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布魯塞爾紋,瓷榫相認
字數:3605 加入書籤
巴黎的晨霧還未散盡,流浪與陳坤已帶著恒溫箱趕往戴高樂機場。箱子裏除了“敬山”木牌與法國老刻刀,多了讓·勒梅爾手書的推薦信——信中詳細記述了“萬國來朝屏”的傳承脈絡,末頁還畫著瓷板畫與屏風的榫卯對接示意圖。“布魯塞爾皇家博物館的館長範·德·瓦爾是歐洲瓷修複權威,”陳坤摩挲著爺爺日誌裏的比利時標注,“他對‘過度修複’的警惕性很高,我們得拿出真東西。”
盧卡斯與林墨則提前一天抵達,帶著“全球少年非遺聯盟”的橫幅,在博物館附近的廣場組織了小型榫卯體驗活動。當流浪一行人趕到時,比利時少年正圍著林墨的3D瓷板模型驚歎——模型上,“萬國來朝”的雲紋與歐洲卷草紋銜接處,用熒光標注出榫卯扣的位置。“浪哥,範館長被孩子們的活動吸引,已經同意提前見麵了!”林墨舉著沾著釉料的手指跑過來,模型底座還刻著“木語連歐中”的小字。
皇家博物館的東亞展廳內,六塊瓷板畫被分別嵌在特製展架上。青花釉裏紅的底色上,繪著歐洲使團朝拜乾隆帝的場景,隻是三塊瓷板的邊角有崩裂,其中一塊的“榫卯扣”被上世紀的修複師用石膏填補,完全失去了拚接功能。“這組瓷板畫是1939年比利時收藏家捐贈的,”範·德·瓦爾推了推眼鏡,“十年前我們請德國團隊修複過,結果釉色剝落更嚴重,所以我不能輕易交給你們。”
陳坤立刻翻開爺爺的日誌,翻到1941年的頁碼:“範館長,您看這裏——我爺爺當年在布魯塞爾為收藏家修複過瓷板畫,日誌裏記著‘青花釉裏紅需用鬆煙水調和礦物顏料,石膏補榫會腐蝕胎體’。”他指向瓷板邊緣的細小刻痕,“這是‘敬山記’,是我爺爺的修複標記,和屏風上的完全一致。”
“叮!觸發主線任務‘瓷板畫修複談判’,任務要求:通過修複演示證明技藝實力,解決瓷板畫胎體腐蝕問題,獲得博物館修複授權。任務獎勵:匠心值+2500,解鎖‘青花釉裏紅修複’技藝,比中非遺聯合實驗室籌建資格。”係統提示音響起時,流浪已打開工具盒,取出從江城工坊遺址帶來的礦物顏料與鬆煙塊,“我們現場修複一小塊崩裂處,您看效果再決定。”
臨時修複台設在展廳角落,秦峰的直播鏡頭迅速聚焦,國內觀眾與歐洲非遺愛好者的在線人數同步飆升。“青花釉裏紅的修複關鍵是‘色隨胎走’,”流浪用竹筆蘸著鬆煙水調和鈷料,“礦物顏料要磨到2000目細,才能和原釉色融合,不會出現色差。”他用極細的羊毫筆在崩裂處補色,動作輕得像觸碰羽毛,“而榫卯扣不能用石膏,要用‘瓷粉加糯米膠’的古法,既牢固又不腐蝕胎體。”
林墨在一旁用便攜式光譜儀檢測原釉成分:“範館長,我們通過光譜分析還原了乾隆時期的釉料配方,這是檢測報告——鈷料來自雲南宣威,銅料是雲南東川的,和故宮館藏的‘萬國來朝’係列完全一致。”他調出瓷板畫的CT掃描圖,“您看這胎體內部的裂紋,是石膏腐蝕造成的,我們用‘灌漿固胎’法能修複,這是故宮文保院的核心技術。”
兩個小時後,修複的瓷板邊角呈現出自然光澤,補色的雲紋與原圖案渾然一體,用瓷粉補出的榫卯扣輕輕一扣,就與林墨的3D模型完美銜接。範·德·瓦爾用放大鏡反複查看,突然指向瓷板畫的一處細節:“這裏的歐洲使團服飾紋樣,和比利時18世紀的織錦花紋一致,你們的修複沒有破壞曆史信息——這才是‘修舊如舊’。”他當即簽署修複授權書,“我代表博物館,請求加入你們的修複團隊。”
“叮!完成修複談判任務,獎勵匠心值+2500,解鎖‘青花釉裏紅修複’技藝,比中非遺聯合實驗室正式獲批。”係統提示音剛落,比利時非遺傳承人埃琳娜帶著一群匠人走進來,她們手裏捧著當地傳統的“布魯塞爾花邊”:“我們聽說中國匠人用傳統技藝修複文物,特意來學習——這花邊的編織技法,和你們的榫卯一樣,講究‘順勢而為’。”
修複工作啟動當天,展廳變成了非遺交流現場。流浪與範·德·瓦爾負責瓷板畫胎體修複,陳坤用爺爺的老刻刀清理石膏殘跡,埃琳娜則帶著匠人演示花邊編織:“你們看,這花邊的‘鎖扣’和瓷板的榫卯扣原理相通,都是靠結構固定,不用一針一線。”林墨突發奇想,將花邊紋樣用3D掃描技術印在瓷板修複的輔助工具上,“這樣補釉時能更精準對齊雲紋。”
第五天,當六塊瓷板畫終於通過榫卯扣拚接完整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原本分散的畫麵連成一幅長卷:乾隆帝端坐殿上,歐洲使團手持國禮,兩側的宮人捧著百寶嵌屏風的微縮模型,而畫麵最右側的匠人,竟戴著“德順齋”的工牌。“這是‘匠魂傳承’的見證!”範·德·瓦爾激動地說,“之前我們從沒發現拚接後的完整故事。”
更令人驚喜的是,當瓷板畫與百寶嵌屏風的影像通過投影疊加時,屏風的龍紋與瓷板畫的雲紋完美銜接,形成“龍護萬國”的完整圖案。“這才是‘萬國來朝’係列的全貌!”張教授的遠程視頻裏傳來驚呼,“故宮的檔案裏隻記著‘屏瓷相依’,今天終於親眼看到了。”
少年非遺聯盟的活動同步在博物館廣場舉行,盧卡斯與林墨帶著中法比三國少年,用瓷粉和顏料製作迷你“萬國來朝”瓷板。一個比利時小女孩舉著自己的作品跑過來:“我要把它送給媽媽,告訴她中國手藝和我們的花邊一樣美。”埃琳娜笑著補充:“我們已經和林墨約定,明年舉辦‘中歐少年非遺夏令營’,就以瓷板畫和花邊為主題。”
慶功會上,比利時文化大臣親自授予流浪與陳坤“比利時文化交流勳章”:“你們不僅修複了文物,更修複了中歐的文化紐帶。”範·德·瓦爾則宣布:“瓷板畫修複完成後,將跟隨‘非遺回家’巡展全球,首站就是江城——讓它回到真正的故鄉。”
讓·勒梅爾的視頻連線突然接入,背景是中法榫卯研究院的籌備現場:“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我們在法國國家檔案館找到了‘萬國來朝’係列的最後一件藏品——‘青銅禮器’,現在在瑞士蘇黎世的私人收藏家裏。”他舉起一份文件,“收藏者是我的學生,已經同意和你們洽談合作。”
“叮!觸發新主線任務‘尋回青銅禮器’,任務線索:青銅禮器帶有‘德順齋’鑄造印記,收藏者希望用非遺技藝交換合作。任務獎勵:匠心值+3000,解鎖‘青銅鑄造’古法技藝,歐洲私人收藏界非遺合作渠道。”係統提示音響起時,林墨已經在地圖上圈出蘇黎世的位置:“浪哥,少年非遺論壇的瑞士站申請通過了,我們可以邊交流邊談合作!”
深夜的博物館展廳,瓷板畫與屏風的影像在牆上疊加成完整的“萬國來朝”圖。陳坤將爺爺的日誌放在瓷板畫旁,日誌的字跡與瓷板上的“敬山記”重疊在一起,仿佛跨越八十年的對話。“爺爺當年沒能看到的團圓,我們幫他實現了,”陳坤輕聲說,“下一站蘇黎世,我們把最後一件也帶回家。”
流浪望著窗外的布魯塞爾大廣場,中世紀的建築在燈光下泛著古意,與展廳裏的中國文物形成奇妙共鳴。他打開係統界麵,新的任務已加載完成,而“全球非遺資源共享平台”的權限提示正在閃爍——從江城老街到歐洲心髒,中國非遺的傳承之路,已成為跨越國界的文化紐帶。
“出發,蘇黎世。”流浪合上工具盒,金屬扣發出清脆的聲響,與瓷板畫的榫卯扣合聲遙相呼應。這聲音,是文物回家的腳步聲,是匠魂傳承的接力聲,更是文明對話的共鳴聲。
窗外的布魯塞爾大廣場,中世紀的建築在燈光下泛著古意,與展廳裏的中國文物形成奇妙共鳴。他打開係統界麵,新的任務已加載完成,而“全球非遺資源共享平台”的權限提示正在閃爍——從江城老街到歐洲心髒,中國非遺的傳承之路,已成為跨越國界的文化紐帶。
“出發,蘇黎世。”流浪合上工具盒,金屬扣發出清脆的聲響,與瓷板畫的榫卯扣合聲遙相呼應。這聲音,是文物回家的腳步聲,是匠魂傳承的接力聲,更是文明對話的共鳴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