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女仙九

字數:4369   加入書籤

A+A-


    1、憫心登仙
    楊正見是眉州通義縣一個普通農戶楊寵的女兒,從小聰慧過人,心地善良。她不愛脂粉釵環,反倒喜歡清淨無為的道理,常一個人坐在溪邊發呆,看雲卷雲舒,聽流水潺潺。父母雖覺得她性子古怪,卻也憐惜她純真,由著她去。
    轉眼楊正就到了出嫁的年紀,父母為她定下同郡王家的親事。王家是富戶,好結交賓客,整日門庭若市。楊正見嫁過去後,雖不習慣這般熱鬧,卻也安分守己,侍奉公婆,從無怨言。
    一日,王家大宴賓客,公婆命她去廚房幫忙料理魚膾。她走到水盆邊,見幾條活魚在淺水中掙紮,腮幫一開一合,眼珠黑亮亮的,竟像是含著淚。她心頭一顫,伸手輕輕撥弄魚鰭,那魚竟也不逃,反而貼著她的指尖遊動,仿佛通人性。她忽然覺得,這魚若被宰殺,實在可憐。
    正猶豫間,外頭傳來公婆的催促聲:“魚膾怎麽還沒好?客人都等急了!”楊正見一驚,手一抖,魚從指縫滑回水中。她咬了咬唇,終究沒忍心下手,索性丟下刀,從後門溜了出去。
    她一路狂奔,不敢回頭,生怕被追上責罵。不知不覺間,竟跑到了荒郊野徑,四周草木蔥蘢,鳥鳴清脆,與王家的喧囂截然不同。她這才停下腳步,發現自己已走了數十裏,卻絲毫不覺疲倦。
    天色漸暗,她望見前方有一條花木夾道的小徑,花瓣紛飛如雪,幽香撲鼻。循著香氣走去,盡頭竟是一座簡樸的山舍,門前站著一位女道士,青袍素簪,目光清亮如泉。
    女道士見她神色惶惑,微微一笑:“迷路了?”
    楊正見喘著氣,將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道來。女道士聽罷,點頭道:“你有憫人之心,又肯舍己從善,是個有緣人。”說罷,便留她在山舍住下。
    這山舍位於蒲江縣主簿化旁,環境清幽,唯有一處不便——沒有水源。女道士便讓楊正見每日去山澗汲泉。奇怪的是,女道士自己從不進食,卻常常下山替楊正見化緣求糧,數年如一日。楊正見心中感激,侍奉師父越發恭敬勤懇,挑水掃地、誦經打坐,從不懈怠。
    一日,楊正見照例去山澗打水,忽見泉水深處浮起一顆瑩潤如玉的白石,在陽光下泛著微光。她伸手撈起,那石頭竟微微發熱,觸之如暖玉。她心生歡喜,帶回山舍給師父看。
    女道士接過石頭,細細端詳,忽然歎道:“你果然有仙緣。”原來,這白石是天地靈氣所鍾,唯有福德深厚之人才能得見。女道士微微一笑:“我本欲多留你幾年,如今看來,時候到了。”
    當晚,女道士將白石置於香爐中焚香祝禱。次日清晨,楊正見醒來,發現山舍空無一人,唯餘一縷清香嫋嫋。她推開窗,見遠處霞光萬丈,雲海中似有仙鶴翩躚。她忽覺身輕如燕,踏雲而起,竟隨那鶴群飛向天際。
    後來,蒲江縣的百姓傳言,曾有人在山中見過楊正見,她衣袂飄飄,笑顏如初,身旁跟著幾隻白鶴。人們都說,她是因一念之仁,得了仙緣。
    憫心登仙,一念通天。世人常道修仙需苦練金丹、參透玄機,卻不知真正的機緣,往往藏在一顆柔軟慈悲的心裏。
    2、蛻凡成仙
    董上仙是遂州方義的一個姑娘,十七歲,生得極美,卻性情淡泊,不貪飲食,隻愛清靜。鄉鄰見她姿容脫俗,舉止不凡,都稱她為“上仙”。
    一日,紫雲忽然垂落她家院中,天樂悠揚,兩名青衣童子踏雲而來,引她升天。父母愚鈍,見狀嚎哭不止。她已飛升數十丈,聞聲不忍,又降回凡間,紫雲童子隨即消散。
    數月後,天象再現,她再度飛升,父母又哭,她隻得重返。唐玄宗崇仙,聞訊召她入長安。月餘後,她請歸故裏,朝廷遣人送還。百餘日後,紫雲三度降臨,父母仍哭號挽留。這回,她不再回頭,隻蛻下一具空殼,如蟬衣般輕盈完整,真身則隨仙童飛入雲端。
    家人將她遺蛻漆存,朝廷在其故居建上仙、唐興二觀,至今仍在涪江畔。
    蛻凡成仙,去留由心。世人常困於親緣執念,卻不知真正的超脫,是既能憐世情,也敢斬塵緣。
    3、井蓮笑劫
    黃梅縣有個八九歲的小女孩,名叫張連翹。她總愛提著瓦罐去井邊打水,手腳勤快,從不叫苦。可有一天,井水突然浮出一朵蓮花,花瓣有碗口大,在水麵上輕輕搖晃。
    小連翹覺得稀奇,伸手去撈,那蓮花卻往水下沉。等她縮回手,花又浮上來。如此反複幾次,她終於按捺不住,趴在井沿使勁往下夠,一個不留神,整個人栽進了井裏。
    家裏人見她半天不回,尋到井邊,卻見女孩竟直挺挺地站在水麵上,衣角都沒沾濕。撈上來後,她突然得了怪病——整日咯咯笑個不停,問她緣由,隻說有人從背後撓她癢癢。父母疑心是鬼魅作祟,半夜悄悄把她送到舅舅家,這笑聲才止住。
    可沒過多久,連翹自己跑回來了,捂著肚子喊餓。這一餓可不得了,她一天能吃下幾鬥米飯,夜裏還要在床頭擺滿醬菜肉脯,睡到一半爬起來接著吃。這般胡吃海塞六七天,某日清晨她突然嫌飯菜發餿,從此粒米不進,一年到頭隻嚼三四顆棗子充饑。父母沒法子,隻好送她出家當了道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十八歲那年,連翹在道觀靜坐,忽見天上掉下兩枚銅錢。她剛要去撿,隔壁婦人翻倒籬笆衝過來爭搶。連翹撲在錢上護住,手心卻憑空多出三顆黃藥丸。婦人劈手奪走一粒,她慌忙吞下剩餘兩粒,兩人竟同時倒地氣絕。
    井蓮笑劫,福禍相倚。那井中蓮花許是仙緣,撓癢的或是神明點化,可凡人總把異象當災厄。後來銅錢黃丸,分明是試她道心,偏又惹來塵世紛爭。可見機緣如露如電,抓得太緊反成劫數,倒不如當初任那井中蓮花,自開自落。
    4、鯉緣仙逝
    南陽人張鎬年輕時隱居王屋山,終日苦讀不輟。山下有家酒肆,他常挾著書卷去飲兩三杯,微醺便歸。
    那日酒肆裏多了個陌生女子,雪膚烏鬢,眸光如水。張鎬鬼使神差地作揖攀談,邀她同飲。女子也不推辭,談吐間才思敏捷,竟比書裏的聖賢之言更靈動。待到暮色四合,女子翩然離去,張鎬卻在榻上輾轉反側,天未亮又趕去酒肆。
    果然,那女子仍坐在昨日的位置。幾杯溫酒下肚,張鎬試探著吐露心意。女子凝視他許久,忽然歎道:君非池中物,妾願托付終身。當夜,女子便隨他回了山居。
    起初十年,紅袖添香夜讀書。可隨著張鎬沉迷典籍,漸漸連妻子的眉眼都懶得抬眼看。某日他正為某句注疏煩躁,忽聽妻子冷笑:原來君的情分,不過一鬥鯉魚脂。
    張鎬雖不明就裏,還是設法弄來魚脂。妻子將脂膏傾入井中,縱身躍下。井水翻騰間,一尾金鯉馱著她破空而起。她在雲端最後回望:本想待你功成同登仙籍,可惜...餘音散在風裏,井沿隻餘幾片濕潤的魚鱗。
    鯉緣仙逝,情字難書。這世間多少機緣,初遇時驚豔如謫仙臨凡,卻在日複一日的漠然裏褪盡靈光。待她化鯉而去,才驚覺井中明月,原是天上人間再也撈不起的鏡花水月。
    5、仙緣塵劫
    洛陽城破敗的巷子裏,窮書生盧杞租了間漏雨的屋子。隔壁住著個孤寡麻婆,常接濟他三餐。有回他高燒不退,昏沉月餘,醒來時看見床頭溫著的羹粥還冒著熱氣。
    某個暮春傍晚,盧杞踏著夕陽歸來,忽見麻婆門前停著鎏金車駕。透過紗簾,驚鴻一瞥望見個十四五歲的少女,雪膚玉骨不似凡人。他連夜叩開麻婆的門,老婆子咧嘴一笑:想娶仙女?備好三日齋戒。
    第三日深夜,城東荒觀裏古柏森森。盧杞正躊躇,忽聞雷聲大作。閃電劈開夜幕,腐朽的梁柱化作金庭玉階,那少女乘雲車而降:我乃太陰夫人,奉天命來覓道侶。說罷擲來兩粒金丹,狂風驟起時,仙境已杳無蹤跡。
    七日後,麻婆帶他登上雲台。太陰夫人纖指輕點,蓬萊、仙官、人間宰相三條路浮現在星空下。當朱衣使者高喊請登太清時,盧杞喉頭突然發緊,那句願為神仙在舌尖轉了三轉,竟變成:我要當人間宰相!
    太陰夫人霎時麵如白紙。麻婆慌忙將他塞進葫蘆,墜回凡塵時,破屋裏的灰塵還未落定。
    仙緣塵劫,一念殊途。那金丹本可換千年道骨,雲梯原能接九重天闕,終究抵不過凡心對紫袍玉帶的貪慕。後來盧杞雖真做了宰相,史書卻記他貌陋心險原來當日雲台上,仙人早看透他靈魂的皺褶,那三條路,不過是給貪嗔癡照一麵鏡子罷了。
    喜歡太平廣記白話故事請大家收藏:()太平廣記白話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