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留書
字數:7309 加入書籤
離開學校的前三天,拾穗兒起得格外早。
天剛蒙蒙亮,窗外的梧桐葉還沾著晨露,她就已經坐在書桌前,把四年積攢的專業書、筆記摞成高高的幾堆。
陽光透過窗欞,在書頁上投下細碎的光斑,那些泛黃的紙頁邊緣,密密麻麻的批注裏夾著幹枯的梧桐葉、銀杏果,還有她在圖書館抄錄的詩句——
每一頁都是她在309宿舍的台燈下、圖書館的靠窗座位上,一筆一劃攢下的時光。
“要我幫忙嗎?”
蘇曉揉著眼睛從床上坐起來,看著拾穗兒彎腰整理書堆的背影,聲音還帶著剛睡醒的沙啞。
拾穗兒回頭笑了笑:“不用啦,我自己來就好。這些書想分兩部分,一部分在圖書館送給學弟學妹,另一部分……想帶回戈壁,給以後學校的孩子們看。”
正說著,宿舍門被輕輕推開,楊桐桐和陳靜提著早餐走進來,手裏還多了一個空紙箱。
“猜你要收拾書,特意從樓下宿管阿姨那兒借的。”
陳靜把紙箱放在地上,蹲下身幫拾穗兒把筆記按科目分類,“這些筆記你都要帶走嗎?寫得這麽認真,留在圖書館給學弟學妹多好。”
拾穗兒搖搖頭,指尖撫過一本寫滿教育心理學筆記的本子,封麵上還貼著她大一畫的小太陽:“這些要帶回去。戈壁的孩子可能沒那麽多參考書,這些筆記裏記的案例,說不定以後上課能用得上。”
她頓了頓,眼裏泛起溫柔的光,“不過專業課本和一些拓展讀物,留在圖書館最合適——我當年就是在這兒借了學姐的舊書,才慢慢跟上學習節奏的,現在該把這份方便傳給他們了。”
指尖劃過書脊,她忽然想起大一剛申請圖書館勤工儉學的日子。
那時候她剛從戈壁來到城市,普通話帶著口音,穿著洗得發白的外套,站在圖書館前台,連跟劉阿姨說話都帶著怯意。
劉阿姨卻沒在意這些,隻是笑著遞給她一副手套:“姑娘,整理書架要搬書,戴著手套不磨手。”
往後的日子裏,每天課後她都會準時出現在圖書館,從整理書架、貼書標,到幫讀者找書、登記借閱,一點點熟悉這裏的每一個角落。
冬天的圖書館暖氣不太足,她整理完靠窗的書架,手凍得通紅,劉阿姨總會把她拉到前台,塞給她一杯熱紅糖薑茶;夏天她趕論文熬到閉館,劉阿姨就留著一盞燈等她,桌上擺著涼好的白開水,偶爾還會有一塊自家做的綠豆糕。
“想什麽呢?笑得這麽甜。”
楊桐桐把豆漿遞到她手裏,笑著問。拾穗兒接過豆漿,暖意順著指尖蔓延開來:“想起大一在圖書館勤工儉學的日子,劉阿姨總給我塞吃的,那時候覺得,圖書館就像第二個家。”
當天下午,拾穗兒抱著裝滿書的紙箱,和楊桐桐一起往圖書館走。
路過食堂時,她特意繞到窗口,買了兩塊劉阿姨愛吃的豆沙糕——這四年受了阿姨太多照顧,這次道別,她總想做點什麽回報。
走到圖書館門口,那扇熟悉的玻璃門敞開著,劉阿姨正彎腰擦拭前台的桌子,花白的頭發在午後的陽光裏泛著柔和的光。
聽到腳步聲,劉阿姨抬頭看見拾穗兒,手裏的抹布一下就停住了:“穗兒?你怎麽來了?是不是來拿寄存的書?”
“阿姨,我來跟您道別,還有些書想留在這兒,送給來借書的學弟學妹。”
拾穗兒把豆沙糕遞過去,又指了指身邊的紙箱,“這些都是我四年裏常用的專業書,筆記都寫在旁邊了,他們看著能省點力。”
劉阿姨接過豆沙糕,眼眶一下就紅了,拉著拾穗兒的手往閱覽室走:“你這孩子,總是這麽貼心。正好這會兒下午沒課,好多學弟學妹在裏麵看書、借書,你把書放在閱覽區的長桌上,他們看到了肯定高興。”
拾穗兒跟著劉阿姨走進閱覽室,熟悉的書香撲麵而來。
靠窗的那個座位空著,陽光正落在桌麵上,恍惚間,記憶就像翻書一樣,一頁頁在眼前展開——
大二那年,她和陳陽一起參加“全國大學生教育公益實踐大賽”,為了準備參賽方案,兩人幾乎天天泡在圖書館。
也是在這個靠窗的位置,桌上攤滿了全國各地的教育公益案例,陳陽拿著筆在紙上畫框架,她則埋頭查資料,偶爾抬起頭,就能看見他認真的側臉。
有一次兩人為了一個方案細節爭論起來,聲音不大,卻引得周圍的同學頻頻側目。陳陽停下筆,忽然笑了:“別吵了,我們去樓下買瓶冰汽水,回來接著想。”
那天的冰汽水是橘子味的,氣泡在舌尖炸開,兩人坐在圖書館門口的台階上,你一言我一語,不知不覺就把方案的漏洞補上了。
後來他們的方案拿了省級一等獎,領獎那天,陳陽特意把證書遞給她:“這裏麵有你一半的功勞。”
大三上學期,她報名參加了山區支教項目,出發前需要準備一套適合當地孩子的教學方案。
陳陽知道後,主動提出陪她查資料。那段時間,圖書館閉館的音樂成了他們最熟悉的背景音。
陳陽總能在密密麻麻的文獻裏找到關鍵信息,比如如何用當地資源設計手工課,如何用簡單的道具講解複雜的知識點。
有一次查到傍晚,外麵下起了小雨,陳陽從包裏掏出一把傘,又變魔術似的拿出一個烤紅薯:“路過食堂買的,熱乎著呢,你肯定沒顧上吃飯。”
紅薯的香氣混著雨絲的清涼,在暮色裏格外溫暖。她咬著紅薯,看著陳陽幫她收拾散落的書頁,忽然覺得,有個人一起為了夢想努力,再難的路也變得好走了。
還有無數個普通的日子,她在圖書館勤工儉學整理書架,陳陽會來幫她搬厚重的書;她為了期末考試熬夜複習,陳陽會給她帶一杯熱牛奶。
她想家偷偷掉眼淚,陳陽會坐在她旁邊,什麽也不說,隻是遞一張紙巾,然後陪她一起看窗外的梧桐葉。
“穗兒?發什麽愣呢?”
劉阿姨的聲音把她拉回現實。拾穗兒回過神,笑著搖搖頭,把紙箱裏的書一本本擺到長桌上。
她從背包裏掏出鋼筆,在每本書的扉頁上寫下寄語,字跡工整又帶著戈壁人特有的利落:“願你們像戈壁的沙棗樹,在困境中紮根,在風雨中成長。”
寫完最後一本,她還在書裏夾了一張小紙條,上麵寫著自己的聯係方式:“要是看書時遇到不懂的地方,隨時找我。”
剛把書擺好,兩個背著雙肩包的學弟學妹就走了過來。
紮著馬尾的學妹拿起一本《教育學原理》,翻開扉頁看到寄語,眼睛一下子亮了:“阿姨,這書是可以借的嗎?字寫得真好!”
劉阿姨笑著指了指拾穗兒:“這是你們拾穗兒學姐,馬上要回戈壁建學校了,這些書都是她特意留給你們的。”
學妹驚訝地看向拾穗兒,手裏的書攥得更緊了:“您就是拾穗兒學姐?我們老師上課總提您,說您是我們學院的榜樣!”
她低頭摸了摸扉頁上的字,眼眶微紅,“學姐,謝謝您的書和鼓勵,我以後也要像您一樣,好好學專業知識,將來去需要的地方做教育。”
旁邊的學弟也拿起一本《教育心理學》,翻開一看,書頁空白處滿是細致的批注,還有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的重點,忍不住感歎:“學姐,您這筆記也太詳細了!我這學期正好學這門課,一直找不到重點,有了這本書,我肯定能學好!”
拾穗兒看著他們興奮的樣子,心裏暖暖的:“能幫到你們就好。這些書裏記了我四年的學習心得,還有當年備賽、支教時整理的案例,你們要是覺得有用,看完了還可以傳給其他同學,讓它們多幫幾個人。”
說話間,又有幾個學弟學妹圍了過來,長桌上的書很快就被拿得隻剩三本。
一個戴眼鏡的學妹拿著書,猶豫了半天,還是小聲問:“學姐,去偏遠地區做教育會不會很孤獨啊?我也想考支教的項目,可是怕自己堅持不下來……”
拾穗兒蹲下身,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語氣溫柔卻堅定:“剛開始肯定會孤獨,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你要記得,你不是一個人在堅持。就像我當年備賽、支教,有陳陽幫我查資料,有劉阿姨關心我,還有室友們支持我。而且當你看到孩子們因為你而露出笑臉,看到他們眼裏的光,就會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她頓了頓,指了指扉頁上的字,“你看這沙棗樹,在戈壁裏獨自紮根,卻能結出甜美的果實。我們也一樣,隻要心裏有信念,就沒有熬不過去的孤獨。”
學妹聽完,用力點點頭,把書緊緊抱在懷裏:“學姐,我懂了。我一定會努力,將來也要像您一樣,做一個能給別人帶來光的人。”
夕陽漸漸西斜,閱覽室裏的人慢慢多了起來。
拾穗兒幫著劉阿姨整理了一會兒書架,指尖拂過那些熟悉的書脊,忽然想起自己剛來時,連怎麽找書都不會,是劉阿姨耐心地教她用檢索查詢,教她給書分類。
如今她就要離開了,這些曾經陪伴她的書,會以另一種方式留在校園裏,陪伴更多像她當年一樣的學弟學妹。
又聊了一會兒,拾穗兒才依依不舍地準備離開。
走到圖書館門口,劉阿姨從口袋裏掏出一個布包,塞到她手裏:“這是阿姨自己做的蛋糕,你帶著路上吃。回戈壁那邊要是缺什麽,就給阿姨寫信,阿姨雖然幫不上大忙,但總能聽你說說話。”
拾穗兒捏著溫熱的布包,眼淚忍不住掉了下來。
她用力點頭,深深鞠了一躬:“阿姨,謝謝您這四年的照顧。記得我剛來時,連普通話都說不好,是您一直鼓勵我;我勤工儉學累了,是您給我塞吃的;我想家了,是您陪著我說話……這些我都記在心裏。等我把學校建起來,一定給您寄照片,讓您看那裏的星星,看孩子們讀書的樣子。”
“好,阿姨等著。”
劉阿姨揮著手,眼角也泛著紅,“路上注意安全,到了那邊記得報平安。”
拾穗兒和楊桐桐轉身離開,走了幾步,她忍不住回頭望去,劉阿姨還站在圖書館門口,揮著手,陽光灑在她花白的頭發上,像鍍了一層金邊。
閱覽室的窗戶裏,能看到學弟學妹們低頭看書的身影,那些她留下的書,正被一雙雙手捧在手裏,扉頁上的寄語,正被一雙雙眼睛認真閱讀。
往宿舍走的路上,晚風帶著梧桐葉的清香掠過臉頰,夕陽把兩人的影子拉得很長,像兩條舍不得分開的線。
楊桐桐看著拾穗兒手裏被攥得溫熱的布包,笑著打趣:“劉阿姨對你是真上心,這沙棗糕一看就是特意給你做的,換別人可沒這待遇。”
拾穗兒把布包貼在胸口,指尖輕輕摩挲著粗糙的布料,眼眶還帶著未幹的濕潤:“這四年在圖書館,阿姨就像家人一樣。還有陳陽,陪我備賽、查支教資料,幫我搬書、帶吃的,要是沒有他們,我可能走不到今天。”
她頓了頓,聲音裏帶著一絲感慨,“以前總覺得畢業離自己很遠,現在才發現,原來那些一起泡圖書館的日子,一起為了夢想努力的時光,都成了最珍貴的回憶。”
她抬頭望向天邊,夕陽正緩緩沉入遠處的樓宇,把天空染成一片溫柔的橘紅。校園裏的廣播剛好響起,是那首陪伴了她們四年的畢業歌,旋律裏藏著青澀的回憶與對未來的期許。
路過布告欄時,拾穗兒瞥見上麵貼著新的勤工儉學招聘啟事,恍惚間仿佛看到了四年前的自己——穿著洗得發白的外套,攥著報名表,怯生生地站在公告欄前,眼裏滿是對知識的渴望。
而如今,她即將帶著這裏的一切,回到那片生她養她的戈壁。
“你說,那些書會真的幫到他們嗎?”拾穗兒忽然停下腳步,輕聲問。
楊桐桐順著她的目光望向圖書館的方向,那裏的玻璃窗反射著夕陽的光,亮得像撒了一層碎金。
“當然會。就像當年學姐的書幫到你,你和陳陽一起查的資料幫到你支教,你現在的書也會幫到他們。這就像一場接力賽,我們接過前人的接力棒,再把它傳給後人,知識和善意,就是這樣一代代傳下去的。”
拾穗兒笑了,眼裏漸漸泛起光亮。
她想起那些要帶回戈壁的書和筆記,想起劉阿姨的沙棗糕,想起陳陽的烤紅薯,想起學弟學妹們堅定的眼神——這些細碎的溫暖,早已成了她最堅實的鎧甲。
她知道,畢業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場奔赴的開始。校園裏的故事或許會落幕,但知識的傳遞不會,善意的接力不會,夢想的生長更不會。
晚風再次吹過,帶著夏末的溫柔。拾穗兒把布包小心翼翼地放進背包,仿佛把一整個青春的溫暖都收進了行囊。
她抬頭看了看漸暗的天空,星星已經開始隱隱閃爍,像戈壁夜晚最亮的燈。
“走吧,班長陳陽他們約咱們一起晚上聚餐。”拾穗兒拉起楊桐桐的手,腳步輕快而堅定。
她們的背影漸漸融入暮色,而圖書館的燈光依舊明亮。
長桌上的書雖然沒了蹤影,但扉頁上的寄語會留在學弟學妹的筆記本裏,書頁間的批注會印在他們的知識體係裏。
那份“在困境中紮根”的信念,會像戈壁的沙棗樹一樣,在更多人心裏發芽、生長。
這一站的青春落幕了,但下一站的星光,正在戈壁的夜空裏靜靜等待——等待著這個帶著溫暖與希望的姑娘,去種下更多的夢想,去點亮更多的人生。就像她在書裏夾的紙條上寫的那樣,“我們或許會在不同的地方,但我們都在為了同一個夢想努力”,而這份努力,終將在時光裏開花結果,照亮更多人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