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不知所措
字數:4650 加入書籤
陳家村裏,這是第二次辦進士酒席,一連三日的流水席辦得風風火火,熱鬧的很。
陳富才兄弟倆的房子本就相鄰,十幾張桌子幹脆擺在院子裏,桌凳碗筷都是各家帶來的,回頭還這些東西時,添些喜席剩下的食物就行了。
灶台也是一樣溜支了十幾個,每家的媳婦們都過來幫忙,洗的洗,燒的燒,半大的小子則端菜收碗,個個忙得腳不沾地。
空氣中彌漫著誘人的肉菜香氣和喜慶的鞭炮硝煙味。
這排場,遠比陳富才預想的還要大。
夫妻倆都笑得合不攏嘴。
不僅四裏八鄉的鄉親們都來了,連縣太爺、縣丞、主簿等縣衙官員,以及縣城裏有頭有臉的富商鄉紳,也都紛紛備了厚禮,親自登門道賀。
陳富才心裏跟明鏡似的,這些人,十成十都是衝著他那遠在江南、如今又即將高升京官的侄子,陳知禮的麵子來的。
他不敢有絲毫托大,更不敢給知禮惹麻煩,如同大哥當年一樣,賀禮過重的,一概婉言謝絕。
可即便是這樣,架不住外麵來的客人太多了,所謂的略表心意的賀儀,七七八八加起來,等到流水席結束一清點,竟也足足有一千六百兩銀子。
看著桌上那堆白花花的銀錠和大小不等的銀票,陳富才的手都有些發顫,心裏惴惴不安。
他一輩子也沒見過這麽多錢。
“大哥,這……這禮是不是還是太重了?我這心裏總不踏實。”
陳富強畢竟在江南見過些世麵,雖也覺數額不小,但還算鎮定,畢竟老二已經將稍顯過重的禮都拒了。
他寬慰道:“老二,放心收下吧,知文中了進士,授了官,這是實實在在的大喜事。
這些人前來道賀,送的禮也在情理之中,不算逾矩。
咱們若堅辭不受,反而顯得不近人情,拂了大家的麵子。”
他頓了頓:“隻是這錢,到了京城,切記不可胡亂花費。
京城居大不易,知文初入官場,俸祿有限,應酬卻少不了。
知行還要讀書、成家,後麵事多著呢。
這些銀子,正好拿去置辦些產業,買些上好的田地,或者尋個穩妥的小莊子投資下去。
細水長流,有了恒產,他們兄弟將來在京城立足也容易些,畢竟每日打開門就得花錢,孩子們也會越來越多。
總之,得為孩子們的日後多多著想。”
陳富才聽著兄長一席話,連連點頭:“大哥說的是!是該如此!我跟你弟妹也早有置業的想法,這些年也存下了一些。”
熱鬧喧囂終有散時。
兩日後,陳家兩口子又帶著禮趕往娘家吳家村,參加吳再有的慶賀宴席。
陳富才夫妻因為忙著其他的事,就讓大哥帶了禮,人就不去了。
吳家同樣張燈結彩,賓客盈門。
吳氏見到了老父親和繼母,還有大哥大嫂,自是歡喜不已,拉著家人的手有說不完的話。
父親六十好幾,人已蒼老了許多,但精神頭還好,繼母也對她格外熱情。
大嫂更是拉著她問長問短,關心她在江南的生活,隻是一提到文星的科舉就搖頭歎氣。
想當初跟再有的學問都差不多,可如今一個還是秀才,鄉試就是一道坎,爬都爬不過去。
而另一個已經是官老爺了。
吳再有有心帶父母、大哥大嫂他們去京城,但兩個老人家怎麽也不願意走,就想在老家過完此生,最主要的也不想帶兒子麻煩。
他們沒什麽能幫兒子的,也不想拖累他們,到了京城什麽都得買,鄉下就不一樣,地裏什麽吃的都可以種出來。
文星如今還在府城讀書,吳大有兩口子自然也不願意在這個時候去京城。
吳氏見他們堅持留下來,也不再勸,畢竟自己還要去江南,爹娘他們如果去京城,一南一北,也不能照顧他們。
很快,這份溫馨就被打破了。
宴席間,許多吳氏隻有些模糊印象的所謂“族親”,還有一些壓根不認識的“遠房表親”都聞訊而來,將她團團圍住。
這些婦人七嘴八舌,臉上堆著過分熱絡的笑容,說的話卻讓吳氏越來越心驚和不舒服。
“知禮他娘,你真是好福氣啊!聽說你家知禮在江南當大官,你們可就是老太爺、老夫人了。
哦,你說想不起來我是誰?也不怪你想不起來,我是你三堂叔的二女兒,嫁出去已經二十多年了。”
……
“他姑奶奶,您看看我家這小子,機靈著呢,能不能跟著您去江南,給你家兒子跑跑腿、當個小廝也行啊!”
“還有我家這個,讀過兩年書,認得字,最是老實勤快!記個賬、收個租都成。”
“族姐,我家這丫頭模樣周正,手腳也麻利,您行行好,帶她去江南,給您做個端茶送水的丫鬟,過兩年幫她找個好人家就行!”
更有甚者,一個臉皮極厚的遠房嬸子,竟直接把她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兒推到吳氏麵前,嗓門敞亮地說:“他嫂子!你看我家閨女這模樣、這身段!帶她去江南,給知禮大人做個妾室,伺候知禮大人和你們,豈不是美事一樁?”
那姑娘被說得滿臉通紅,羞得抬不起頭。
吳氏更是被這荒唐至極的話氣得臉色發白,胸口發悶。
她離開家鄉多年,早已習慣了平靜的環境,何曾見過這般直白、甚至堪稱羞辱的攀附場麵?
她隻覺得打心底裏一陣厭煩和窒息,感覺都透不過氣來。
“你想多了,我們陳家不納妾。”
吳氏的大嫂是個玲瓏人,見狀趕緊擠了進來,一邊擋在吳氏身前,一邊笑著對那些婦人道:“哎喲,各位嬸子、嫂子們,快散散,散散!我妹妹一路奔波辛苦,這才剛坐下歇口氣,你們就圍這麽緊,吸口氣都不容易!
總得讓人家喘口氣兒!有什麽話,日後再說,日後再說!”
她連勸帶拉,總算將那些熱情過度的婦人暫時隔開了。
吳氏得了空,幾乎是逃也似的去了廂房,讓嫂子找來了正在男賓席上的陳富強。
吳氏的臉色很難看。陳富強問明緣由,也是眉頭緊皺。
吳家村人到底不能跟陳家村人比。
好不容易熬到宴席散去,吳氏一刻也不想多待,拉著陳富強,幾乎是迫不及待地就要離開吳家村。
臨走前,她終究還是顧念著一點鄉親情分和老父的顏麵,拿出十五兩銀子,讓大哥代為買了米麵,分贈給村中真正的貧苦人家,也算全了一份心意。
馬車駛離吳家村,將那些喧囂和令人不適的糾纏遠遠拋在身後。
吳氏靠在車壁上,長長舒了一口氣,人一下子輕鬆起來,臉上卻一絲笑意都沒有。
本是開心的歸鄉探親,卻被最後的鬧劇敗壞了心情。
陳富強握住老妻的手,溫聲安慰道:“好了好了,莫氣了。
鄉裏鄉親的,有些人眼界淺,心思活,也是常情。
好在再過兩日,我們便離開這裏,回餘杭去了。
說起來,我是真想兒子他們了,特別是我那鈞哥兒和嬌嬌……也不知道倆孩子有沒有想咱們?”
隻是,想到此番回江南,弟弟一家卻要北上京城,從此天各一方,他心中又湧起一股濃烈的酸澀,歎道:“就是不能跟老二他們一同南歸了。此一別,山高水長,又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見了。”
馬車在鄉間土路上微微顛簸著,載著夫婦二人複雜難言的心緒,向著陳家村的方向駛去。
車窗外,是熟悉的故鄉風景,而他們的心,卻早已飛向了遠方的兒孫身邊。
兒孫在哪,哪就是家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