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63章 你可知這是欺君!

字數:5826   加入書籤

A+A-


    一聽這個伴著尿騷味、令人身上冒雞皮疙瘩的尖嗓聲音,夏華就知道是那個死太監來了。
    果然,王坤的那張滿是皺紋的冷白皮臉出現了在門口,笑眯眯得就像給雞拜年的黃鼠狼,一雙小眼裏閃爍著充滿貪婪的熾熱精光。
    “王公公,你怎麽來了?”史可法立刻上前招呼,夏華不得不也滿臉堆笑地跟上前行禮。
    “史閣部這話說得,”王坤一臉的笑裏藏刀,“咱家此次來揚州可不是過來遊山玩水的,而是奉皇上的聖諭前來督察鹽務的,史閣部你也知道,皇上剛在應天府登基,天下亂得一塌糊塗,幾個月前的局勢可以說是十萬火急,什麽事都是匆匆忙忙、一切從簡的,皇上現在的衣食住行都清苦得很,朝廷急需外地的賦稅呀...”
    清苦個錘子!夏華在心裏罵道,那頭豬明明過得酒池肉林。
    “是,是...”史可法麵色苦澀,他和夏華這幾天合法集資的事自然沒瞞得過王坤。
    “揚州是天下一等一的富庶之地,揚州的鹽務更是財源廣進、堆金積玉,”王坤眯起眼看著史可法,“史閣部啊,你知道皇上的意思的。”
    “微臣當然明白,當然明白。”史可法近乎下氣怡聲。
    “史閣部明白就好,”王坤一張老臉笑成了一朵怒放的菊花,“咱家過兩天便回應天府,還望史閣部到時候都準備好。”
    “是,是...”
    王坤騷氣側漏地離開後,史可法歎口氣重新坐下,看向夏華:“明心啊,你聽得出他的話外音吧?”
    夏華語氣幹巴巴地道:“當然聽得出了,皇上在應天府缺銀子用,派他來揚州名為督察鹽務實則要求揚州地方送銀子去應天府。”
    雖然夏華的話說得不好聽,還帶著幾分對弘光帝的不敬,但一語道破,史可法點了點頭,唏噓嗟歎道:“這六百幾十萬兩銀子估計要運六百萬兩去應天府,如此,很多軍務大事可就...”
    夏華心頭奔騰過一萬匹神獸:“閣部,您在開玩笑吧?”
    史可法驚詫道:“你何出此言?”
    夏華道:“皇上和朝廷又不知道我們有六百幾十萬兩,怎麽會讓我們上交六百萬兩呢?”
    史可法愈發驚詫:“王坤會向皇上匯報呀!”
    夏華道:“我們塞些好處給他,跟他串通好,讓他回應天府後把銀子數目說小不就行了!”
    聽到夏華的歪主意,史可法徹底地驚了,繼而產生一絲怫然:“明心!你可知這是欺君!”他不止慍怒,還膈應,他這種一身正氣的文官打心底看不起那些閹人,賄賂閹人對他這種人而言,是一種自輕自賤、嚴重折辱尊嚴的事。
    夏華無力吐槽:“閣部,我們不是欺君,我們隻是...撒個善意的謊言...”
    “胡說八道!”史可法真的怒了,“明心!身為臣子,必須對皇上忠心不二!豈能欺君罔上!你的思想很危險啊!”
    夏華在心裏仰天吐血,不過,他理解,史可法畢竟是個傳統的忠臣,教唆他對皇帝撒謊、給太監塞銀子確實讓他難以接受。
    在絞盡腦汁地斟詞酌句了一會兒後,夏華艱難地道:“閣部啊,亞聖孟子有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試問,沒有百姓萬民,何來的國家社稷?沒有國家社稷,又何來的君王?國民和國土,才是國家的根本!這六百幾十萬兩銀子,如果大部分在我們手裏、被我們所用,我們能做多少利國利民的大事?能挽救多少大明子民?收複多少大明疆土?您說是不是?”
    史可法臉上的怒容逐漸地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複雜的迷惘。
    夏華接著道:“閣部,您是大明現在的國家柱石之一,您萬萬不能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下官鬥膽問您,這麽多的銀子上交到應天府會被用來做什麽,是會用來賑災救民?還是用來厲兵秣馬,準備北伐和西征?答案,您心裏清楚。這些銀子,應該都用在大明現在最緊要的地方,不是嗎?您選擇老實交代,是對得起皇上了,但對得起千千萬萬的老百姓和大明嗎?”
    史可法沉默了下去,他臉上的表情在激烈地變幻著,顯示他的心裏在激烈地天人交戰著。
    良久後,史可法長長歎息一聲,麵露悲涼:“我自為官以來,一直恪守忠君報國之本心,十六年來事事問心無愧,從未做過絲毫的欺君之事,難道,我現在也要跟其他人一樣了嗎?”
    “閣部您此話不妥,”夏華糾正道,“那些人欺君是為了謀取私利,我們‘欺君’隻是為了更好地報效國家、挽救大明,我相信,太祖高皇帝的在天之靈肯定不會責怪我們這麽做。”
    史可法苦笑搖頭:“欺君就是欺君,再怎麽巧言強辯也不過是掩鼻偷香。”
    夏華知道史可法的某種原本堅定不移的信念正在動搖,他又知道這種思想的轉變是欲速則不達的,必須慢慢來,讓被轉變者自己慢慢“悟”,所以他沒有再在這件事上“得寸進尺”,而是趁機毛遂自薦:“閣部,王坤那邊就交給我吧,我保證辦妥。”
    史可法麵色幽微深邃地枯坐著,沒說什麽,他沒批準,也沒駁斥,相當於被動地默認了。
    生怕史可法反悔的夏華趕緊告辭溜了。
    剛回到莊園,夏華就看到李建業喜氣洋洋地迎上來:“夏鎮,焦先生還有湯先生都來了!並且我們的優質火藥也正式研發完成了!”夏華現在是總兵官,外人稱他“總兵”或“總爺”,總兵是通稱,總爺帶有恭維奉承之意,他團隊裏的人一般稱他“夏總鎮”或“夏鎮”,不再稱他“華哥”“夏哥”“夏兄”“夏華兄”了,畢竟他現在的身份不比當初了,要講規矩了。
    “太好了!”夏華大喜。
    內園的兵工廠裏,夏華見到了焦勖和湯若望,兩人都年約五旬,一中一西都是大師級的火器專家。
    “見過夏總兵!”“見過夏總兵!”焦勖和湯若望一起向夏華行禮。
    “二位不必多禮,”夏華喜笑顏開,他確實非常開心,因為他眼前這兩人的價值不亞於兩座金山,“能得二位相助,本官何愁大事不成!”由於太開心,他嘴裏非常順溜地冒出了這句後世古裝劇裏大人物的經典台詞。
    “夏總兵言重了,身為大明人,自當忠於大明、為報效大明而竭心盡力。”焦勖正顏道。
    根據李建業的講述,焦勖和湯若望都是在南京找到的,此二人原本都在北京當官,流寇攻破北京時,他們逃出了北京,逃到南京,希望為弘光朝效力、繼續為大明盡忠,但盤桓了很多天也沒被弘光朝任用,曆史上,湯若望後來去了北京投效了滿清。
    “夏總兵,我是歐羅巴人,”湯若望看著夏華,很坦誠地道,“從我的立場出發,我是東方的局外人,所以,大明、大順、大清,在我眼裏並無區別,我可以專門為任何一方效力,包括為您效力,但我希望您能允許和支持我肩負著的傳教職責,畢竟,我終究是一個傳教士。”
    “沒問題。”夏華答應得很爽快,“隻要你們的教義和傳教活動不危害中華文明,一切都好說。”
    眼見夏華態度如此開明,湯若望如釋重負並心生感激和慶幸。
    在對焦勖和湯若望說了該說的歡迎、鼓勵、許諾好處等話後,夏華迫不及待地步入火藥工場,看起了李建業說的優質火藥。
    有了高純度的硝、高純度的硫磺和上好的柳灰木炭,把它們混在一起就是火藥了?非也。這三者是講究比例的,這個步驟也是一門科學。不同的火器、不同的作戰環境使用的火藥的配方比例是不一樣的。
    李建業講解道:“火藥雖是我中華發明的,但東洋人和西洋人都在用,不管是大明還是海外各國,火藥的配方比例可謂五花八門,我們搜集了上百種配方進行嚴謹的對比、分析和實驗,綜合而言,戚公在《紀效新書》裏記載的是最好的,但仍可改進。
    我們發現,我中華的火藥配方比例有個趨勢,就是含硝量偏高且越來越高甚至達到八成以上,這大概是受到‘硝性主直,硫性主橫’這一傳統火藥理論的影響,認為火藥裏含硝量越高,就能推動彈丸打得越遠。
    但我們經過反複研究,發現這一理論是片麵的,火藥含硝量偏高不但會導致含炭量下降,不利於火藥充分燃燒,而且硝石很容易受潮,我國南方沿海地區濕度大,含硝量偏高的火藥很容易吸濕變質,影響火藥效用。倭國火藥含硝量較低,西域之西的魯密國火藥含硝量較高,
    這是因為倭國是個四麵環海的狹小島國,氣候潮濕,魯密國正好相反,氣候幹燥,這就造成兩國火藥含硝量一低一高。因此,我大明所用火藥的含硝量要因地製宜,南方要偏低點,北方要偏高點。”魯密國即奧斯曼帝國,明朝中國人稱奧斯曼為魯密。
    夏華十分讚許:“你們這種實事求是、推陳出新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我們要尊重前人,但不能迷信前人,前人也會犯錯,我們後人想要進步,就是要站在前人的基礎上,一味迷信前人隻是抱殘守缺、不思進取。”
    李建業等人的這個科研結論是非常重要的,曆史上直到清朝,中國本土的火藥工藝還在犯這個錯,含硝量越來越高,很多高層逐步意識到了這一點,比如晚清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他就指出由於廣東沿海地區空氣濕度大、鹽分多,火藥很易受潮,加上火藥密封不好,導致火藥不能久貯,必須隨用隨造,這必然嚴重影響到實戰。
    “潮濕地區使用的火藥要含硝量低一點,幹燥地區使用的火藥可含硝量高一點,這一點是火藥配方比例的因地而異,另外,火藥配方比例還要因器不同而異。”王業成在旁補充道。
    夏華點點頭。
    運入兵工廠的硝土、硫磺、柳木在不同工區裏被提純、煉製、燒炭後,接著會被送到“合藥區”。合藥是一道很耗費人力的工序,所以使用水力驅動,效率得以大大提升,莊園橫跨河兩岸,附近還有主流大河,合藥區都在河邊,外麵都聳立著一架架水車,通過齒輪、絞盤、滑輪、轉軸等機械零件轉動工區裏的合藥設備。
    合藥後的下一道工序是“成粒”,就是把粉末狀的火藥顆粒化。中國古人早就認識到了火藥顆粒化的必要性,這一點在《武編》和《紀效新書》都有記載,大炮用大粒火藥,中型火炮用中粒火藥,火槍用細顆粒的火藥,再細的用作火門火藥。跟粉末狀火藥相比,顆粒狀火藥燃燒更迅速,穩定性和均勻性好,能增大火器威力,同時也能提升運輸和保存的安全性。
    最後一道工序是把潮濕的火藥晾幹或烘幹,晴天裏靠太陽,陰天裏靠專門的火藥烘幹室,控製濕度和溫度,溫熱地烘幹火藥,這與十八至十九世紀英國火藥製造工藝十分接近,原理並不複雜,李建業、王業成等人很容易就想到了。
    資金充足、人才濟濟、技術先進、設備齊全、用料上等、工藝完善而嚴格,這讓夏華的兵工廠生產出的火藥在質量上非常過硬。怎麽檢驗火藥的質量呢?可以捏一小撮放在人手心點燃,人感覺不到灼燒感就是好火藥,或捏一小撮放在紙上點燃,紙沒有被引燃就是好火藥。
    這兩個檢驗方法都出自戚公的《紀效新書》。優質的火藥燃燒時煙霧是白色的,燃燒後殘留物很少,便於火器的再次使用,劣質的火藥燃燒時黑煙滾滾,會留下很多殘渣需要清理,容易堵塞火器內部,不便於火器的再次使用。
    通過以上這些工序,優質的火藥就製成了,成為軍隊戰鬥力的根本保證。
    “好啊,有了優質的火藥,我們就可以正式製造火器了!”夏華心懷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