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封神大劫
字數:8541 加入書籤
為何如此?
自己的弟子根基勝過對方,悟性優於對方,修煉時間也更久遠,
甚至連求道之心……
咦?!!
元始猛然一驚,求道之心!
他從未察覺,十二金仙的求道之心,竟連申公豹都不如!
輪到元始講道之時,他一邊講述大道,一邊觀察眾弟子表現。
這一看,心中不滿更加深重。
碧遊宮中,又有十二位弟子晉升準聖。
大羅金仙以下修士若要突破,需渡天劫。
而大羅金仙以上,則是靠融入法則。
隻要法則足夠,即便身處時間法陣之中,也能順利晉級。
元始察覺,通天所收三十六位弟子並非隨意安排,
而是暗藏玄機,
層層遞進,
分為十二上仙、十二中仙、十二下仙。
不論如何劃分,
這些弟子終有一日會踏上準聖之位。
唯一區別在於時間早晚。
若為立教之用,那就是前中後三代十二上仙。
綿延不絕,生生不息。
哪怕不通教義,在此時非封神之劫的情況下,
碧遊宮弟子開枝散葉,便可將上清之道傳遍洪荒。
通天師弟的弟子,當真令人羨慕!
不僅通天的弟子出眾,就連太上的門人進步也極快。
那上洞八仙,竟個個接近大羅金仙之境。
反觀自己這邊的新弟子,
隻能依靠楊戩、靈珠子、薑子牙、申公豹撐起門麵,
李靖不過金仙修為而已。
至於十二金仙,至今也隻有四位堪堪觸及準聖門檻。
元始已然冷靜下來,
心道:“幸虧及時察覺!否則怎會發現闡教竟有如此隱患!”
“多虧借用了通天師弟的時間法陣,不然怎能看到十二金仙的真正問題!”
“這般情況,必然影響闡教未來的發展。”
他赫然意識到,闡教之中,高端戰力竟然匱乏至此!
相比之下,人教與碧遊宮之間的差距顯露無疑。
玉虛宮門下竟顯露出青黃不接的跡象。
碧遊宮中的三十六位弟子,分為上中下三批,但每一位都有望修至準聖之境。
修行時間的差距也不過是一千萬年而已。
考慮到三清之間微妙的關係,再延長一些時日,也不過幾個元會罷了。
在聖人眼中,幾個元會不過是彈指之間。
他們所謀乃萬古之利。
如此短暫的時間,自不在他們的考慮之中。
聖人從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他們以洪荒為棋盤,以眾生為棋子,布局深遠。
追求的是長遠的功德與信仰。
一時的進退並不在意。
當然,封神大劫這種突發事件另當別論。
諸位聖人雖不知鴻鈞為何推動這場封神大戰,卻也清楚這可能是洪荒的一個轉折點。
其中蘊含的風險巨大。
對於封神大劫,沒有一位聖人敢於輕視。
元始是七聖之中最善算計之人。
他在籌劃封神大劫的同時,也在為萬古之後布局。
如今發現十二金仙難以擔起重任,心中怎能不生警惕?
十二金仙早已成為玉虛宮的象征人物。
若有人在洪荒之中說他們不堪重用,恐怕會被眾人斥責得體無完膚。
但這正是元始心中的真實想法。
三清講道是何等機緣?
三位聖人輪流講道,各自持續一千萬年,更是難得中的難得。
要知道當年鴻鈞道祖在紫霄宮傳道,麵對的也隻是一眾大羅金仙。
而每一次講道,僅有短短三千年!
三清的道行,必定遠超當年鴻鈞成聖之時。
無他,前人已經踏出道路,後人可借經驗迅速前行。
這就是後來者的優越之處。
三清同時講道,三聖光輝交匯,其效果遠勝於單一聖人講道。
即便如此,
十二金仙竟無一人突破至準聖境界。
元始如何能不震驚?
須知楊戩四子,在三聖講道結束後,必定成就大羅金仙。
若非不願讓他們錯過此次機緣,
元始早就讓他們外出渡劫了。
反觀當下,
碧遊宮中三十六弟子,最後十二位金仙果然如他所料,已踏入準聖之列。
元始內心豈能不焦急?
一門之中擁有三十六位準聖,這是多麽強大的一股力量?
要知道在龍漢大劫時,修士的黃金修煉時期,總共也不過隻誕生了一百零八位準聖。
到了巫妖大劫時期,十二祖巫也才不過十二位準聖。
天庭所擁有的準聖數量,更不曾超過十人。
元始心中頗為感慨。若當時通天教主的三十六位準聖弟子進入封神大劫,
西方教恐怕連抵抗的機會都沒有,便會被徹底抹除!
但這種事注定不會發生,通天始終堅持不立大教,誰都無法改變他的決定。
起初,是通天自己不願建立大教。
然而隨著封神大劫臨近,
元始堅信,如果西方二聖不是盲目短視,他們定然會阻止通天立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原因顯而易見,
三十六位準聖!
這股力量足以橫掃諸位聖人的門下弟子。
幸好通天是三清之一,否則闡教恐怕早已被壓製得喘不過氣來。
元始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或許,這件事真的可行!”
“碧遊宮中的那些弟子底細,誰又能真正清楚?”
“就算再大膽的人,也不會料到那三十六位師侄竟直接晉升為準聖吧?”
“要不是我親曆其境,恐怕別人說什麽我都不會相信。”
“換作他人,心態必然與我一樣。”
“這事值得謀劃一番。”
他素來以謀算著稱,最擅長暗中布局操控局勢。
倘若鴻鈞將資源交給他,他甚至能將諸聖玩弄於股掌之間。
元始默默思量,迅速做出了決定。
待他拿定主意,這才開始認真聽通天講道。
三位聖人之中,
元始的道為“從無到有”,太上的道為“有無之間”,通天的道為“從有到無”。
三清之道相互連接,合起來便是完整的“有、無”循環之理。
簡單來說,就是起點、過程、終結三者不斷循環。
三清的道互為補充,旁聽兩位聖人論道對自身的提升極有助益。
元始一邊專注傾聽通天的道法,一邊將其與自身所悟對照印證。
可突然間,他察覺出了異樣,
“通天師弟所言之道,深奧得令人難以置信!”
“似乎已經超越了他原本的範疇,邁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雖然仍是‘從有到無’,卻隱約包含了我‘從無到有’與大師兄‘有無之間’的意境。”
元始震驚不已!
難道說,通天已融合三清之道的精髓,正逐步開辟出屬於自己的“有、無之道”?
他轉頭看向太上,發現大師兄早已沉醉其中,神情癡迷。
眾多弟子也都進入了頓悟狀態,沉浸不可自拔。
元始內心震動萬分。
他雖知通天道行高深,卻從未想過竟已達至如此境界。
通天師弟的道行,遠在他之上。
他原本是混元七重天的修為,借著這次三聖講道的機會,獲得諸多妙悟,
這才得以晉升到混元八重的境界!
即便如此,他在道行上依舊遜於通天。
看太上的神情,顯然是被通天的話語打動了心神。
一念浮現,元始心中泛起波瀾:“難道在三清之中,自己的道行是最弱的?”
這念頭一旦生出,便揮之不去。
元始身為聖人,自是通曉天道。
他頓時察覺,這是“針對”啊!
他——元始天尊,三清之一,闡教之主,玉虛宮的主宰者,竟然是三清中道行最低的一位。
這幾乎讓他陷入動搖。
元始當即放下所有思慮,專心聆聽通天講道。
忽然之間,他明白了太上與通天安排這場講道順序的深意。
太上的“有無之道”,最適合入門弟子啟蒙;
而他自己所講述的“從無到有”,正好承接太上的道法,並加以拓展;
通天所言“從有到無”,不僅是圓滿收束,更是對自身境界的一種超越,帶領眾人再度深入參悟。
此乃一場完美的講道。
元始從中獲得極大啟發。
他甚至希望這講道能永遠繼續下去,不隻是他,就連太上,
以及三清門下的弟子們,都是這般心思。
聽道三千萬年,道行突飛猛進,達到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高度。
像這樣的論道盛事,他們願聽上無數個紀元,
哪怕直至那無量量劫降臨,也不願錯過半分。
古人雲:朝聞道,夕死可矣。
碧遊宮中的眾弟子真切感到,自己已然靠近大道。
不,應該說,他們就在大道身邊!
可惜,再怎麽留戀,這場講道終究還是落幕了。
其實,結束得有些突然。
尋常的論道大會,諸位大德闡述完畢後,還會有一場辨經環節。
與同道之人交流經典,互相切磋,以增長道行。
但在三清之間,這一環節卻省去了。
還辯什麽?
一位聖人講道一千萬年,早已將道理闡述得明明白白。
三清之間的高低深淺,若僅論道行,彼此早已了然於胸。
這種層次的講道,遠非常規流程所能比擬。
通天最後一句話落下,碧遊宮中的眾仙齊齊清醒過來,
紛紛起身叩拜:“多謝三位至尊開示,聖人聖壽無疆。”
太上欣慰一笑:“多謝兩位師弟共演此道,我亦獲益良多。”
“師兄過獎了,三清之中,我的道行確實最淺,幸得兩位提點,感激不盡。”元始語氣複雜。
他原本以為自己的境界即使比不過通天,也應與太上相差不多。
誰曾想,現實並非如此。
若論道行深淺,在三清之中,自己竟排在末位。
這般名次,顯然並不光彩。
通天卻謙遜有禮地說道:“三人同行,必有可師。感謝兩位師兄指點。”
太上與元始必須站穩腳跟,擋在前方。
鴻鈞想要強行突破那層桎梏,並非易事,須調動三界六道、諸天萬界的全部力量才行。
如今他已合道,開天辟地之事已是奢望,而滅世之舉又違背本心。
如此看來,唯有引發殺劫,積累功德,才是唯一可行之法。
觀察鴻鈞的種種布局,包括封神大劫,皆以此為核心展開。
通天並未將鴻鈞的謀劃告知太上和元始,並非存疑。
實則,鴻鈞若強行破劫,必然會損害所有聖人的根本利益。
沒有哪一位聖人會真正站在鴻鈞那邊。
不告之因,是怕太上與元始無意中泄露了他的籌算,反被鴻鈞察覺警覺。
要知道,鴻鈞是洪荒之中唯一的天道級聖人。
喜歡通天掀桌拒教,係統賜道成聖!請大家收藏:()通天掀桌拒教,係統賜道成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