌入了一絲…與聯盟剛剛發送的“存在回響”高度相似的諧振頻率!
同時,觀星殿深處的“共鳴小組”成員幾乎同時驚醒,他們分享了一個共同的、轉瞬即逝的意象:在一片無垠的黑暗中,一顆從未見過的、散發著柔和銀光的“眼睛”,緩緩地…眨動了一下。
“它…注意到我們了。”蘇蔓殊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不是恐懼,而是某種接近於敬畏的情緒。
秦妤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波動模式改變,諧頻確認!這不是自然現象,這是…回應!”
聯盟沒有收到任何可以解碼的信息,沒有語言,沒有圖像。但他們得到了一個確鑿無疑的信號:他們並不孤獨,在那浩瀚的、超越常規理解的深層宇宙中,存在著某種意識,並且它已經接收到了來自星際聯盟的、微弱的呼喚。
這次接觸沒有帶來任何直接的技術飛躍或威脅解除,但它所帶來的影響是顛覆性的。聯盟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了,從星係間的合作,真正投向了那無限深邃的宇宙意識之海。
傅沉舟望著星圖上那片標示著“弦外之音”來源的、未知的黑暗區域,輕聲道:“我們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真正的連接,其範圍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而在那弦外之音的深處,等待著他們的,將是更古老的秘密,與更浩瀚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