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布陣破陣
字數:7337 加入書籤
這次攻城受挫,大契丹軍一連三日按兵不動沒有再來攻打澶州城。
第四日宋軍哨騎來報,澶州城下大契丹軍派來了使者,大契丹軍大將耶律諧理親自前來下戰書,李繼隆命人將大契丹國使者一行帶到了中軍大營。
耶律諧理上前遞上戰書,昂首說道:“我大契丹主帥蕭撻凜大王,明日將在北城外擺下一座大陣,特遣在下來下戰書一封,爾等可敢出城破陣?”
李繼隆接過戰書,正在沉吟間,一旁的高瓊已經大聲喝道:“有何不敢戰。”
耶律諧理冷笑道:“好,如若宋軍能破此陣,我們大契丹即刻退軍。”
李繼隆對高瓊道:“高大人,大契丹軍攻城不利,這次定是想誘我大宋軍出城作戰。契丹人騎兵眾多,而我大宋軍騎兵七僅有一,不利野戰,而宜堅守。”
正說話間,大營外傳來一陣爽朗笑聲:“李將軍勿憂,我看此戰可接。”外麵行來一人,四十有四,一張四方的國字臉,頷下有須,一雙炯目,身著寬袖廣身紫錦袍,正是大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寇準大人到了。
寇準先衝耶律諧理說道:“爾等亂世鬼魅,跳梁小醜,膽敢犯我大宋邊疆,你可先回,我軍明日準時應戰。”
待耶律諧理退下,寇準對李繼隆、高瓊道:“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論契丹人擺下什麽陣型,我們自可觀而破之。更何況當今聖上已經禦駕親臨澶州北城,明日登高一呼,我軍將士自當以一敵百,大破敵軍。”
李繼隆和高瓊聽到禦駕已經親臨澶州北城,都是大為振奮,於是三人又計議了半日,謀定破敵方略。
第二日,澶州城外號炮連天,大契丹國大軍再次出動,在澶州北城外擺下一座巨大的大陣。此陣稱為“太乙混天八門陣”,分別以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命名,加上中軍共是九個大陣。
中軍由十六個小陣組成,每陣由一軍二千五百人組成,中軍共十六軍四萬精兵,由蕭撻凜親自統帥。周圍八陣則各以六個小陣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每陣共六軍一萬五千精兵。
周圍八陣加中軍總共六十四個小陣,與《周易》別卦的六十四卦相合,合計十六司,共六十四軍十六萬精兵。
六十四個小陣中,大契丹軍前排為弓弩兵,中間為長槍兵,後排為短刀兵,兩側為精銳騎兵。十六萬精兵中,騎兵卻占了半數,陣前還設置了衝車、鹿角、鐵蒺藜等障礙。
八門中,休、生、景、開為“四吉”,傷、杜、死、驚為“四凶”,吉亦為凶之凶,凶亦為吉之吉,彼此相窮,循環無窮。
太乙混天八門陣的排列,實際上是一幅“後天八卦圖”,旌旗排四角,刀槍擺八方,循環無定數,進退有章法。整個大契丹軍大陣真正是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內圓外方,殺氣滔天。
大宋軍這邊李繼隆大將親自統兵出戰,高瓊率軍鎮守城池,采取的是眾人商議的以陣破陣戰法。這次澶州城下的戰役,卻是大宋和大契丹攻守易位,以往皆是大契丹軍主攻,宋軍主守,這次是大契丹軍布陣,宋軍破陣。
李繼隆沒有采用宋太宗趙光義創造的“平戎萬全陣”或者宋軍最常用的“常陣”,而是布下攻擊戰陣“天地人三才陣”,皆因“平戎萬全陣”和“常陣”兩個陣法都是以防禦為主,不利進攻。
宋軍“天地人三才陣”分左、中、右三個子陣,每個子陣皆再分成天、地、人三個子子陣,其中“天”為先鋒隊和策先鋒隊、“人”為主力中軍大隊、“地”為策殿後隊和殿後隊。大宋軍編製為廂、軍、營、都四級,廂轄十軍,軍轄五營,營轄五都,都編一百人。
先鋒隊是頭前開道的部隊,全是騎兵,共二十五都,每都一百騎,共二千五百騎。策先鋒隊是策應先鋒之部隊,布置在先鋒後方成陣,全是刀槍兵,也是二十五都,合計二千五百人,身上無甲,都是敢死之士。“天”字陣共五千兵力。
主力中軍大隊以弓弩兵在前,步軍刀槍兵在後。其中弓弩兵五千,布成“弩陣”。弓弩兵使用的武器是由馬遙先生督造改良的蹶張弩,而非普通的臂張弩、腰張弩。
蹶張弩拿腳踩踏機括發箭,使用時將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麵前,左右腳掌俱揣入拇內,緊接弩劈,撬上腰鉤,鉤住弩弦,兩手拉腰鉤索,兩腳掌往前一蹬。劈體往後一倒,一齊用力來開弩弦,掛上機括。
五千弓弩兵分成三排,從前至後,第一排瞄準射擊,第二排上箭進弩,第三排上弦。進攻時,第一排射擊後,弓弩兵通過兩排之間的空隙,回到第三排身後上弦,第二排進弩之後,進入瞄準射擊狀態,如此循環反複,是為弩陣。
這五千弓弩兵之後,是中軍的其他一萬五千名士卒,“人”字陣合計共二萬兵力。
策殿後隊即策應殿後部隊,在主力軍以及殿後部隊之間成陣。殿後隊在主力軍後方布陣,以備拒敵後方之危。“地”字陣合計五千兵力。
左、中、右三個子陣,各自有三萬兵力,李繼隆合計親統九萬大宋軍前來破陣。左軍由名將高繼勳統帥,右軍由慕容德業統帥,中軍由李繼隆親自統帥。
天地人三才陣講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三又得九,九九歸一。李繼隆命三軍攻擊大契丹軍太乙混天八門陣的休、生、開三個吉門。左軍打生門,右軍打開門,中軍攻擊休門,左右兩軍為虛,中軍為實,虛實相應。
但見宋軍連環弓弩齊射,先鋒和策先鋒開始突擊。大契丹軍大陣中軍裏麵,旌旗揮舞,戰鼓雷鳴,休、生、開三門將士得到命令,開始迎擊宋軍攻勢。
一時間雙方大陣上弓箭四射,人仰馬翻,喊殺聲震天大作。宋軍勝在武器新穎,強弓勁弩威力巨大,大契丹軍勝在騎兵眾多,單兵戰力更勝一籌,雙方戰成了膠著狀態。
正在這個時候,澶州城上戰鼓雷鳴,出現了一杆黃龍大旗。黃龍大旗下,居中一人身著九龍黃袍,腰係藍田玉帶,足穿朱履朝靴,正是大宋皇帝趙恒。
左右各是文臣武將,左邊領頭一人是大宋首相畢士安,右邊領頭一人正是寇準,高瓊等武將護衛在旁。
城下正在破陣的宋軍見到黃龍大旗,知道是皇帝親臨觀戰,頓時士氣大振。李繼隆是勇冠三軍的猛將,一生經曆了無數大仗,見此契機,高揮寶刀,大聲喝道:“聖上親臨,諸將士奮勇衝殺。”
三軍將士皆呼萬歲,聲聞數十裏,氣勢百倍,個個努力爭先,嗷嗷上前。大契丹軍將士見此情景氣勢大衰,休、生、開三門漸漸不支。
大陣中間的蕭撻凜,看到大契丹軍三門受到宋軍猛烈攻擊,命令旗牌手傳令:“變陣迎敵。”旗牌手晃動手中旗幟,整個大契丹軍大陣如車輪般滾滾順時而動。
隻見大契丹軍八陣開、休、生、傷、杜、景、死、驚各陣有序挪動,轉眼對陣宋軍左、中、右三軍的變為了景、死、驚三門。大宋軍洶湧澎湃的攻勢又被大契丹軍漸漸遏製住,雙方再次膠著起來。
澶州城牆上,皇帝趙恒見城下喊殺聲震耳欲聾,刀槍箭矢滿天亂飛,到處血肉橫飛,無數大好的大宋、大契丹兒郎撲地而亡。
皇帝趙恒和前朝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不同,此時已經三十有七,卻沒有經過任何戎馬生涯,自小就生長在宮廷之中,哪裏見過這樣的大戰場麵,不禁臉色發白,兩腿有些戰栗。
為了不失天子的威儀,趙恒對眾位大臣說道:“欽點寇準代朕留下督戰,”他自己率領畢士安等人趕快下了城牆,回臨時行宮去了,皇帝的黃龍大旗卻留了下來。
這邊寇準見皇帝離去,竟命人擺上棋盤,和翰林學士楊億一邊飲酒一邊下起棋來。城上軍士見此,心中大定,旌旗刀槍紋絲不亂,呐喊助威聲戰鼓聲交相輝映。
城牆下的宋軍將士哪裏知道皇帝已經離去,隻知道城頭上黃龍大旗高高飄揚,城上軍士在奮力呐喊,於是仍然奮勇爭先。
李繼隆率軍繼續猛攻大契丹軍死門,鎮守該門的大契丹國大將正是前來下戰書的耶律諧理,他遠遠見到宋軍中一員主將揮刀指揮,暗中取過雕翎弓,彎弓搭箭,一箭射向李繼隆。李繼隆在萬軍之中沒有防備有人偷襲,這一箭正中右胸,力透鎧甲。
李繼隆在馬上晃了幾晃,差點跌落馬下,右胸一陣酸麻感覺襲來。
李繼隆知道箭上染有劇毒,此刻若退自己或許還能得救,但大契丹軍太乙混天八門陣這時已經完全發動,奧妙無比,不停滾滾而動,各門依次迎敵,不斷反擊宋軍,宋軍將士卻無**換,此刻若自己這個三軍主帥後退,必然是一場大潰敗。
李繼隆咬了咬牙,抬眼望去,宋軍中軍此時正對戰大契丹軍八門中的吉門景門,李繼隆知道不能再等,該是寄出自己奇兵的時刻,於是大聲斷喝:“火槍兵掩護,英雄都出戰。”
隻見中軍人字陣中,殺出一哨人馬,頭前兩千兵士,手上拿著奇形兵器,似槍非槍,槍柄長六尺,槍頭長一尺,槍頭下裝有火藥筒,槍頭兩側有鉤鐮狀的鐵叉,兩長刃向上可作镋用,兩短刃向下可作鐮用,卻是馬遙先生製作的“火槍”。
兩千軍士後麵緊跟著身著皂娟軟甲,被李繼隆尊稱為“英雄都”的大宋武林人士百人隊出戰。
兩千火槍兵布成的是“鋒矢陣”,前鋒張開呈箭頭形狀,一往直前突擊大契丹軍,同時抵禦大契丹軍兩翼攻擊。火槍兵手中的武器發射出火焰燒灼大契丹軍,再用槍頭攻擊。
大契丹軍景門的士兵在這迅疾無比的攻擊下,瞬間就被攻破了一個大大的缺口,火槍兵和緊隨其後的“英雄都”如一把利刃狠狠紮向大契丹軍中軍主陣。
這把利刃如割布般繼續撕裂大契丹軍中軍主陣,竟然又殺透了大契丹軍主陣外圍的兩層小陣,最終被主陣最內層的四個大契丹軍宮帳軍小陣擋住。
這個時候,火槍兵手中火槍的火藥都已經用完,隻能靠手中武器和宮帳軍廝殺,再無後繼之力去撕裂大契丹軍最精銳的宮帳軍防守。
經過連番廝殺的兩千火槍兵此時已不足一千人,隨即變換為“方圓陣”,全力防守。從方圓陣中,殺出一票人馬,正是“英雄都”。
“英雄都”的大宋武林人士采用的是攻擊力更強的魚鱗陣,隻見“英雄都”的隊形似魚鱗般梯次配置三層,一層比一層更加厚實。
最外層是楊千山、陽雲漢等各派和武林世家子弟,第二層是崆峒、昆侖高手組成,第三層是少林、華山、上清和淩孤帆等峨眉高手組成。
這一百人殺入大契丹軍宮帳軍中,真如汪洋中的一葉孤舟,雖是大風大浪不斷拍擊孤舟,孤舟卻堅定不移地向大契丹軍中間帥旗方向撲去。
周邊大契丹軍士太多,楊千山依照少林槍法口訣,隻是簡單的紮、刺、撻、抨。隨著大槍的擺動,大契丹軍宮帳兵如稻草人般一茬一茬被割倒在地。偶有契丹兵刀槍紮在楊千山身上,雖紮破了鎧甲,卻沒有傷到楊千山分毫。
原來楊千山是少林外家弟子中極少數練成了金剛護體神功的,普通刀槍在楊千山身上隻能留下一個個印痕而已。
一旁陽雲漢的情景卻又不同,陽雲漢不停地揮刀劈、斬、擋,龍雀寶刀上下翻飛,兵器之利,竟沒有人能擋陽雲漢一個回合,不是刀斷就是槍折,斷臂殘腿四處橫飛。一時之間,大契丹軍士兵沒有一人敢靠近陽雲漢一丈之內。
陽雲漢氣沉丹田,斷喝一聲:“拔山超海”,使出家傳蕩海刀法第五式,迅如閃電般躍前,大臂帶動小臂,舉刀橫掃一圈,周邊十幾名宮帳兵應聲倒地,其他大契丹軍士兵頓時嚇的大步後退,生怕陽雲漢欺近擊殺。
頓時大契丹軍陣勢被打開一個缺口,“英雄都”的魚鱗陣滾滾而上,瞬間推進了十餘丈。
不過大契丹軍畢竟人多勢眾,一萬名宮帳兵圍住“英雄都”團團廝殺。楊千山、陽雲漢雖是率眾奮力搏殺,處在魚鱗陣第一層的大宋武林精英還是不停有人中槍挨刀倒地,傷亡甚眾。
見此情況,楊千山大槍向空中一舉,魚鱗陣第一層的大宋武林精英按照提前演練的陣法,迅速後撤,處於魚鱗陣第二層的崆峒、昆侖高手迅速頂了上來。
魚鱗陣第二層左側是崆峒四傑和該派高手,飛龍鏟無我真人的鏟杆前端是一個彎月形內凹的鏟,月牙朝外,尾部是一個斧狀的鏟柄,末端開刃,無我真人鏟法嚴密,勢勢相連,環環相扣,鏟隨身走,氣勢磅礴。
追魂雙鉤無相真人舞動雙鉤,前端有鉤,兩麵有刃,後端有尖,手中還有月牙刺,無相真人鉤走浪式,鉤隨身走,身隨鉤活,身法飄逸。
奪命劍玄空子手使長劍,步如弧線,動中有靜,靜極生動。遊龍鞭廣成子,手使竹節鋼鞭,劈砸挑刺,招招破甲,威猛無比。
崆峒武功講究的是剛柔相濟,以巧擊眼,崆峒高手擊殺契丹兵部位都是落在契丹兵麵、腮、喉、頸、肺、心、腹、肋、襠等關鍵部位,一時之間大契丹軍死傷無數。
魚鱗陣第二層右側是昆侖派諸位高手,龍護法隱繚、虎護法伏威、蛇護法曲善,三人分別使用奇門兵器鉤、镋、撅。
龍護法隱繚身材壯碩,手持鹿角鉤,其鉤身有叉,形如鹿角,擊敵動作婉蜒繚繞,變化萬千,起伏吞吐如浪。
虎護法伏威身材高大威猛,拿的镋屬於罕見兵器,其形製如叉,末端正中有尖頭,靠後處橫一月牙,月牙朝外,月牙上嵌著一排利刃,尾端裝有棱狀鐵鑽,虎護法狀若猛虎,勇猛善撲,伏坐縱躍。
蛇護法曲善身材高瘦,手持雙橛,粗端為把,細端為梢,頭上裝著金屬尖,隻見蛇護法猛劈硬掛,連招疊用,上下翻轉,折疊盤轉,曲伸自然。
昆侖派武功偏好貼身近戰,在這萬軍陣中正好發揮,隻見大契丹軍士兵沾衣即跌,昆侖派如驚濤拍岸般橫掃大契丹軍。
在崆峒、昆侖高手引領下,“英雄都”如一隻削子般鑿穿了重重疊疊的大契丹軍大陣,直撲大契丹軍陣中主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