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國學

字數:3297   加入書籤

A+A-




    “五哥可還記得盧夫人曾經辦的那個免束脩的書苑?”薑元羲問道。

    薑伯庸點點頭,但仍然疑惑不解,那個書苑跟他要去太學院任教有關係?

    “朕覺得此法甚好,準備在大雍各地都開辦一個國學,朕想讓更多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都能識字讀書。

    朕想擬定家中恒產十五貫家資以下的,家中有六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的孩童,都可以免束脩進國學。

    就跟太學院一樣,除了啟蒙都相同之外,等過了啟蒙階段,那些孩子們就能跟丹陽縣的孩子們一樣,可以去藥堂、可以去工堂進益。

    國學每日響午提供夥食,這一頓夥食同樣也不用銀錢,且每月月底都要進行考核,頭三名還能得到獎勵。

    頭名獎勵十兩銀子,第二名獎勵八兩銀子,第三名獎勵五兩銀子,同時,隻要每個月在國學的考核中過關的,都能拿五鬥米糧食回家補貼家用。”

    薑伯庸聽得一愣一愣的,驚得眼珠子都瞪大了,“陛下您這是要徹底扶持寒門子?”

    即便是薑伯庸素來支持薑元羲的一切舉動,這一刻同樣也感受到了一種威脅——來自寒門的威脅。

    如今薑氏是皇族,與世家相比,當然是薑氏占更多的利益,但就連他都這樣想,薑元羲這道命令一下,恐怕世家要鬧翻天了。

    薑元羲不置可否,不答反問:“世家是如何來的?”

    薑伯庸回道:“從豪強慢慢發展轉變而來。”

    薑元羲又問:“那豪強又是如何來的?”

    薑伯庸似是有些明白了,見他臉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薑元羲又接著道:“除了從古商、古周就傳承下來的頂級門閥之外,世錄譜上的世家發家史,多數還不是從寒門慢慢發展壯大己身,成為豪強,然後再通過舉薦出仕,積累幾代人的仕途,漸漸轉變為世家的?”

    薑伯庸試探的問道:“所以陛下您是想扶持新的世家出現?”

    薑元羲笑了笑,“世家?在國家繁榮昌盛之時,吸著國家的血養己身,在國家衰敗之時,更是把養分全都吸完,然後把國家拋棄,尋找下一個能供養他們養分的主人,朕為什麽要對這等蠹蟲扶持?”

    薑伯庸第一回不知道薑元羲到底是何意了,一臉茫然。

    薑元羲耐心的解釋,“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王朝的傳承過程裏,世家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王朝大半就是世家支撐著的,可正是因為如此,那些王朝才會短命。

    五哥你仔細回想一下,前頭那幾個王朝,曆史的軌跡驚人的相似,在王朝初期,世家大力扶持皇室,王朝中期國家繁榮昌盛,這時候國家逐漸開始沉屙痼疾,而世家漸漸變得比國家更加強大,到了王朝後期,國家已經不能滿足世家的需求了,於是世家又換了一個新的皇室。

    世家為王朝保駕護航最開始的幾十年,奠定了王朝的根基,而後用數百年來吸收國家的養分壯大己身。曆經這麽多年,世錄譜上的世家多了多少?”

    薑伯庸心頭一寒,他前段時日才奉薑元羲的命令送了世錄譜給那些作怪的世家,自是清楚世錄譜上多了多少世家。

    他喉嚨有些幹澀,“陛下您是怕最後大雍也會落得如此下場?”

    薑元羲攤了攤手,“從來不會有王朝永盛不衰的,但朕想讓大雍的百姓能活得更好一點,也是想讓大雍存在時間再長一點。

    開辦國學,讓普通百姓的孩子都能讀書識字,隻要努力勤奮者,即便日後參加科舉落榜,會讀書寫字、有一技之長傍身,慢慢也能把生活過得好一些。

    而國學裏製定的每月獎勵,既能促進學子讀書進益的熱情,也能慢慢擇出真正天資聰穎的人。在各地國學進益的學子都可以考取太學院,繼續在太學院進益,然後再考取科舉。

    大雍這麽大,朕就不信還培養不出天之驕子,那些寒門子進了朝堂,既能讓世家感受到被人追趕的迫切,也不至於讓皇帝在朝堂上受到世家的脅迫。

    世家為什麽能左右皇權?是這頭猛獸一家獨大,它太過雄壯,以至於沒有人能真正的打敗它。

    既然這樣,朕就親手再培養一頭新的猛獸出來,兩虎相爭,獵人才能得利。”

    薑伯庸已經被薑元羲完全說服了,為了大雍王朝存在時間能更久一點,他無比讚同薑元羲開辦國學的指令。

    薑元羲還沒說完,“朕還準備把各地國學的具體情況作為每年的考計之一,如此一來各地的官吏必定會很上心。除此之外,朕還打算每年抽調兩個郡城、四個縣城的國學,對國學的先生和學生進行考核,防止有人唬弄朕。”

    為了扶持國學,薑元羲不僅用利引誘百姓們把孩子送進國學,還在吏部考計上給朝臣們上了一道枷鎖,這也就罷了,她更是想出了另一個法子讓國學成為大雍王朝培養能臣的大搖籃——若要為三公,履曆上必要一條:曾在太學院裏教導最少一年的學生,並教導出最少五名進士。

    這就是她為何要對薑伯庸說的,讓他去太學院裏頭任教一年的原因,而她準備明年換大哥去太學院,後年就是崔玉書了。

    中書省中書令、門下省侍中、尚書省尚書令,繼任人選都必須要符合她製定的這條規定才能出任三公。

    因這條規定,使得大雍王朝往後每個朝臣有誌問鼎三公的,都會去長安城的太學院任教一年。因為要教導出最少五名進士,且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履曆更光鮮,在問鼎三公之位時能讓皇帝更看重,教導出五名進士是最低要求的,擼足了勁頭想要教導出前三甲和五個以上的進士。

    這樣一來,他們就對各地舉辦的國學更是上心了,畢竟太學院的學子都是來自各地國學,隻有國學的先生厲害了,教導出來的學子才會更其他人更厲害,這也導致了國學的先生學識非常淵博,源源不斷的為大雍培養了諸多能臣。

    “朕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若是還有更好的法子,五哥不妨提出來。”薑元羲認真的道。(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