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歉年
字數:4979 加入書籤
不是荒年?
那是什麽呢?
村裏人叫做歉年。
李木槿這才了解,在這農戶裏,把一整年分為豐年、平年、歉年和荒年。
豐年,顧名思義,就是風調雨順、糧食產量高的年份。
像去年,就是豐年。
荒年,更好理解了,就是旱澇災害或者蟲害導致農作物產量驟減,糧食極度緊缺的年份。
旱災稱為旱年。
洪災稱為水年。
益州有一條大江,清水河隻是支流,也不是分水區,水災不至於。
平年,就是收成略有減少,但還不到鬧饑荒的程度的年份。
最後,歉年,是介於平年和荒年之前,糧食減產比例較大,普通農民光靠種地養不活一家人,需要縮衣節食的度過。
這種年份,一般七八年會有一次。
紅柿村的村民都是從更南方來的,雖然來了益州沒有遇到過歉年,但是曾經在家鄉遇到過。
尤其是有經驗的老農。
因此,村裏人雖然煩躁於糧食減產,但心態很好。
因為,一般來說,歉年隻會出現一年,等第二年,就恢複正常了。
以清水河和大青山的豐富資源,紅柿村並不擔心會餓死。
李木槿暗暗叫苦。
什麽歉年,明明是荒年。
不過,她也可以理解,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對於歉年還是荒年,自然更希望是歉年了。
這樣,也有了盼頭。
……
就這樣。
來到了六月半。
村裏打算收稻穀了。
李川貝特意給武館請了假,回來幫忙收割稻子。
李厚樸在衙門走不開。
但是,正值休沐的時候,也連夜回了家。
收糧食是頭等大事。
一家人都嚴陣以待,李當歸、李厚樸、李川貝、趙氏和林狗子父子,一起下地收割稻穀。
家裏麵。
王氏負責喂雞鴨、豬、牛和羊。
為此,她連每天的織布都停了,因為,這麽多小動物要喂一日三餐,真不是一件輕鬆的活兒
而李木槿也沒閑著。
家裏洗衣做飯打掃衛生,中午送飯,加上找個兩個孩子,都落在她的頭上。
這段時間辛苦。
李木槿每頓的油水都足足的,又下飯又好吃。
回鍋肉、酸菜肉絲、肉沫豆腐、臘肉炒竹筍、臘排骨湯……
一家齊心協力。
十二畝地,七日就收完了。
一稱重,一家人臉色都不好看。
十二畝地,一共收獲了三千八百四十斤。
折合下來,一畝地畝產三百二十斤。
王氏嘴唇發白:“一畝地減產了兩成,這也太多了!”
趙氏心疼:“是啊,要是多下一兩場雨,都不至於減產。”
李當歸很鎮定,出聲安慰:“已經不錯了。”
“這多虧了林狗子、長生和朱振時常來幫忙挑水,咱們家的糧食減產肯定算是村裏數一數二的少了。”
“不信,你們去打聽打聽。”
李木槿信。
怎麽會不信呢?
她每天要麽去山裏,要麽去河邊,都要路過村裏的稻田,對於村裏的情況一清二楚。
一直不下雨,稻田不能缺水。
紅柿村的稻田都在清水河兩岸,到了灌溉期,可以直接引水到稻田裏來。
可,也不能一直引水灌溉稻田,這會把稻苗淹死的。
後麵的抽穗,還是需要雨水的澆灌,可沒有下雨,怎麽辦?
挑水澆地唄。
人工降雨了。
這個活兒十天八個月得有一次,又苦又累,村裏人大部分沒堅持下去。
所有,村裏其他家的畝產,十有八九還比不上他們家。
很快。
就得到了證實。
除了李家、隔壁孫家和少數幾家,村裏其他人家的糧食減產在二成半到三成之間。
這已經是個極其恐怖的數量了。
裏正兄弟兩人是損失最慘重的,足足損失了三成,因為,他們家土地多,請人十天半個月給上百畝地澆水不現實,因此,他們就放棄了。
村裏氣氛很差。
這沒辦法,糧食就是錢,誰丟了錢都高興不起來。
還沒等大家消化好,縣城下達命令要上交糧稅了。
村裏人立馬議論了起來。
“今年怎麽這麽快,我們村這糧食才剛收上來,還沒曬幹呢。”
“可不是?”
“我聽說,咱們整個縣的糧食都減產了,也不知道今年征收的糧食會不會減少~”
“按理來說,應該減少。”
“可一定要減少啊,我家今年的地本來就減產了三成,縣裏再收三成的糧稅,我們家自己隻剩下往年的四成,可怎麽活啊!”
“誰說不是呢?”
“要真是收三成,我們家今年怕是一頓飽飯也吃不上了。”
“……”
大家都很忐忑不安。
大家都期盼著,官府能夠體恤他們,減少糧稅。
可這是不可能的。
畢竟,糧稅大部分是要上交朝廷的。
再說了,不收糧稅,縣衙這麽多官員,靠什麽吃穿住行,供養一大家子?
李木槿這麽想著。
結果,也和她設想的一樣。
今年,依然征收三成的糧稅。
消息一出,村裏哭了一大片、唉聲載道。
李家氣氛也不好。
雖然說,就算是隻剩下五成的糧食,也足夠一家人敞開了吃到年尾。
但,畢竟也是損失慘重。
隻是。
收糧官來的那一天,村裏人沒人敢反抗,一個個都老老實實排隊交糧食。
收糧官對他們態度也挺溫和。
這對於紅柿村人來說並不意外,自從村裏的李厚樸進了縣衙之後,縣衙對村裏人都額外照顧了幾分。
一個收糧官感慨又好奇:“趙裏正,你們村還挺有本事,家家戶戶都能收獲這麽多糧食,我前幾日去的幾個村子,一畝地能有去年六成已經算極好了,你這兒,基本都能有七成收獲。”
這沒有什麽可隱瞞的。
趙德厚略帶恭敬的解釋:“大人過譽了,咱們村沒有比其他人更厲害的本事,隻不過舍得吃苦些,天公不下雨,大家就去河裏挑水澆地,這才多收獲了一些糧食。”
收糧官驚訝不已:“挑水澆地?”
他雖然不下地農作,可身為收糧官自然不會對農事一無所知,一畝地挑水來澆的辛苦,他心裏是明白的。
收糧官麵上帶著敬重,發自內心道:“你們村的確是刻苦勤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