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意誌力

字數:2232   加入書籤

A+A-


    “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誌力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愛因斯坦的這番話對意誌在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

    那麽,什麽是意誌呢?意誌就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支配其行動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意誌集中地體現出人的心理活動的自覺能動性。

    意誌對行動的調節,有發動和製止兩個方麵。前者在於推動人去從事達到預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動,後者在於製止不符合預定目的的行動。

    意誌不僅調節外部動作,還可以調節人的心理狀態。當人在危急、險惡的情境下,克服內心的恐懼和慌亂,強使自己保持鎮定時,就表現出意誌對情緒狀態調節。

    意誌對行為的調節和支配並不總是輕而易舉的,常會遇到各種外部的或內部的困難,因此意誌行動的實現往往與困難的克服相聯係。意誌行動中所克服的困難越大,意誌行動的特殊就顯得越充分、越鮮明。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在《貝多芬傳》中寫到,貝多芬在自己最摯愛的母親去世後。“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在加上比病魔還要殘酷的憂鬱。”並且連遇不幸:先是失聰「這對音樂家來說,是多麽殘忍」,繼而是失戀「這對青年人來說是多麽痛苦」。此時,“他經曆著絕望的苦悶時期”甚至立下了遺囑。

    貝多芬在遺囑中傾訴了他的苦惱,但是,更多的卻是激勵,是向命運的挑戰,他以大勇主義的無畏喊道:“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不過才開始。我窺見我不能更加肯定的目標,我每天迫近它一些。……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他“用痛苦鑄成的歡樂”讚美人生。在他的人生最黯淡的時候,他卻說:“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這有多好!”他靠著頑強的意誌,不屈的精神,把自已的理想變成了現實。

    他的《英雄》、《命運》交響曲、他的鋼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等都奇跡般地“誕生”了。

    貝多芬勝利了,這是他的精神的勝利,是他的意誌的勝利,也是他性格的勝利。

    意誌行動的過程分兩個階段,即采取決定階段和執行決定階段。

    采取決定階段是意誌行動的開始階段。

    決定的采取,包括行動目的的確立,行動手段的選擇和動力動機的取舍等環節。行動目的是指人的行動所要達到的目的,行動手段是指借助什麽具體行動去達到目的,行動動機則反映著人為什麽要達到這一目的。

    克服這些困難,完成目的的采取,都要求人作出意誌努力。

    執行決定階段。決定一經采取之後,決定的執行便是意誌行動實現的關鍵階段。執行決定,常要求更大的意誌努力。這是由於:第一,執行決定的行動要求巨大的智力或體力緊張,並要求忍受由行動或行動環境帶來的種種不愉快的體驗。第二,積極而有效的行動,要求克服人性原有的消極。如懈怠、保守、不良習慣等等。第三,執行決定過程中,與既定目的不符的各種動機還可能在思想上重新出現,引誘人的行動脫離預定的軌道。第四,行動中出現意料之外的新情況,新問題,而主體可能又缺乏應付新情況新問題的現成手段,這也會造成人的行動的踴躍或徘徊。第五,在行動尚未完成之時,還可能產生新的動機,新的目的和手段,他們會在心理上同既定目的發生競爭,從而幹擾行動的進程。

    所有這些因素都是妨礙意誌行動貫徹到底的困難,要求人作出意誌的努力。這些困難的克服,取決於一係列條件。

    堅定的信念和世界觀是有效地克服困難的基本條件。人所提出的目的的性質,對於困難的克服有著重要的意義。“偉大的目的產生偉大的毅力。”「斯大林語」目的越重大,越崇高就越能動員人的力量去克服遇到的困難。但目的必須明確而適當。如果不具備實現的客觀可能性,則最終必然導致行動的半途而廢。如果目的雖然可能達到,但過於遙遠,對於意誌不夠堅強的人,常常成為影響行動堅持到底的原因。因此。為了培養意誌,過高和過易的目的就是不可取的,它們不利於培養和鍛煉人與困難作鬥爭的毅力。意誌行動中克服困難的信心,也取決於對意誌行動完成與否所帶來的後果的意識。對於完成行動的美好後果的鮮明憧憬和向往,會激勵人增加克服困難、追求美好前景的勇氣;相反,對不能完成行動所招致的嚴重後果的深刻認識和密切想象,也會增添人想方設法克服困難的力量。(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