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陳年舊事話已畢
字數:5720 加入書籤
() 劉爺爺在家住了小半個月,兩個老爺子天天喝酒聊天還有劈裏啪啦的擼胳膊挽袖子開打,這麽大歲數了不知道哪兒來的那麽多話那麽大的精力。斷斷續續聽著倆老頭兒的追憶往事讓李安福對爺爺的故事了解的更加的詳細了。正好圓了李安福那顆八卦的心。昨天聽故事聽的隻鱗片爪的很是不過癮,這半個月的故事足以讓重生以來少有娛樂活動的李安福徹底的過了一次癮。話說到了爺爺這一輩子,老李家已經以武功傳家十餘代了,再加上世代積攢下的良田千百傾,當時在方圓幾百裏之內算得上有數的高門大閥,是正宗的大地主。奶奶家跟爺爺家,在同一個鎮子上。與爺爺家這種傳統類型的靠著佃戶土裏刨食的大地主不同,奶奶家裏可謂世代經商。家裏有記載自清期就開始經營生意,雖說一直做的不大不小,但到民國末期,在當地也算得上富豪鄉紳。雖是經商,卻並無為富不仁,修橋補路散糧賑災的事兒也都沒少幹,在當地頗有善名。爺爺比奶奶大九歲,爺爺家行,奶奶家最幼。兩家人都是當地富豪,自清末民初便多有往來,可謂世交。奶奶的母親還沒有懷上奶奶的時候,就已經被雙方家裏指定了兩人的婚事了。按照這個套路發展,爺爺帥氣豪爽身高強卻又不失急公好義,奶奶溫爾雅大方得體善良聰慧,應該演繹一出民國末期的才子佳人感情大戲才對,可惜好景不長。19年國內遭了入侵,爺爺奶奶家在東北,首當其衝受到衝擊。兩家大人並不是守舊之人,遭逢打亂早有舉家避難的念頭。奈何家大業大人口眾多,不但財物難以一時收拾,又有很多族內之人故土難離,舉家搬遷何其難也。況且無論任何人都想不到外敵居然可以說得上一彈不費的長驅直入,跟回家似的如此輕鬆就占據了祖國大好河山!就這樣,聽到了消息就看到了敵人,連跑都沒地方可跑,整個鎮子就被外敵給包圓兒了。爺爺當年1,奶奶8歲。被包圍之後外敵由於自身不可忽視的人員問題,並不準備過分壓迫。對待爺爺奶奶家這種當地豪族,自然是拉攏為上。可惜的是仗義每多屠狗輩,爺爺家裏以武傳家,族內之人多少都會些拳腳功夫,書本兒倒是沒多少人讀過,性情自然是愛衝動了些。當時爺爺的爺爺根本就不可能接受祖國大好河山被異族外敵所據,強忍著脾氣糊弄走了算是客氣上門的外敵。當夜聯絡了鎮內多家大族,趁夜起事。當時國內亂想初起,鎮子內有些勢力的人家,家裏都不會少了看家護院的人和火器。再加上還有爺爺家裏五十個年輕力壯身不凡的子弟做尖峰,外敵一時不查之下死傷不小讓又眾人奪回了鎮子。爺爺家裏一個個的單挑動倒是個個兒經驗豐富,但別提上陣殺敵了,連兵書都沒有幾個人翻過。奪回鎮子殺了不少外敵之後,根本就沒有想過下一步會如何。本就不多的外敵潰敗之下逃走了一小部分搬救兵去了。鎮子人若是當時就連夜而逃,也有那麽一線生得脫魔掌,可惜本就故土難離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刀槍打跑了第一批外敵,自信心膨脹的很並不懼來敵。當夜多是救治傷者,還有開席喝酒早早的慶上了功。第二日一個個宿醉未醒的鎮民被聞訊而來的大批外敵徹底包圍了鎮子,來勢洶洶步步為營,看樣子是不打算留下活口了。以爺爺的爺爺等為首之人方知事不可為,小瞧了當時混亂的局勢。原來以為隻是小股的外敵亂兵,隻要自己等人打跑了,自有國家的軍隊去打拚交鋒。卻不成想該死的不抵抗政策讓外敵毫無阻礙,這可是害苦了全鎮人!爺爺的爺爺當立斷,帶著大家奔著鎮後山突圍而去。又率著鎮子內的青壯斷後掩護,總算是把李安福的爺爺,還有全村小半的婦孺送進了山。可惜民眾終究不是軍人的對,仗著一腔血勇之氣的鎮民為了身後的家人,個個舍生忘死,卻也難阻大軍腳步。斷後之人不消多久,就被外敵殺了個幹幹淨淨。隨後外敵追殺進山,鎮民陸陸續續的也死的差不多了。爺爺當時抱著奶奶,憑借著自幼習武的好身板兒,悶著頭一直向著深山跑去,總算是逃得了性命。村子裏其他的人,死的死散的散,後來爺爺勢大之時也曾大張旗鼓的尋找過,可惜卻一直不曾有結果。想必當日村鎮之,隻有爺爺奶奶二人存活了。奶奶的病根兒也是逃命之時落下的。爺爺背著奶奶進山求活時,奶奶肺部了一槍,子彈透胸而過,又鑽進了爺爺的背肌之半寸許。爺爺倒是皮肉之傷,再加上身強體壯不幾日便無大礙。奶奶卻由於缺醫少藥再加上一路奔波不得安生根本就得不到妥善治療,年輕之時倒還好說,到了老年身子骨卻每況愈下愈演愈烈了。萬幸早些年曾得到高人指點,開了個調養的方子,總算是把奶奶的身子調養的有了幾分好轉。方子裏其他的藥材倒是好說,名貴卻也有處可尋。但二百年以上的野生老山參卻是有錢都難買的救命之物。這幾年奶奶身體不適,爺爺又脫身不開,在市麵上也很難看到野山參,所以就拜托劉爺爺代為尋找。話說爺爺奶奶脫得性命了之後,先是在山將養隱蔽了幾個月。而後爺爺仗著武力,收攏了周圍十裏八鄉的流民亂匪,算是成了一綹占山為王的胡子,有了落腳之地。平日裏做些劫富濟貧的事兒也能糊弄的穿暖吃飽。當然,富指的是外地偽軍和為富不仁之人,貧指的自己等人。而後戰亂四起狼煙遍地,爺爺仗著身高強還有迅速成長起來的頭腦,讓自己身邊的人越聚越多,徹底的在方圓幾百裏之內打響了匪號。而後又慧眼識金站對了隊伍,被當地黨組織領導人引薦加入了組織褪去一身匪皮。爺爺雖是有勇有謀敢殺敢拚,也曾立過諸多功勞,卻怎奈脾氣火爆性格高傲,再加上當時的黨組織,大部分以貧下農為主。作為曾經的地主過去的土匪胡子,根本就融不進去那個圈子。隨後的事情前也有交代,勝利之後爺爺就衣袖一甩回了老家農村安穩度日了。劉爺爺和爺爺的相識,也是頗有戲劇性的。那時候爺爺剛剛脫了土匪的衣服披上了黨組織的製服,帶著一隊老兄弟接到命令急行軍途,遇到了被幾十個外敵正規軍追殺的劉爺爺。劉爺爺當時四十左右歲,戰亂將起,劉爺爺仗著身高超,常常行刺殺主帥之事。但外敵可不是現在影視劇之那樣被排出來搞笑的,身體素質軍事素養都十分之高,再加上一股不正常的武士道精神,讓這些外敵頗為悍勇。劉爺爺雖是身絕頂,刺殺主帥之時無論對身多麽高超,往往幾個照麵就能讓其不及驚呼便斬其首。但戒備森嚴的指揮部,卻並不會讓劉爺爺次次輕易逃脫,其間驚險之處不足道也。那段時間鬼子的將領屢屢遇刺,已經在想方設法的準備抓住行刺之人。劉爺爺早已感到不妥卻自負身,並未在意。在一次刺殺外敵大佐之時,落入了早就準備好的埋伏裏。以劉爺爺的身,在住宅內鎮內等環境複雜的地方那是遊刃有餘,如虎入羊群。甚至是麵對槍支,也能做到提前預判躲過瞄準。但黑燈瞎火的幾十個人舉槍齊射,連開槍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瞄著的是哪兒,這種流彈要是都能躲得過,那可就是神仙了。武者練到劉爺爺那種境界,別人舉槍瞄準自己身體之時,某一部位便會心生感應從而躲避。普通人在閉著眼睛的時候若是有人在你額頭前用指指著也會有那種隱隱約約的感覺。躲得過瞄準,但這種流彈躲無可躲。劉爺爺雖是拚死殺了大佐,卻也了槍負傷而逃。被緊隨而來的鬼子部隊,逼到了一片林子之,劉爺爺借著林子之的複雜地形還有漸漸昏暗下來的天色,勉強掙紮著。一門心思盼著夜早點兒深了,好趁著夜色搏那最後一絲生。正當劉爺爺血流不止頭暈眼花,心生拚死拽幾個墊背的念頭之時,兩個老頭兒的交情就要開始了。爺爺當時率領著部隊本是在執行一項秘密的行軍任務,按照當時的情況,根本就圍殺不了那幾十個外敵。跟貿然顯露形跡相救不知道是否還存活著又不知道是幾個人的林人相比,爺爺的不對所擔負著的任務要重要的多的多。要不怎麽說爺爺脾氣暴躁跟領導同儕關係大多不咋地呢,爺爺本應該隱蔽行軍避開那些外地去執行自己的任務的,卻看到林子劉爺爺拚死的樣子深深地觸發了當時自己背著奶奶逃命之時的場景。當即不顧政委急赤白臉的阻撓反對,一腳踹倒政委之後就率著下群殲外敵解救了劉爺爺。雖是結交了劉爺爺這忘年交,但劈裏啪啦的槍聲也暴露了一次本應該極為成功的密行動,導致了頗為嚴重的後果。再加上本是儒雅大度的政委在爺爺的一腳之下麵子盡失也是不依不饒的,爺爺理所當然的又一次的被下了官職。要不是爺爺麾下那一波人實在是堪稱軍精銳而又對爺爺死心塌地,再加上即便爺爺衝動暴躁依舊遮掩不住的種種傲人戰績,爺爺即便不被槍斃了也甭想再領兵了。軍紀律乃重之重,恣意妄為之人怎能輕易領兵?話說爺爺底下的兵也就是那些自己帶進來的老弟兄罷了,後來麾下倒也添添補補的增加了一部分新兵。但大多都是刺兒頭之的刺兒頭,兵痞之的兵痞。各個部隊實在是不想接收而又不能不接收。不接收按照這類人的德行說不定回頭就進山為賊匪進城做偽軍了。隻能是捏著鼻子勉為其難的塞到了爺爺麾下,借著爺爺的威望以及下更加匪氣的老兵,讓這些不穩定分子湊合著被我黨指揮。可想而知爺爺當時麾下都是什麽樣的人物。投敵為亂強搶民女啥的倒是不曾有,但偷雞摸狗打牙祭順牽羊占便宜,頂撞上司抗命不遵吊兒郎當髒話連篇那絕對是常態。其他將領罕有能鎮得住這匹亦兵亦匪的家夥,卻又不敢貿然的打亂編製塞到其他部隊裏,一是生怕這群匪兵帶壞風氣,二也是怕這群人一哄而散為禍鄉裏。但這批人除了不遵軍令軍紀不雅,上陣殺敵那可是一個頂倆,即便是有人想也沒幾個人敢動這個部隊的。就這樣爺爺升升降降的帶著麾下這隻兵痞來土匪走的渾身刺兒的部隊,一路磕磕絆絆的走到了勝利。其間倒也有很多人被勉強捋順了一身紮的亂毛被調任其他部隊甚至是擔任將領越走越遠的,但大部分都把一腔熱血灑在了祖國大好河山之上了。正所謂青山處處埋忠骨,萬裏江山萬裏血,這些在太平盛世之下很可能為禍鄉裏的痞子刺兒頭,卻在戰爭之為了祖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祖國萬裏江山之這類人絕不算少見。劉爺爺在李安福家住了半月有餘。劉爺爺對李安福的天賦資質,也是十分欣賞,再加上跟爺爺幾十年的過命交情,很是傳授了李安福不少好東西。李安福不但從劉爺爺那裏學到了導引之術,其他的拳法腿法雜雜八的也學了個有模有樣。但李安福年紀尚幼,有很多東西在身子骨兒沒長成之前是不宜習練的。年幼之時還是以鍛煉筋骨夯實基礎為主,導引之術就是極佳的鍛煉之法。李安福仗著記憶力過人悟性不錯,死記硬背的強行記下了幾套功法。爺爺這些年修身養性,也曾悔過自己年輕氣盛之時,仗著武力恣意妄為所犯下的諸多錯誤,再加上而後的諸多變動,並不想把功夫傳下去。但十幾代的家傳功夫,到了自己這一代斷絕了傳承,爺爺也是十分不忍的。見到李安福的資質,卻也十分心癢。劉爺爺教李安福習武之時,李安福一教就會,一會就精的天賦,更讓爺爺下定了決心把功夫傳承下去。上輩子也許是因為劉爺爺並未得到二百年野山參,所以奶奶的身子是一日不如一日,爺爺的脾氣也是一日勝過一日。上輩子爺爺成天裏冷著臉,跟兒孫輩關係相對冷淡。跟奶奶在農村居住,身邊並無兒孫相隨。這輩子,李安福二歲的時候就被送到了二老身邊,對二老的生活也算是一種調劑。半月之後劉爺爺辭別爺爺奶奶,依舊背著那個埋汰巴拉的布包裹回家享兒孫繞膝之福了。而李安福就隨著爺爺開始了習武生涯,真正的把李家十幾代的以武傳家的傳承繼承了下來。李安福的超卓資質讓爺爺愛惜不已,費盡心為李安福量身製定了一係列的打造雄厚基礎的修煉計劃。每日導引之術習練不輟那是必然的,其他的食補藥浴更不知花費凡幾。幸好爺爺不是一般的退伍老兵,如若不然單單是每日不斷的牛羊肉就消費不起了,更遑論人參虎骨鹿茸鹿筋等等頗為名貴的藥材呢?按照計劃,待到李安福十五六歲身體發育強度能夠承受習武之時,才開始教李安福對敵之際的打法,之前先以導引之術夯實基礎為主,套路器械演練為輔。正所謂練打架,先挨打。其實練武,並沒有延年益壽的功能,而是一直在壓榨著身體內的潛力。冷兵器時代古人習武就是為了戰陣廝殺,自然是招招見血,跟修身養性那是毛關係都沒有。後來統治者階層深知以武犯禁的道理,對民間習武有了很大的限製。而後隨著承平盛世還有熱武器的發展,冷兵器廝殺招慢慢的演化到赤空拳的拳腳功夫。再隨後融入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慢慢的把充滿了血氣的廝殺之術,上升到了思想層麵。尤其是結合五禽戲十段錦等古代專以養生為主的功法還有佛道兩家的修身精髓而演變出來的種種強身健體之法,才讓人以為所有的武功都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很多習武之人不但年輕力壯之時就由於練武導致身體傷患頗多,待到了老年身體更是很容易驟然之間垮塌。除了很少一部分既懂爭鬥拚殺的打法而又功力高深很少受傷或受傷很輕,又深諳導引修養之道的高能夠安享晚年之外,其餘的武林人士,不是喪命於壯年拚鬥殺伐之,就是在老年疾病纏身淒苦不堪。練武,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給人留下不從小練就怎麽也練不到高深境界的印象,可能是因為武俠的因素吧。其實並不是這麽絕對。練武也並不是從小就打沙袋踢木樁胸口碎大石什麽的,隻是自幼就開始有計劃的鍛煉身體增加身體素質,待到身體發育到一定的強度,才開始練習拚殺爭鬥之法。這些東西早練無益,甚至會落下很嚴重的病根。舉個簡單的例子,國際上舉重運動員沒有一個身材高的,那就是從小是個好苗子常練舉重給壓的。小胳膊小腿兒的要是成天跟人打架,怎麽可能不留下傷患?李安福上一世有一個大學同學,也是自幼習武練習競技體育,舉重套路之類的。而正是因為小時候練過一段時間舉重,作為北方漢子的這個同學到了二十多歲的時候身高還不到一米。身上的受過的傷更是不知多少。肩膀和腕關節都習慣性脫臼,不誇張的說他每日早晨醒來都先活動活動肩膀腕,看看是不是脫臼了,若是脫臼了就自個兒安上。上一世李安福受武俠武俠電影所熏陶,就十分羨慕習武之人。自從認識了這個大學同學聽他這麽一說,對練武倒是沒多少興趣了。實在是太過辛苦。正所謂窮富武麽,練武之人,對待飲食,更是精益求精,補藥補品,那是常年不斷的。跟上一世的同學相比,李安福這一世自幼習武有兩點優勢。一是合理的習練計劃,一個十幾代的傳承可不是上體校武校就能輕易學到的。二是隨著十幾代以武傳家同樣流傳下來的一係列調養身子的方法。李安福自幼不但藥膳不斷,還按照爺爺所調配的秘方按時泡藥浴。不但能調理因為習武而疲乏的身子,也能慢慢的滋養促進身子發育。單單是這藥浴藥膳,就不知道老李家這十幾代人花費了多少的心血。閑話少敘,一轉眼十餘年過去了。李安福考上了帝都的大學,豐富精彩的生活在遙遙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