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南鑼鼓巷-1】

字數:3517   加入書籤

A+A-


    【楚哥也隻是想把好吃的介紹給我們而已。】

    都督很萌贈送鮮花1000朵;

    蝴蝶蘭QQ贈送潛水艇1艘;

    月亮狼人贈送豪華別墅一棟;

    ……

    【楚哥,禮物已經奉上。】

    “謝謝大家的禮物!受傷的心靈馬上充滿了能量!”楚闌帥氣一笑,故意捂了一下心窩,做了一個暖心的動作。

    【楚哥,別露出這樣迷死人的笑容啊啊啊!我的小心髒受不了了!】

    又引發了一大波的禮物贈送。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麵茶,我們就要轉移地點,離開斜煙袋街,去南通鑼鼓巷了。”“麵茶在北(BJ)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才有售賣。這算是一種傳統吧,古詩有雲:‘午夢初醒熱麵茶,幹薑麻醬總須加’。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的時候不用筷子、勺子等餐具,而是一手端著碗,沿著碗邊轉圈邊喝,這種獨特的喝法,恐怕也隻有老北(BJ)京人了,當然這樣的喝法與品嚐麵茶的風味有關。”

    “北(BJ)京麵茶需要的材料不算多,有小米麵或糜子麵、芝麻醬、香油、花椒、鹹鹽。做的時候,首先要做一些準備工作。用擀麵杖把花椒碾碎,然後放入少許鹹鹽拌成花椒鹽。然後在芝麻醬中倒入少許香油,因為芝麻醬很幹,這樣經過香油的稀釋,味道會更加的香濃。”

    “做好準備步驟後,就可以下鍋了。首先把適量的小米麵或糜子麵倒入鍋中,用少許的涼水調成麵糊,等到麵糊調勻後再根據所需要的量加水,注意不能太稀,但一定要用涼水。接下來就可以上火熬製了,熬的時候要不停的攪拌,否則很容易粘鍋。等到快開鍋時改小火接著熬,用小火熬製的時間可以稍長些,不過仍然需要不停的攪拌。那麽麵茶需要熬到什麽程度呢?可以盛一勺麵茶再倒入鍋中,當麵茶已經很粘稠,又很容易倒出來的時候,就可以關火了。然後在盛入小碗的麵茶上澆上一層芝麻醬,再在芝麻醬上撒上一些花椒鹽,這樣一碗老北(BJ)京風味小吃——麵茶就做好了。”

    “別看這個看起來像芝麻糊的一碗,得花費多少的心思才能製作出來啊。”楚闌轉著碗沿,大大喝了一口,嘴唇上馬上沾滿了糊糊,“所以說,唯愛和美食不可辜負!”楚闌舉著碗向直播間裏的粉絲們敬了敬,“各位,我們準備出發去南通鑼鼓巷了。”

    ——

    楚闌叫了一輛人力舊式的三輪車,在什刹海,很多這樣這樣的車子。

    一人一貓,坐在三輪車上,沿著什刹海,一路朝南通鑼鼓巷而去。

    車速很慢,踩三輪車的師傅一路嘴巴沒有停過,濕潤的清爽的風徐徐而來,沁人心脾。

    楚闌把鏡頭對準什刹海的景色,簡單地直播間裏的微友們分享著被譽為“京城的眉心”的勝景。

    不一會的功夫,就到了南通鑼鼓巷,楚闌謝絕了三輪車師傅要帶他遊胡同的邀請,抱著小胖貓下了車。

    “南鑼鼓巷是一條胡同,位於北(BJ)京中軸線東側的交道口地區,北起鼓樓東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寬八米,全長七百八十七米,早在元朝就建成了。算是是北(BJ)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至今已有七百四十多年的曆史。因為它的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像一個駝背人,故名羅鍋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製的《京城全圖》改稱南鑼鼓巷。”

    【來南通鑼鼓巷N次,今天才知道它是元朝遺留下來的。】

    【楚哥的知識很淵博啊,做了不少的功課吧!】

    “……”楚闌微微一笑,沒有正麵回答這位微友的提問。

    他的腦海裏可是裝備了一部百科全書!

    “南銅鑼鼓巷南北走向,東西各有八條胡同整齊排列著,呈‘魚骨狀’,延續自古以來的‘棋盤式’格局,整個街區猶如一條大蜈蚣,所以又稱蜈蚣街。據說以前在南鑼鼓巷的最北處有兩眼古井,恰好就成了這條蜈蚣的兩隻眼睛。這種整體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形態,正是元大都棋盤式城市建築格局的具象體現。”

    “所以說,南通鑼鼓巷是我們天朝唯一完整保存著的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也是最賦有老北(BJ)京風情的街巷,來京城遊玩的親,一定不要錯過這裏哦。”

    “南鑼鼓巷及周邊區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時期則更是一處大富大貴之地,這裏的街街巷巷擠滿了達官顯貴,王府豪庭數不勝數,直到清王朝覆滅後,南鑼鼓巷的繁華也跟著慢慢落幕。所以周邊胡同裏有各種形製的府邸、多姿多彩的宅院,厚重深邃。順便說一句,南通鑼鼓巷現在還是由南向北單行線,還未完全改造成步行街,車輛還可以通行。”

    “我們現在先從兩邊的胡同逛起,先去感受一下厚重的曆史文化氣息,最後才回到南通鑼鼓巷這裏。剛才已經吃過不少美味的小吃了,哥現在要去消化一下。”楚闌開了個玩笑。

    “南鑼鼓巷街區,北邊是鼓樓東大街,南邊是地安門東大街,西邊是地安門外大街,東邊是交道口南大街。由這四條街圍合的這塊長方形地塊,正是元大都的兩個坊。以南鑼鼓巷為界,東麵是‘昭回坊’,西邊是‘靖恭坊’,南鑼鼓巷是兩坊間的分界巷。”

    “從南向北,西麵的八條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兒胡同、帽兒胡同、景陽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胡同、後鼓樓苑胡同、南下窪子胡同等;而東邊的八條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廠胡同、東棉花胡同、北兵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胡同、後圓恩寺胡同、菊兒胡同。”

    “其實,這些胡同在元朝時沒有名稱,名稱是明朝以後逐漸演變來的。比如菊兒胡同,明代叫局兒胡同,後來改稱橘兒胡同,清代宣統時才稱菊兒胡同,一直延續至今。曆史在變遷,名稱也在變遷,一磚一瓦,都是滿滿的歲月滄桑的痕跡。”

    “這一條是炒豆胡同,這裏是77號門,位於炒豆胡同西口不遠,大家看到這個牌子了嗎?標有東城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上寫‘僧王府’。”

    “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原僧王府規模很大,前門在炒豆胡同,後門在板廠胡同,縱跨兩個胡同。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各有四進。其中東路除正院外,還有東院四進,組成一個很大的建築群。不過,可惜,民國後,府第被親王的後代逐漸拍賣,被分成了許多院落。”

    “我們現在所在的這一處,原來是僧格林沁家的祠堂,是一組很大的建築群。現在這裏被改建為‘侶鬆園賓館’,綠樹掩映,鳥語花香,像這樣幽靜秀雅、古香古色的四合院賓館,在北(BJ)京也是不多見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