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蕭啟桓用經紀學的降維打擊!!
字數:4281 加入書籤
對啊,平價輸糧呢,官方指導價如果可行,那麽這些商人也不會坐地起價了。
商人們就是知道國家要賑災,我就是要漲價。
蕭啟桓的官方指導價意思,就是大晟王朝官府給出一個官方價格。
但是商人不一定要按照這個價格來售賣!
現在麵臨的問題,你買不買!
買,商人坐地起價發國難財,不買,他們可以說我就是一個做生意的,官方都不管你們老百姓死活,我一個商人又能怎麽樣。
官方就這麽被架起來了!
如果是戰亂年代,官府就是土匪,商人你敢皮,我就敢搶。
可是現在是和平年代,就像蕭啟桓說的,大晟境內不僅僅有兩淮商會,還有晉商、徽商等等商會。
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
國家今天動了兩淮商會,明天說不定就會動晉商、徽商。
國家可以暗箱操作,但是不能明著來!
說白了,古代行事都講究師出有名,不然前朝“南吳”的下場,就是下一個大晟的下場。
大晟內部剛穩,外部還有瓦剌、韃靼、女真等等民族部落對中原虎視眈眈。
好不容易把“南吳”趕回草原,恢複漢人統治,蕭雲璟可不想看到大晟再次亂起來。
所以,都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平衡各方,國家穩定很重要。
蕭啟桓知道他們不知道市場競爭,國家調控的魅力所在!
他眼神閃爍:“國家允許民間商會參與賑災,並許以功抵稅的利益!”
“商人逐利,他們會發現這裏麵是有利可圖的!”
“如果說按之前的官方賑災,以兩淮商會為首的商人們就會團結起來,囤糧賺取國家銀錢!”
“但是現在,國家放開了賑災的口子,允許民間商會賑災!”
“原來隻有兩淮商會可以賺這筆錢,現在呢!”
蕭雲璟下意識的回道:“就近商人,也會想著賺上一筆!”
沈墨卿同樣激動道:“而且這些商人還可以得到‘義商’的美名!”
蕭啟桓這時在臉色神秘的補充一句,“這時,如果有大量糧食湧入江西一地,那麽那些囤糧的兩淮商人是不是得急了!”
聽到這,蕭雲璟與沈墨卿渾身一震,“這就是平價輸糧!!”
他們此刻眼神震驚的看著蕭啟桓,完全不敢相信他是如何能把這些串聯在一起的!
明明看似平平無奇的手段,但是組合起來,卻讓人心驚不已。
甚至如果不是蕭啟桓說開了,他們甚至一時間都想不到其中的關隘!
蕭啟桓知道壟斷的暴利,說白了現在的情況,因為大家沒有跳出兩淮之地,自然讓兩淮商會無意中獲得了壟斷地位,自然可以坐地起價!
而他的方法,讓各地商人都加入這場利益之爭進來!
蕭啟桓接著道:“國家賑災,讓利肯定是要讓一些的!”
“但是如何讓利,是一門學問!!”
蕭啟桓的話語讓沈墨卿頻頻點頭,甚至連蕭雲璟都下意識的點了一下頭。
他們兩個來到大晟的堪輿圖前,神色激動,不斷比劃。
確實,如果能以國家名義,打出旗號,以大晟現在的聲望絕對可以調動大量的商人的。
不是所有商人都完全沒有良心,沒有愛國之意,如果有利可圖,他們也不介意博一個好名聲。
之前官方賑災,需要收購糧食,那自然就成了一樁買賣。
買賣買賣,這就是利益問題!
現在蕭啟桓的“招商賑捐,平價輸糧,以功抵稅”!
說白了,好像是讓商人們捐糧賑災,實際上他們一算絕對有利可圖。
尤其蕭啟桓了解到,在古代商人的賦稅其實是很嚴苛的。
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重農抑商本就是國策之一!
如果人人經商得利,那麽誰還種田!
所謂的兩倍抵稅,在古代,其實說不定還是“重稅”,隻是抵了一部分商稅而已。
商會涉及產業很多,糧食隻是其中一小部分,用糧食的兩倍抵稅,對比他們的各個產業來說,其實也就是杯水車薪。
不過隻要有利可圖,商人逐利就會動起來。
之前全是兩淮商會賺,他們插不了手!
購糧成本,運輸成本等等,如果國家不讓利,外來商會肯定不會把糧食運到江西一地,因為沒有利潤!
現在不一樣了,兩倍抵稅,今年花進去買糧的錢,明年可以在其他方麵兩倍賺回來。
這樣不僅僅是糧商,其他商會為了兩倍利潤也會進入市場。
就像兩淮商會,也叫兩淮鹽業總會,從名字上就可以聽出,是以食鹽專賣、漕運為主的商會。
知道江西水患,國家賑災,他們才嗅到了利益,囤糧漲價。
此刻蕭雲璟來回踱步,甚至直接喊道:“讓戶部尚書潘世安來見我!”
他現在要核算一下,具體成本!
雖然他已經可以肯定,那一百萬兩白銀完全可以足夠賑災,說不定還能省下不少!
這個方法直接跳過了國家賑災,跳過了官商相護!
通過國家調控,讓商人自己下場競爭!
糧食多了,價格自然就下去了!
說白了,大晟現在國家太平,糧食是夠的!
為何會漲價,說白了還不是因為一些商人囤糧,導致無糧漲價。
可以說,國家這個機器用好了,就可以做到調控市場!
這一點,蕭啟桓在思維層麵上,可以說碾壓所有大晟的戶部官員!
……
此刻潘世安在下朝會後,正在自己殿內接見了兩淮商會的負責人!
他喝著貢茶,神情自若,潘家作為南直隸潘氏之人,潘家已經作為世家效力了兩個王朝。
從前朝“南吳”為官,到現在大晟王朝太祖招安,他們潘家一直是世家中的中流砥柱。
作為戶部尚書,潘世安肯定是有本事的。
世家之人,從小培養的學識也肯定是比寒門要強的多。
世家雖然盤根錯雜,但是人才不少,國家也需要他們來一起治理國家。
縱觀華國的曆史,其實都能歸結於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
兩淮之地,一直是潘家的自留地!
此刻潘世安拿捏著架子,對著兩淮商會的代表負責人輕聲說道:“放心,陛下隻是在權衡利弊!”
“該你們賺的,一分也不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