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三章 新式武器 求收藏與推薦

字數:4584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周鼎記 !
    馬術,是安和的弱項,安和是個謙虛的人,雖然在馬球比賽前他練了很長時間,他也自認為在這方麵,技不如人,更不敢在眾侍衛麵前賣弄,於是安和將三隊合兵一處,由尉遲循毓帶隊馴練馬術。
    自己請示皇上後,從將作監請來四人,一頭紮進了營賬內,有時一天也不見他出來,侍衛們都很納悶他們的教官在做什麽。
    其實安和是在改良武器。
    他將諸葛連駑的草圖又畫了一副,交給將作監的工匠們按圖製造三百副,這些將作監的匠人們是專門研究製作冷兵器的,安和相信他的技術不會比譚木匠的差,一定會按要求把連弩造出來。
    在唐朝初年,火藥還基本上沒有用於軍事,多數是用來製作煙花爆竹,薛楓根據宋朝軍隊使用的一種原始火器製作方法,取一段巴掌長的竹筒,一頭削成尖頭,一頭係上一根細長的鐵棒。
    然後,裝入火藥和鐵砂,夯實,接入引線引出竹筒外部,再用黃泥將兩頭封死。然後,將竹筒尖頭朝上捆綁在一支箭上,高舉箭支,點燃後麵的引信,火藥燃燒產生氣體,借助氣體後噴的反作用力,箭飛向前方。
    經過反複試驗,這種火器被研製成功,能射數十丈,到達目標後,火箭爆炸,鐵砂飛散傷敵,威力極大。安和給這個殺人的武器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天女散花”。
    他研製的第二個神秘武器叫石雷。
    地雷在中國約有500多年的曆史,明代兵器製造家首次發明創製了地雷,並大量用於戰爭。
    明代兵書《武備誌》中記載了10多種地雷的形製及特性,並繪有地雷的構造圖。
    地雷多是用石、陶、鐵製成的,將它埋入地下,使用踏發、絆發、拉發、點發等發火裝置,殺傷敵人。但在唐朝,這絕對是一個空白。
    上麵記裁地雷製造的方法,安和一樣也沒見過,唐朝的冶煉技術又不是很發達。打死他也不敢用金屬來製造地雷。
    不過安和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叫《地雷戰》,遊擊隊員用石頭製造地雷,方法簡便實用。
    終南山上遍地是石頭,安和憑記憶與工匠們試著把石頭打製成圓形或方形。中間鑿深孔,內裝火藥,然後杵實,留有小空隙插入細竹筒或葦管,裏麵牽出引信敢用鐵來做地雷。然後用紙漿泥密封藥口,埋在敵人必經之處,當敵人將近時,點燃引信,引爆地雷。
    為了增強威力,他同樣在地雷中的炸藥內混合了鐵砂。薛楓把這種地雷取名為“轟天雷”。
    請示皇上後,安和終南山的一片空地上,搭建房屋數間,招收一大批勞工,在將作監工匠的指導下。日夜趕製以上三種武器。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安和與尉遲循毓就把這批侍衛訓得軍容嚴整、士氣高昂,像一把出鞘的劍,鋒芒畢露。
    終南山的一片開闊地上,李治、王皇後、武媚、大將軍李世績、江夏王李道宗、長孫無忌、張行成等人興致勃勃地騎在馬上觀看鐵血營的實兵演習。
    主意是武媚提出來的,她一是想看看安和兵練的怎麽樣,二是好長時間沒有見安和了,心中總有一種想看看安和的願望。
    其實安和並不想在練兵這事上大肆宣揚,他知道自古以來帝王們對帶兵之人都頗為忌憚,“兔死狗烹。鳥盡弓蔵”的事曆史上太多了,就連一代賢主李世民對初唐的戰神李靖也是小心提防,恩威並施,好在李靖深知韜光養晦的重要性。晚年以石封門,足不出戶,謝絕一切來訪,終得善終。
    自己年紀輕輕就被任命為四品的百騎軍中郎將,如何再握有兵權,難免遭朝中大臣的忌恨。
    可皇上的旨意。安和盡管一百個不情願,可還得照做。
    此時的安和一身銀色明光鎧,腰挎李小九禦賜的龍淵寶劍,騎著一身黑緞子一樣的突厥馬大寶,威風凜凜,氣宇軒昂。
    武媚眼前一亮,目光久久停在了安和的身上,不忍離去。
    二百九十五名鐵血營侍衛分成三隊,一字排開,個個精神飽滿,盔甲鮮明。
    安和威嚴地掃了一眼場上的侍衛,大聲問道:
    “侍衛們,咱們訓練的的是什麽”
    “誓死效忠皇上,保護皇宮安全,立誌血戰沙場,揚我大唐國威!”
    近三百名士兵異口同聲,聲振林越。
    長孫無忌小聲對身旁的李世績說:
    “這小子,可真會拍皇上的馬屁!”
    李世績微微一笑,不屑地說:
    “繡花枕頭而已,中看不中用。”
    李世績根本就不相信一個十幾歲的毛頭小子會練出什麽像樣的兵來。
    而一旁的李小九與武媚心中大樂。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哪怕是此人皇上。
    安和向同樣一身盔甲的尉遲循毓略點點頭,尉遲循毓一磕馬蹬,跨下馬往前走了幾步,手中的紅旗一舉,黃玉虎帶領一隊騎兵縱馬在布滿障礙、陷阱的場地內,閃電般地來回馳騁,馬蹄聲震耳欲聾,場地內掀起衝天的狼煙,騎兵們雖然速度奇快但陣型卻有條不紊、絲毫不亂。
    在場地的一側一溜擺著一百多個雞蛋大的石頭,石頭太小,不仔細看幾乎看不到。
    騎兵們快馬如飛,經過石頭旁時,馬背上的侍衛倏忽不見,細看,人貼馬腹,人馬合一,再一轉眼,人已在馬背,一百多人逐一經過,待所有騎兵重新站成一條筆直的直線時,每個人的手中都舉著一枚雞蛋大的小石頭。
    圍觀的人頓時發出雷鳴般的叫好聲。
    騎在馬上的尉遲循毓麵露得色,因為這些騎兵都是他訓出來的。
    紅旗再次舉起,三隊侍衛排著整齊的步伐來到一排箭靶前,每人手中拿著一個裝有盒子的弓弩。對準了前麵的箭靶。
    安和一聲令下:
    “放!”
    “崩”的一聲大響後,“刷”地一聲,數不清的弩箭組成的暗影從侍衛們的麵前升起,飛蝗一般飛向了前麵的箭靶。
    瞬間的功夫,第一排侍衛已將箭盒內的十支弩箭全部射光。
    第一排侍衛射完以後,迅速蹲下,第二排侍衛如法炮製,還是“崩”的一聲,刷地射出,然後迅速蹲下,接著是第三排。
    等每三排的侍衛將箭盒內的箭射完後,第一排的侍衛已將另外十隻箭裝好了,站起身來,又射一輪,三輪過後,前麵的箭靶已變成了刺蝟。
    從舉弩到射弩的那一刻,侍衛們的動作竟然出奇的一致。
    無論安和還是侍衛們都有一種成就感,因為為了這個和諧,他們足足練了十多天。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左仆射李世績看過此景,暗自心驚,他大半輩子在戰場上渡過,知道戰場最講究的就是兵貴神速,有時幾秒鍾的時間都可以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
    侍衛們用的這種可以連發的弓箭,在戰場上可以節約一半以上的準備時間,一排射完,再換別一排的射法,可以給敵人持續不斷的打擊,若將此戰術與弓弩用於戰場之上,威力定然十分驚人,剛開始他還以為一個半大小子訓兵,不過是徒費時,費力罷了。可看了剛才的演練,李世績心想:
    別說,這小子還真有點門道。
    看完兩項演練,李小九與武媚交換了一下眼神。
    李小九微微笑著點點頭:
    “嗯,還不錯,看樣子安和沒少下功夫!”
    黑瘦的李道宗,手撫胡須,微迷著有點近視的眼睛,哈哈大笑道:
    “某征戰沙場數十年,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可以連發十箭的弩,這玩意要是用在戰場上,可是一個罕見的殺人利器啊!”
    一旁的長孫無忌深以為然,他雖然對安和沒有什麽好感,但不得不讚成李道宗的看法。
    李道宗騎在馬上對著安和大聲喊道:
    “好小子,不錯!不錯!”
    安和心想:
    好戲還在後頭下麵,你就繼續看吧。(未完待續。)