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陋室定策,文心照肝膽
字數:2411 加入書籤
杜甫那深深一揖,仿佛不是對著林墨,而是對著那洞悉時弊的灼見本身。林墨慌忙側身避開,雙手扶住杜甫清瘦的臂膀:“杜先生萬萬不可!晚輩信口胡謅,當不起先生如此大禮!”
“信口胡謅?”杜甫抬起頭,眼中燃燒著近乎虔誠的光,“若這是胡謅,那杜某半生所思,盡是夢囈了!林先生,‘人才’、‘財富’、‘信息’三流之論,如晨鍾暮鼓,發人深省啊!”他激動地反握住林墨的手,枯瘦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顫抖。
李白見狀,哈哈大笑,將兩碗熱氣騰騰的粗茶塞到李杜二人手中:“好了好了!子美兄,我這賢弟乃非常人,你日後便知。既然話已說到這個份上,光歎氣無用,不如我等就以這粗茶代酒,效仿古人,在這陋室之中,論一論這天下‘流’通之法,如何?”
“正當如此!”杜甫眼中憂色稍減,煥發出一種近乎神聖的光彩。他迅速鋪開一張略顯發黃的紙張,磨墨執筆,如同即將出征的將軍。“請林先生賜教!”
林墨看著眼前這兩位曆史上光芒萬丈的人物,此刻卻如饑似渴地向自己這個“後來者”求策,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不能空談理論,必須給出一些能在這個時代落地的、具體的“藥方”,哪怕隻是方向。
他沉吟片刻,目光掃過窗外灰暗的巷弄,緩緩開口:“賜教不敢。晚輩姑妄言之,二位兄長姑妄聽之。針對‘三流’,或可有些粗淺思路。”
“其一,人才之流。”林墨伸出第一根手指,“科舉取士,本是善政。然能否在詩賦、經義之外,增設‘時務策’專項?不重辭藻,專考士子對農桑、水利、邊備、吏治等實事的見解?甚至,可仿效古人‘招賢榜’,允許有特殊才技(如匠作、算學、醫道)者,憑實務入仕,拓寬才路。”這是將後世公務員考試和專業人才引進的思路,包裹在古語中提出。
杜甫聽得雙眼放光,運筆如飛,口中喃喃:“時務策……特殊才技……妙!打破唯文采論,實學實用!”
“其二,財富之流。”林墨伸出第二根手指,“‘不均’之患,根在土地兼並。或可試行‘限田令’,抑製豪強無限占田。同時,改革漕運,降低商稅,鼓勵貨殖流通,使財富如活水,而非死潭。再者,官府可興修水利,推廣新式農具(如曲轅犁),藏富於民,民富則國自強。”他巧妙地將一些後世已知但唐代尚未普及或完善的政策理念融入。
李白雖不諳經濟,卻也聽得點頭:“讓錢財動起來,總好過堆在庫裏發黴!隻是,觸動權貴利益,恐非易事。”
“故而需要其三,信息之流。”林墨伸出第三根手指,目光變得銳利,“欲上達天聽,除卻禦史台,或可設‘銅匭’(類似意見箱),許吏民匿名投書言事,專人直送禦前。更重要的是,重建、鼓勵‘采風使之製’,選派剛正官員,定期深入州縣,不隻聽官員匯報,更要親聞閭巷之聲,察訪民間真正疾苦!”這便是將信訪製度和現代調研精神古法包裝了。
“銅匭……采風使……好!好一個‘親聞閭巷之聲’!”杜甫激動得拍案而起,墨汁濺出都渾然不覺,“如此,則陛下能耳聰目明,奸佞難以壅蔽!林先生,此真醫國之良方也!”
他看向林墨的眼神,已徹底從欣賞變為歎服,甚至帶著一絲弟子般的敬意。李白也收起狂態,鄭重地對林墨拱手:“賢弟大才!胸中自有經天緯地之策!往日為兄隻知你詩才敏捷,今日方知,你更有安邦定國之誌!我李太白能與你結義,實乃三生有幸!”
陋室之內,油燈如豆,卻因這三顆心靈的碰撞而顯得無比明亮。李白的豪情、杜甫的沉鬱、林墨的奇思,在此刻水乳交融。林墨腦海中,那卷軸光華更盛,與李杜二人的文心聯係愈發緊密清晰,一股溫熱磅礴的氣息在胸中流轉,仿佛某種關卡正在鬆動。
【文心境界提升:明心初階。對文氣的感知與運用能力顯著增強。】
【知交羈絆深化:與李白、杜甫心意相通程度提升,可初步借用法則(未解鎖)。】
然而,便在這誌同道合、氣氛高漲之際,破舊的木門外,忽然傳來一陣急促而傲慢的敲門聲,打破了滿室激昂。
一個尖細陰柔的聲音在門外響起:
“杜甫杜子美可在此處?還有那新來的林墨,是否也在?宮內傳話,著爾等速速準備,三日後,陛下於興慶宮設宴,要親自考較爾等才學!若有真才實學,自有封賞;若是招搖撞騙之輩……哼,須知這長安城,可不是什麽人都能渾水摸魚的!”
屋內熱烈的氣氛瞬間凝固。
杜甫臉色一白,看向林墨和李白,眼中滿是擔憂。皇權如天,這場突如其來的宮宴,是機遇,更是巨大的危機!
林墨心中也是一凜,與李白對視一眼,皆看到彼此眼中的凝重。
風波,已從江湖陋巷,直卷九重宮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