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八章 勘無量的來曆
字數:4032 加入書籤
“別啊。。。”
風兮然欲哭無淚,她不知道兔姐在秦軒麵前把自己誇成什麽樣了,但明顯是給她挖了坑:“好吧好吧,我說,我說總行了吧。”
“嗬。。。”
秦軒就知道,跟兔姐說的一樣,風兮然不逼一把,那是絕對不會把肚子裏的幹貨拿出來的。
“辦法啊,有是有啦。”
“什麽辦法?”
“很簡單啊,”風兮然:“找一個能夠抗住帝魃劍傷害,且同時具備壓製住這劍的劍道的人不就好了。”
聽起來,貌似的確很簡單。
可這不是廢話?
找一個能做到這事的人,說了等於沒說啊!
“一定要拔出帝魃劍?”
“不一定。”
風兮然這次說道:“但如今,勘無量之墓依舊沒有顯現,這說明,我們並沒有達成讓其顯現的條件。”
“勘無量之墓,顯現?”
“沒錯,”風兮然說:“勘無量之墓並非實質性的地方,也不在任何一處可以去往的場所,它沒有固定的形態,所以又稱‘埋葬智慧之地’,可智慧本身並非物質,隻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智慧的安眠之所,當然不可能是真的存在於物質世界內的。”
“也就是說,我們所謂的尋找勘無量之墓,其實就是在解謎?”
“啪!”
風兮然打了個響指:“聰明!”
“沒錯,可以這麽說,”風兮然:“解開勘無量之墓的謎團,便是在尋找智慧,而用古代人的說法,這便是,求道!”
求道。。。
仔細想想,道,其實就是一個代稱,神州人認為,萬事萬物都必然存在自己的軌跡,也就是可以被理解和解釋的。
求取智慧和求道,本質意義上,其實是一樣的。
“話說,風姐你認識勘無量?”
“認識。”
“他是個怎麽樣的人?”
“人?”
風兮然搖了搖頭:“勘無量不是人,它甚至不是個生命。”
“哎?”
不對啊,勘無量不是人,那他如何收的三友?
“他沒有收三友,”風兮然解釋道:“三友誕生自古代人文明時代,是古代人文明的先驅,可事實上,三友並沒有見過勘無量,甚至於,勘無量都隻是後人所杜撰出來的名字。”
從風兮然的口中,秦軒得知了勘無量與智慧,以及三友的關係。
原來勘無量根本不是一個具體的角色,它隻是一個概念,也就是俗稱的智慧。
可智慧,到底是什麽呢?
藍星上,有著三皇五帝的神話。
炎帝神農氏嚐百草,以親生經曆,辨別了可食用與不可食用的植物,並確定了五穀。
簡單來看,這就是神農自己的行為,是他從無到有,一步步通過嚐試和分析,總結出來的植物學和醫學。
可事實上,並沒有那麽簡單。
最大的一個問題是,神農,為何會去嚐百草,他又如何覺得自己是對的,並且,到底是怎麽總結出答案的呢?
這裏麵,就是道的影響了。
在古代人的原始神話裏,他們認為,人的主觀能動性、求知欲、發現和思考能力,並非屬於自己的,而是來自智慧的提醒,換言之,你做一道題目,冥思苦想後,突然靈光一閃,做出來了。
這裏麵的靈光一閃,就是智慧在你耳邊低語。
所以,不是你自己想出的結題方法和思路,而是智慧,告訴你怎麽做的。
“這怎麽可能,如果是這樣的話,全是智慧告訴我們的,那還要我們幹嘛?”
“這隻是古代人的想法,”風兮然說:“三友靠著自己的努力,從無到有,成為了引領古代人文明的三位偉人,他們分別留下了不朽的功績,為後世傳頌,而在其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勘無量這個人物,甚至連這個稱呼都沒有。”
“不過那個時候,三友已經開始察覺到,他們認為,冥冥之中,有一個聲音,在引導著他們,是那個聲音,給予了他們前進的方向和動力,而這,就是三友所認為的,老師。”
於是,這個老師是誰呢?
古代人認為是智慧,而秦軒來自藍星,那麽,可以認為,是‘道’在指引三友。也就是說,智慧最初的名字,應該是冥冥之中,無跡可尋,卻又無處不在的‘道’。
“三友過世後,又百萬年,有一個奇人,發現了一本古籍,並從中,讀到了三友的故事。”
“這個人認為,三友的成就來自於某一個無比神秘的、未知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智慧。”風兮然說:“智慧到底有多麽的厲害,其極限在哪,那個人說,智慧無窮無盡,且無所不能,它,可勘無量!”
“所以,才有了勘無量之名。”
換言之,勘無量並不是它自己給自己取的名字,而是另一個人,造的一個‘詞’,可勘無量,暗指智慧的全能全知。
“這個人,根據這個典故,即三友求取智慧的故事,為自己取了個新的名字。”
聽到這,秦軒似乎知道那個人是誰了,於是脫口而出:“傳三友?”
“不錯。”
風兮然:“一道傳三友,這個人,便是定義了三友,以及一道的勘無量的那個人。”
至於整個過程中,倒山海與焚天宮等三人,其生前的時候,根本沒有‘三友’這個稱呼,三友是後人封的,至於勘無量,也是傳三友第一個提出來,用來代指智慧的名字。
而智慧本身,它可能根本不知道勘無量是個什麽東西。
就像道,它隻是一個代詞,指代冥冥之中存在的,宇宙的最終真理。
風兮然所說的,跟兔姐所說的,似乎有些不同。
因為按照兔姐的意思,勘無量的確是一個人,是他找到了三友,並因為三友愚笨,又不想自己的所學失傳,於是寫了《千斤書》,可風兮然卻說,並沒有勘無量,三友靠的是自行領悟,隻是在追尋冥冥之中的境界時,察覺到了更為深不可測的‘智慧’,這個智慧在三友時期,並沒有得到定義,但在後世,卻被傳三友取名為‘勘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